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式思考:落脚点在新闻而非文学

新闻式思考:落脚点在新闻而非文学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报道的落脚点还是新闻,不是文学一、真实性——新闻的生命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写作必须完全真实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

新闻式思考:落脚点在新闻而非文学

新闻报道的落脚点还是新闻,不是文学

一、真实性——新闻的生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就点明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新闻写作必须完全真实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而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第一,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其人、其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是确凿无误的;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为什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呢?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呢?这个问题即使“N次”重述也不多余。第一,新闻作品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如果事实没有被真实地报道,新闻也就不成为新闻。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所以有人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资格”。没有真实性,事实不成为事实,新闻也就不成为新闻。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社会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也都是空话。第三,新闻作品是现实的报道,也是历史的记载。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对“新闻记载历史”这一点有深刻的看法:“为此我热爱新闻工作,从事新闻工作。有哪一种别的什么职业允许你把正在发展的历史写下来,作为它的直接见证呢?新闻工作者就有这种非凡的可怕的特权。理会到这一点后,很自然地会深感到自己的不足。我每当遇到一个事件或一次重要的会见时总是焦虑不安,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眼睛、耳朵和头脑来进行观察、倾听、思考,以便从中理解一条蛀虫如何钻入历史这块木头中去的。”第四,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

二、适度的文学性语言——锦上添花(www.xing528.com)

举个例子。《沈阳晚报》曾刊发一篇稿子——《卧龙湖边,死鸟一天装走几麻袋》,看看其中的描写:“湖水很浅,只有齐腰深,黑压压一片鸟聚集在湖中央。”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其间的鸟为画面注入了灵性,也为生活注入了快乐;“野鸭双眼紧闭,表情痛苦,羽毛上留着死亡前挣扎时沾上的黄泥。”可以看出野鸭死亡的痛苦;“金某背来一个鼓鼓的麻袋,麻袋里则放着各种野鸭,有针尾鸭、斑嘴鸭、绿头鸭、白眉鸭、赤膀鸭、红头潜鸭、凤头潜鸭,其中还有成双成对的。”这一群色彩绚烂的野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能不让你心生愠色和焦虑吗?这篇稿件运用白描等手法将细节描写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将文学化的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这样就将这个事件写活了。所以,在新闻写作中,适度的文学性语言的应用,会使新闻稿件锦上添花。

三、过犹不及——文学化语言要适度

文学创作与新闻报道都十分强调真实性原则。但文学的真实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有不同的要求。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再造”,文学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再造”的合理性上,文学不是生活的机械摹写,它重在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因此,作者对从生活中获得的材料必然进行一定的改造、加工和合理想象。这些经过精心改造、修缮过的材料被纳入作品的框架,从而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不难看出,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在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再造理想材料,并以这些理想材料为工具再造“第二现实”的过程。而新闻写作是“再现”事实。所以,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化的语言是要把握度的,不能“再造”事实,要“再现”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