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延安回族的革命情怀与时代风采

陕西延安回族的革命情怀与时代风采

时间:2024-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陕西延安回族的革命情怀与时代风采2008年8月30日,笔者带北方民族大学北方语言研究院教师和研究生到陕西延安市宝塔区南河滨路七里铺柳林镇清真寺调研,该寺在宝塔山对面山的脚下,走到清真寺大门口,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清真寺”三个大字的石字碑非常醒目地立在寺前。延安本地回族男的不戴白帽,女的不着披肩盖头,这可能与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所在地在此13年有关。延安的宗教干部基本每月到每家回族中走访一次。

陕西延安回族的革命情怀与时代风采

第一节 陕西延安回族革命情怀与时代风采

2008年8月30日,笔者带北方民族大学北方语言研究院教师和研究生到陕西延安市宝塔区南河滨路七里铺柳林镇清真寺调研,该寺在宝塔山对面山的脚下,走到清真寺大门口,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清真寺”三个大字的石字碑非常醒目地立在寺前。大家走进清真寺里,调查了82岁的宝塔区伊协会长李金荣和42岁的韩传金两位回族,还有58岁的汉族,宝塔区宗教局局长盛国平。

李金荣虽然82岁,但看上去才60岁,他的大儿子已60岁了,他老家是河南开封、回族,到西北已50多年了,原来参加淮海战役,后到兰州庆阳党校,复员回到石油战线,退休后来到延安清真寺。李金荣老人说:“我小子当兵哪我都不让去,只有宁夏我同意去了。因为那回民多,吃饭方便。”

韩传金说,回族不仅长寿而且显得年轻,是因为心态好着呢,他基本上一星期写四篇日志在博客上。

汉族盛国平局长和回族李金荣阿訇关系很融洽,他们是相处十年的老朋友了。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源地,统战工作发源地,是毛泽东亲笔题词“清真寺”的地方,毛泽东不信宗教,但他1940年亲笔题字。

大型纪录片《中国回族》第一站讲的就是延安,当时延安有回民救国会,延安清真寺落成时朱德亲自主持落成典礼,但这个清真寺被国民党胡宗南来延安时炸了,唯一现存的是毛泽东的“清真寺”字碑和牌坊。

韩阿訇改革开放后给国家宗教局写信要求恢复延安原清真寺,在桃花岭原延安美术学院旧址上按原样复建,作为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市政协也有了这个建议,去年国家宗教局已把恢复重建的启动资金5万打来了。

马本斋回民支队的队员也曾写信给延安伊协,关心革命圣地延安的清真寺状况。恢复重建时,世界伊斯兰联盟也资助了4万美元。

全延安市近2000回族人口,宝塔区(今延安市区,以下同)有460位穆斯林(含维吾尔人),纯回族近300人。

关于延安回族的衣食住行,在衣着方面,当地回族也有戴白帽的,但已比较少,女的披盖头的几乎没有,但开饭店的回族有戴白帽的,是近几年从青海、甘肃、宁夏来的,以青海为主。

延安本地回族男的不戴白帽,女的不着披肩盖头,这可能与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所在地在此13年有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由于党的民族政策的成功,汉族和回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都能够自觉移风易俗,向着革命圣地共同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靠拢,笔者调查这三位民族宗教人士时发现,他们对延安革命情结、对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的崇拜之情一点也不比伊斯兰教崇拜差,这也许是延安回族与其他地区回族不同的革命情怀之处。

延安回民原来很多,清朝时一个庄子全是回民,后来朝廷镇压西北回民大起义,这里的回民跑的跑,改名的改名,就不多了,从这里迁到西安等外地的也不少,宝塔区格达里村金姓、沙姓等回民有的出教了,1997年重盖清真寺时他们又回来了。在这之前,7个老人(有的已80多岁)一个人代表一个家族,说一二百年前我们出教了,现在我们想回来,但当时民族宗教部门没重视,近年来我们再去找时,7个老人全部不在了。最近西安的老阿訇李殿军90多岁了,到西安还是关心延安清真寺,他原是西北大学教授,会俄、法、德、英、日、阿拉伯6种外语,他给教授们讲课,但他那么高的学问仍然很关心陕北延安的清真寺,他还是省人大常委,延安的每位阿訇都是他派来的。

上述事实可说明,延安的回族是既有虔诚的爱教心理,又有强烈的爱国爱党爱毛泽东领袖的感情,即使像李殿军这样的大学者名教授也是出自延安,走到大城市西安仍对延安的清真寺有着深厚的怀念、关照、呵护之情,这也是延安回族爱国爱党爱教“三爱”的可贵之处。

关于饮食,延安回族不吃猪肉,为了饮食清真方便,几百名回族从宁夏请来回民师傅开回民食堂,也给这些宁夏师傅落上户口。有的在这工作几十年,到老了才回宁夏去。延安本地户口的回族主要是三大姓:李、马、丁。从1947年延安清真寺被国民党炸,到1997年恢复重建清真寺,一部分回民对清真寺一直有感情,而有的人就不够理解了。现在是回民活动比较多的时期,开斋节当天来清真寺的人能有200多,区区小事,市干部也来助兴、视察。延安的宗教干部基本每月到每家回族中走访一次。一两年前延安有两个回民食堂,其中一个因老板不是回族而被取缔了。到现在宝塔区共有16个清真寺,附近都不卖酒了。原来卖酒的也劝他们取缔了。以前开斋节只20多人,现在光主麻日就50多人,开斋节也有50多人,古尔邦节、圣纪节来清真寺的人也在加倍增多。

延安的回族多是散居,有的是改革开放后来的,如从新疆迁来的70多人,青海迁来的100多人,集中住在延安回族清真食堂附近。有的又成家立业在此发展。

延安回族的居所已与汉族大体一样,只是2/3的家里都外贴都哇以(阿拉伯语duwai,延安回族念dua),开斋节时回族屋外都贴都哇以,但不懂阿拉伯语的意思,也不会念了。

延安市区300多回族人主要是开饭店,经商做生意,经营牛羊肉、牛皮等。20世纪60年代北京知青来延安,是回族的国家还给帮办清真冷库。延安回族至今不种地,所以现在没有地。(www.xing528.com)

关于回汉通婚,延安很普遍,但汉族人一方要进教,不进教不行,但只是要求他(她)思想改变,不给他(她)洗肠子,跟入党一样,主要是思想上的改变。加入伊斯兰教时,到寺里来,由阿訇主持入教仪式,阿訇念一句,他(她)跟一句。延安回民起初人少,就那么些家儿,来回通婚不成,只能是和外族普遍通婚,不找汉人不行了。50年前延安当时基本没回族,年轻人找对象时老人要求他们找回族只能去甘肃、宁夏去找,老人逐渐走了,年轻人对找回族结婚也淡化了。

从延安回族通婚由族内到族外的变化过程与老人在与不在有关来看,我们也发现了回族发展的一条规律,那就是,回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语言、宗教等代表民族风俗习惯的特色往往是年纪越大的人越讲究,越严守,上一辈比下一辈更守旧,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坚持,但年轻人的下一代就淡化,再下一代更淡化了,不仅是回族风俗习惯特点逐代淡化,逐年淡化,别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也大体同此发展规律,这是需要研究民族问题的专家学者注意的。民族到遥远的共产主义时代是要消除,人类都会变得趋同,但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在中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要各民族共同脱贫致富的时期,各民族还需要繁荣发展经济与文化时,民族的特征还是需要保护,至少需要加以整理,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所以回族的特色应该受到重视,即使是回族的年轻一代淡化本民族的婚丧嫁娶等特征,国家、政府和研究民族的专家学者也要帮助整理保存下来。

延安有的回族大家庭共20口人,10人是回族,10人是汉族。

延安回族回回结婚,回汉结婚其仪式都到清真寺里举行,阿訇总按伊斯兰教规划,婚礼就这一次,但回汉亲朋好友都来送礼,很隆重,总有100多人参加。

但近年来青海回族来延安的,没有一家回汉通婚联姻的,青海回族不跟汉人结婚,但延安本地回族家里有老人的同化不了,家里没有老人的年轻人就淡化了。

关于回族丧葬,回族无常的人政府批墓地,旧时政府也批回民公墓,因为毛主席留下了尊重回民的传统。今宝塔区有新回民公墓,百十里以外的外县的回民亡人也到延安清真寺来,寺里有一间房专停亡人。回民的殡葬主要是速葬和薄葬、土葬。在回民公墓地方挖个坑,根据地理情况,挖一米五长,宽80厘米,亡人在寺里最多停两晚上或一晚上,还有不停当天就下葬的。寺里有装亡人的塔布,是对亡人多用的,跟汉族棺材不一样,塔布是木制的,但回族规定木头塔布不能埋。对亡人要洗身子,这叫领水,阿訇拿着壶,水浇到哪部位,本主(亡人家属)就在哪儿洗,洗的水是温水。洗完缠三丈六尺布,男三块布,女五块布,大块布叫大单(指外衣),小块布叫小单(小衣),阿拉伯语管此称pielahan,还有内衣。出殡时辰上午、下午都有,但8点前不能出。亡人的墓周围有垒砖的,也有不垒的,上面盖木板,现在盖水泥板或石板,然后填土,家属和送葬的人一边填土,阿訇一边念经,念《古兰经》第18章节(阿拉伯语称suola)。

韩阿訇经常在回族亡人下葬时念经,他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的阿拉伯语,之前先在寺里学阿拉伯语学了4年,然后又到外国语学院学了两年。他当过英语翻译,国际音标一看咋念都知道。

延安清真寺的韩阿訇懂几种语言又懂国际音标。笔者在全国各省清真寺调查时也都发现了现在年轻阿訇的语言知识的广博性。首先,他们中大部分到过阿拉伯国家留过学,不仅学《古兰经》和伊斯兰文化,而且把屈折语法很丰富、发音有舌尖中颤音,又有别的语言没有的顶音全部学会是很不容易的。其次,他们中不少人会英语,能出国讲经,能在中国所在的清真寺接待阿拉伯国家的访问者,也能接待欧美的学者,而且他们对中国当前的民族宗教政策也很熟悉。笔者除了在延安清真寺有此体会外,在上海沪西清真寺、南京净觉寺、杭州凤凰寺、天津红桥大寺、哈尔滨道外清真大寺、大连北京街清真寺,与寺内主要阿訇都有过请教,也从对他们的访谈中学到不少民族宗教、语言知识,中国当今清真寺里活跃着一大批熟通阿拉伯语、英语和伊斯兰宗教的海归人才,他们是中国民族宗教界难得的中青年知识分子群体,需要得到重视与重用。

韩阿訇继续介绍延安回族的墓地下葬习俗,他说,回族的墓是起坟包的,有两种外形形状,一种是方的塔布形状,一种像人的鼻子形状,后者意思是提醒每个人,人都可能死,不要干坏事,因为鼻子形状易被看见,不要因为挣钱啥都不顾(笔者注:回族处处都在警醒自己经商赚钱不能一毛不拔,要散乜贴,要施舍给穷人一部分。在墓地下葬时也不忘提醒活着的人,这是难能可贵的)。

送葬时回汉亲朋好友都去,女的也可以去(笔者注:这是延安回族的开放与大部分回族居地不同的地方)但衣帽要整洁,花枝招展不行。可以哭,但不许抱怨地哭,比如姑娘(指女儿)哭着说“老人你受罪了”,容易引起儿媳妇生气,回族人心细,时刻想到别人。

伊斯兰教经典要求在墓地下葬亡人回来后不聚会吃饭,但现在不严格了,有的回到家里集体吃饭,有的回延安市哪个饭店里招待。如果都是宝塔区的人就不吃了,有外县外地的人参加送葬就得请一下。

关于清真寺来礼拜的情况,主麻日时有50多人来礼拜,平时每天都有几个人来礼拜,因为许多回族都在家里礼拜,主麻日时到清真寺来行主麻礼,届时延安全市开兰州拉面馆的,其他开清真饭店、清真餐厅的都来礼拜,女的一般在家里礼拜。延安清真寺大殿只能容纳200人,是15米乘以8米,空间120平方米。来寺里礼拜的,本地回族老人少,本地来礼拜的是中青年人,老人年纪大不方便出家了,但肯定都在家里礼拜。

宝塔区回族伊斯兰教的发展非常乐观,原来没人来清真寺,现在50多人来寺里礼拜。原来延安只有两个清真寺,现在算外县有几十个,而且各县都有兰州拉面等清真餐厅,政府也加大了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每次政协会至少三至五个提案是关于少数民族的。韩阿訇是民族界代表,他说宝塔区共27个民族,其中信仰宗教的7个,信教与不信教互不干涉,不但回汉民族很团结,五大宗教也相互非常和谐。开斋节时五大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的领导人都来清真寺祝贺回族穆斯林的节日。另外,蒙古族的朋友来祝贺节日的也较多。

延安本地回族与近年来的外地回族关系处理得很好,这是这两年才发生的关系。甘、宁、青来此开拉面馆的回族,他们要开拉面馆,先到清真寺,然后去工商税务,政府和清真寺能给政策尽量给,清真寺帮助这些外地回民到市内统战宗教领导那协调,领导也支持。还有外来回族子女上学等社区诸事,清真寺也帮助协调,对外来回族子女不交转校费、择校费,以前是不行的,现在懂宗教政策了。韩阿訇通过各方面协调,使甘、宁、青来此经营的回族越来越多了。近4个月在全延安就开了42家兰州拉面馆。

延安清真寺帮助本地、外地回族解决各种困难的事例足以说明清真寺在促进城市民族发展,加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进而带来社会和谐中所起的穿针引线和桥梁纽带作用。对于广大流动的回族来说,清真寺不仅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成了他们谋划物质生活和经营事业的帮手和后盾,这是我们解释回族时不能不关注的重要平台。

延安市下面也发展了规模小一点的清真寺,比如宜川清真寺、黄龙清真寺,只两间房子,寺管人员一个人又管寺又宰牛宰羊,很忙。延安清真寺和伊协活动富有自己的特点,北京、西安召开伊斯兰协会会议,延安伊协李会长常去,他总结延安回族的发展特点,一是有毛主席题字的金字招牌,二是中央、省市领导大力支持。李会长说,毛主席当年不仅亲笔题字“清真寺”三个大字,而且盖延安清真寺时,毛主席还责令陕甘宁边区政府捐了7000边币。说到这些,延安清真寺内一起陪笔者访问调研的宗教领导和回族阿訇及回族信众们都从表情与言语上由衷地感到自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