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梦想:重庆五个建设的现实与意义

城市梦想:重庆五个建设的现实与意义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五个重庆”建设的现实与历史意义“五个重庆”建设作为一项整体发展战略,内容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意在全面系统而又重点突出地解决重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困难,加快实现“314”总体部署,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五个重庆”建设有助于重庆形成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五个重庆”建设构建的枢纽型、功能型、网络化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

城市梦想:重庆五个建设的现实与意义

第一节 “五个重庆”建设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五个重庆”建设作为一项整体发展战略,内容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意在全面系统而又重点突出地解决重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困难,加快实现“314”总体部署,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营造综合环境,有助于促进重庆跨越发展

尽管直辖以来重庆发展成绩斐然,但要实现“314”总体部署,解决好“重庆问题”,差距尚大,只有扩大开放、跨越发展才有可能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审视自身,我们发现开放度不高、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民生发展缓慢、公共安全问题凸显等因素制约着重庆实现跨越发展。“五个重庆”建设紧抓重庆对外开放的这些重点、难点和痛点,顺应城市发展的趋势要求,通过努力营造以人为本、安商助商的综合环境,从而加快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一)优化扩大开放交通条件

“五个重庆”建设可以完善对外对内交通功能,有效降低国际贸易物流成本。重庆是山城,人密、坡陡、路窄,且地处西部内陆,不沿边不靠海,远离国际市场,交通运输成本高,扩大开放难度大。实施扩大开放战略,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要求重庆必须加快解决内陆运输成本高这一影响投资者意向的关键因素。“五个重庆”建设有利于加快形成“一江两翼三洋[1]国际贸易大通道,改善重庆与外部的时空格局,形成通畅便捷的城市交通,完善区县城市重要基础设施,营造优良的“人流”及“物流”环境,大幅提高重庆的商务效率,有效降低重庆对外开放的物流成本。

(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五个重庆”建设可以显著改善人居环境,为重庆打造吸引中外企业和各类人才的综合环境创造条件。人才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关键因素,只有真正优化人居环境,才能产生强烈吸引力。目前重庆人居环境还不足以形成对各类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五个重庆”建设注重搞好城市软硬环境,可以切实打造较宽敞的居住条件、清净环保的城市环境、足够的绿地空间、较高的文化品位及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能彰显出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创造生态宜居、健康和谐的城市环境,从根本上为企业和人才营造环境优美清洁、生活方便舒适、居家安逸安全的生活、商务环境。

(三)完善城市法制环境

“五个重庆”建设可以加快完善法制环境,为投资者构建安全、放心的投资环境。对投资者来说,生命财产安全是基本要求,越是开放越要加强法制建设,越要保护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虽然重庆法制环境总体稳定,但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五个重庆”建设能够满足重庆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以社会治安秩序、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社会矛盾化解、执法司法公正等为重点和突破口,营造和谐稳定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的城市氛围,促进中外投资者来重庆安全投资、放心投资。

(四)提升行政管理效率

要建成内陆开放高地,重庆必须走“软硬兼施”“以软补硬”的路子。“五个重庆”建设有助于重庆形成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五个重庆”建设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点,“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五个方面建设都不是一项单独任务,都需要多部门的密切协作才能完成建设任务。“五个重庆”建设强调多部门协调推进,将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为各类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软环境。如“健康重庆”建设就涉及15个以上部门,在高效的组织体制下,使原本沟通联系较少的职能部门通过建设任务形成通力协作、合力建设的良好局面。这种建设推进机制,有利于重庆加快建立透明、公正、务实、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进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大幅降低“人际关系成本”。

二、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有助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五个重庆”建设是推进重庆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重在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对优化重庆市域城镇体系,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全面提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效提升重庆的区域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开创了内陆地区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一)推进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和功能完善

“五个重庆”建设能够推进主城特大城市功能完善和空间拓展,促使六大区域中心城市优化城市功能,提升要素集聚能力,提高内外开放度,全面提升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二环高速贯通使主城发展空间有效拓展,二环区域拉开建设1000平方千米、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序幕,将加快建设两江新区、西部片区、东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工业园、大型聚居区、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加快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组团。“五个重庆”建设可以加快实现新增城市组团之间的畅通联系,保证“家”里畅通,主城“不塞车”。同时,“五个重庆”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改善人居环境,打造要素集聚、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独具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

(二)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

“五个重庆”建设是城市转型发展的一种新模式,通过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促进重庆形成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五个重庆”建设重点围绕城市交通、居住条件、城市环境、要素保障、城市管理等制约重庆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因素和要害,全方位进行重点攻克突破,大大提升城市品质、美化城市形象。“五个重庆”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依托“山城”“江城”优势,打造具有山地建筑特色和体现重庆历史文脉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围绕重大交通、社会文化、城市商务功能、传统风貌街区,建设具有现代水准的重大标志性功能性建筑,集中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质,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三)增强区域性辐射带动能力

“五个重庆”建设能够增强重庆的城市基础服务能力、要素支撑能力,加快完善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各项功能,提高在西部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具有明显的区域辐射能力。目前重庆城市功能不够完善,与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要求不相适应。“五个重庆”建设构建的枢纽型、功能型、网络化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能够改善重庆与外部的时空格局,扩大重庆对周边地区、长江上游及西部地区的辐射半径。同时,“五个重庆”建设打造的金融、人才、技术、资本、物流等要素市场功能优势,能够形成辐射西南、服务全国的市场体系,提升要素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三、强化全面协调发展,有助于建设城乡统筹直辖市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肩负着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为西部和全国探索发展新路的重大历史责任。“五个重庆”建设,对于发挥重庆作为全国缩影的典型示范作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五个重庆”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同样具有全局性。“五个重庆”建设的内容,包括居住状况、交通条件、生态环境、安全程度、市民健康水平等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几个重要方面,旨在解决当前这一历史发展阶段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所制订的建设方案和实现步骤,涉及到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出相当强的全面性、协调性和统筹性。“五个重庆”建设通过运用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谋划重庆全面发展的路径,探索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库区移民地区、民族地区和环境脆弱地区,以具体对路举措营造利于开放的良好软、硬环境,吸引各种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推动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www.xing528.com)

“五个重庆”建设思路最闪光处在于进行了覆盖城乡的设计和安排。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使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量少、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五个重庆”建设的提出,为重庆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提供了绝好的契机。除了满足为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而进行的城市建设需求外,同时还着重考虑了乡村居住条件的改善,如农村危旧房改造、巴渝新居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农村清洁能源沼气的利用等;着重考虑了连通城乡道路建设,如连接各区县的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建设、铁路建设以及村通畅工程;着重考虑了区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所有的建设均秉承了城乡一体、覆盖城乡的建设理念和制度安排,有力推动了各种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

(三)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

“五个重庆”建设强调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风尚向农村辐射,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强化了体制创新,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有权力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体系等公共产品。“健康重庆”“平安重庆”建设通过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以覆盖城乡作为制度安排的基点均衡布局建设城乡全民健身场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开展干部“大走访”“大下访”活动,化解社会矛盾;深入推进打黑除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对农产品质量、流通环节进行专项整治等,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极其重要。

(四)助推统筹城乡改革探路

“五个重庆”建设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改革方方面面,担负了很多探索试点、寻找药方的任务。特别是“森林重庆”建设,除了人们在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植树造林,“一年种十年树”以外,还涉及发展林下经济、开展林权制度改革等发展重点,一方面是“森林重庆”建设对苗木的大量需求,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则是“森林重庆”建设带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既盘活了资源,还启动了林权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林木采伐管理、林权抵押贷款林业政策性保险和森林资源游园等改革试点,这正应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题中之义,对统筹城乡改革试验起到探索推进作用。另外,大面积建设森林,在提高重庆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同时,也为探索森林碳汇,在重庆试点建设碳交易市场,提供了基础条件。

(五)为农民变市民创造更多机会

“五个重庆”建设通过改善城乡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有利于内陆开放的产业发展环境,通过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吸引聚集国内外各类优质资源、各类发展要素,能极大促进重庆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发展,必将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为在城市打工的务工人员转变为市民提供便利。通过“畅通重庆”建设,使城乡通道畅通便捷,更有利于促进城乡资源互进、互动,使各种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四、强化社会民生发展,有助于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民生安则民心稳,民生忧则民心散。重庆担负为西部和全国探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途径的艰巨任务。“五个重庆”建设,对于重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能够切实有效地改善人民生活

“五个重庆”蕴涵着浓郁的人本思想,既是经济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宜居重庆”侧重舒适,着力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让人们住得舒服、住得安心;“畅通重庆”偏重效率,着力改善交通条件,让老百姓出行更方便;“森林重庆”侧重环境,着力改善生态与生活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平安重庆”注重老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着力改善人们生产和生活环境,而“健康重庆”更是关注人的本身,着力改善人的体质,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寿命更长、全民都生活得更健康。“五个重庆”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改善民生的有机体系。

“五个重庆”建设针对房价高、看病贵、保障弱、治安差等社会民生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措施来解决,例如通过构建覆盖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公租房、廉租房住房保障体系,让全市人民“居者有其屋”;通过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服务体系,让全市人民能够共同享有基本医疗服务;通过构建覆盖全市的治安防控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让全市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能够得到保障。“五个重庆”建设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设计了解决社会民生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重庆”建设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着眼于满足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也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五个重庆”建设一方面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进市民体质健康;一方面加强科普宣传,倡导健康生活习惯,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创造文明健康、奋发进取的社会氛围,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随着“五个重庆”建设的深入推进,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有利于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对明显提高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为人民安居乐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环境,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五个重庆”建设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为人民安居乐业营造了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别是“平安重庆”建设,在社会治安、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居住安全、交通安全等重点领域采取十分有力的举措,能够提供给人民群众安全放心的可靠保障,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建设重视市民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健康心理教育,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有利于构建一个控制有效、管理有序、和谐相处的安定社会。“森林重庆”“宜居重庆”致力于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自然环境,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力度,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五个重庆”建设通过各种制度创新和法制建设,让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各项举措有法可依,在制度的保障下长期有效地执行下去,从而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五、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有助于构筑可持续发展基础

“五个重庆”建设,坚持人是发展的中心,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关注重庆环境保护,开启了重庆新一轮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

(一)有利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是全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在重庆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五个重庆”建设,处处体现了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森林重庆”建设大力实施森林工程、生态产业工程和生态文明工程,强调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从其建设内容看,“森林重庆”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城乡绿化统筹,有利于促进实施“创建森林城市,致富巴渝农村”的经济生态主题发展工程,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文化丰富、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林业,确保库区生态安全。将三峡库区建成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生态优美的经济中心,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实现长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二)有利于推动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重庆市正致力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其目的在于提升城市品质,构建经济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健全、环境质量良好、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宜居的新重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庆环境保护,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2]。“五个重庆”建设诸多方面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紧密相关甚至相同。“宜居重庆”“森林重庆”建设,都将从居住环境、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加快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步伐。

(三)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五个重庆”建设体现了人的发展与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五个重庆”建设始终把重庆人民发展的需要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相统一,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注重抓好三峡库区、渝东南山区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建设,坚持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坚决避免发展上的短期性和掠夺性,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的需要与环境资源的关系,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的绿色宜居家园,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切实保护好影响重庆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做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致力把重庆建设成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生态城市”,不断增强重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