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我一如,是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这一教义思想是婆罗门教经历了后期吠陀和梵书时代(约公元前一千年到前七百年)之后产生的。它的产生也经历了由公元前七百年到前二百年这样漫长的时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婆罗门教前一阶段产生所谓三大纲领的反映。
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第一为吠陀天启。负责祭祀仪典的祭司家族鼓吹吠陀经典是神圣的天启,一颂一词都是神的旨意,是神灵通过祭司之口宣示于人的。第二是祭祀万能。婆罗门祭司特别强调献祭和祭仪的作用。他们说,人活着要靠天,神活着要靠人献祭。神也可以死亡,如果人给神献祭,那么神就可以长生。婆罗门祭司不仅因为由其主持祭仪而得到神的福佑,而且具有控制神的力量,祭祀时,他们可以用咒语控制神,使神留在祭坛上受祭。第三是婆罗门至上。婆罗门祭司宣传祭祀万能,实际上也就是宣传祭司万能,祭司的作用被神化,祭司也就被神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至上已不能满足神学家们的要求;婆罗门祭司借主持祭祀捞取好处,引起社会群众的普遍反感。神学家们在梵书、奥义书中系统地为宗教做了理论证明,在梵书的最后部分阐述了他们关于吠陀经典终极意义的见解。这一部分称为“吠檀多”。吠檀多实际上是一种哲理性思考,它取代了梵书时代单纯重视宗教仪式的祭祀万能主义。神学家们从梵天(梵文中的阴性名词)中概括与抽象出了一个形而上学实体梵(中性名词),并把梵作为世界的最高实在,一切事物的主宰。认为梵是宇宙的本体;宇宙间的一切现象,上自梵天(自在天)的宇宙支配者,下至各种有情之物(胎生、卵生、湿生、芽生)以及天空地三界诸神诸物,都是本体之梵的显现。
杜尔伽女神浮雕
杜尔伽是一个尚武的女神,是婆罗门教神谱中的主要的女神之一。她有多重性格,消灭恶魔,恢复宇宙的秩序。在这件浮雕中,杜尔伽以她最常见的形象出现,即她杀死一个使众神惶恐不安的化身为水牛形的恶魔。杜尔伽先砍下了这只水牛的头,然后在恶魔想要逃走的时候,又砍下了恶魔的头,彻底战胜了恶魔。
婆罗门教的家庭祭
在家庭中进行,以人事为主。通常有12种祭仪。(1)受胎,一般在妇女怀孕后进行; (2)成男,祈求胎儿为男性; (3)分发,妇女怀孕三、四个月以后,将发分开,祈求母亲和胎儿平安; (4)出生,婴儿出生后,祈求涤除胎前的不净,祝将来健康; (5)命名;(6)出游,婴儿初次出行; (7)哺养,最初吃食物;(8)结发,表示已入童年; (9)入法,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成为婆罗门教徒; (11)归家,学成归家,开始过世俗生活; (12)结婚。此外,还有新月祭、祖先祭等定期举行的祭仪。婆罗门教的葬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仪式。在吠陀时期有火葬、土葬两种,但没有强制性规定,以后又出现了水葬、野弃葬等。对妇女的态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梨俱吠陀》中妇女的地位很高,当时实行一妻制,但在“梵书”和“经书”时期,开始出现歧视妇女现象。“法经”则宣传妇女要服从男子。在吠陀最末期,寡妇殉夫(将寡妇和丈夫尸体一起火焚)已成定制。
梵在本体意义上既不存在任何属性,也不表现任何形式,既超越人类感觉经验,又不能用逻辑概念或语言来表达。把梵和作为人的主体的阿特曼(灵魂、我)结合等同了起来,个人的自我与梵在本质上实为同一,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关系。作为外在的、终极原因的梵是大宇宙,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灵魂的阿特曼是个小宇宙,两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阿特曼归根到底应该从梵那里去证悟,但是由于人的无知,人对尘世生活的眷恋,受到某种规律的束缚,认识不到梵我的同一性。如果人能抛弃世俗生活,抑制五情六欲,实行达摩(法)的规定,那么就可以直观阿特曼的睿智本质,亲证梵我同一,从而获得解脱。奥义书把梵看做是一种脱离客观实在和人类认识的一种最高实体,无非是人类认识的一种,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将理性认识片面地加以渲染、夸大,使之脱离自然、脱离人的意识成为绝对,进而加之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把它说成是世界的创造者,一切存在的终极原因。“梵我一如”的思想是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权力统一过程中产生的。他们渲染出这种思想的目的是要使印度的种姓制度披上一层神圣的宗教外衣,证明婆罗门刹帝利的特权地位是天意的体现,是合理的,不可侵犯的,他们就是神,神就是他们,以便他们为所欲为地凌驾于其他种姓之上。
与“梵我一如”思想相辅相成的是轮回解脱的思想。轮回业报思想在《梨俱吠陀》中还未见到过,梵书中间或谈到死后转生的问题,但并不一致。在奥义书中则被系统地提出,可见这个思想是和印度阶级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的。轮回解脱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每一个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里复活,一个人重新转世的形态,首先是取决于他过去的行为——业(羯磨),即取决于他信仰婆罗门教的程度,行善的成善,行恶的成恶。如果他崇信神明,奉行吠陀的规定,死后可以入“天道”;次之可以投入“祖道”,轮转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等;如果一个人不信神明,违背种姓义务,就要沉沦于“兽道”,即入地狱之中,来世变为首陀罗和动植物等等。奥义书根据轮回的教义把有生命的物类(有情)分为胎生、卵生、湿生、芽生四种。所谓胎生是从母胎生,如人、兽等;卵生是从卵生化,如鸟、鸡等等;这就是所谓“三道四生”的说教。奥义书也规定了各个种姓断灭轮回的解脱方法。解脱方法主要是证悟梵我一如(即通过自我的冥想使个体灵魂与梵合而为一)和从事艰苦卓绝的修行。奥义书规定的修行方法是:苦行、布施、正行、不杀生(非暴力)、实语、禁欲、同情,等等。(www.xing528.com)
大梵天王石像
梵天是婆罗门教的三大神之一,是宇宙的创造者,因而被奉为“创造之神”。梵天有四张脸,面向东西南北;还有四只手,分别持有莲花、吠陀经典、念珠和匙子。
吉祥天女像
又称摩诃室利、室綟天女、吉祥功德天、宝藏天女、第一威德成就众事大功德天。为婆罗门教与佛教共通之天神,爱欲神(梵)之母,毗沙门天之妹,其父为德叉迦,母为鬼子母神。
毗湿奴
婆罗门教神谱中的主神之一——由名叫阿南塔(无边或无限)的大蛇承托,在混沌之海上沉睡。从毗湿奴的肚脐中生出一朵莲花,莲花绽开展现出多头之神梵天,梵天接着创造我们所知的世界。世界开始它预定的各阶段进程,直到毗湿奴梦醒。苏醒的毗湿奴又接着沉睡做梦,就这样反反复复,无穷循环。
婆罗门教的天启祭
奉祀方位不同的“三火” (家主火、供养火、祖先祭火),由祭官主持。祭官分为劝请僧、行祭僧、祈祷僧。祭官属下还有宣词者、赞酒者、引导者、点火者、拂秽者等辅助人员。不同的祭祀要有不同的祭官主持或监督。天启祭分为供养祭和苏摩祭两类。供养祭是以动植物供奉诸神和祖先的祭祀。有七种: (1)置火礼,新婚满月日举行; (2)火祭,把牛酪等投入祭火以求牲畜繁殖; (3)新满月祭; (4)初穗祭,祈求丰收; (5)四月祭,每四个月祈求一次丰收; (6)兽祭,祈丰免害; (7)修陀罗摩尼祭,奉祀因陀罗,求财求福求胜。苏摩祭是以苏摩酒献于神或祖先,有六种: (1)火神赞,祈愿; (2)力饮祭,献酒; (3)即位礼; (4)马祭,争战凯旋杀马以祭; (5)人祭,对不同的神用不同的人,也可用牲畜或谷物代替;(6)全祭,婆罗门出家前举行的祭祀,出家者将其全家财产与家眷都奉献于人和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