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形而上到日常化:康德与审美视野中的道德反思活动

从形而上到日常化:康德与审美视野中的道德反思活动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编审美的形而上意义乍看起来,我们似乎很难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以及整个批判哲学与维特根斯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早期作品联系起来。而维特根斯坦同样认为审美并不是世界中的事态,不可能用语言、图像来加以表述。但同时有必要指出,维特根斯坦区分可说的东西与不可说的东西的这种思想不是直接来自康德,而是以叔本华作为过渡。

从形而上到日常化:康德与审美视野中的道德反思活动

第一编 审美的形而上意义

乍看起来,我们似乎很难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以及整个批判哲学与维特根斯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早期作品联系起来。两人行文风格迥异,思维方式也完全不同。康德的批判哲学考察的问题是我们作出判断的先验根据是什么。他将审美问题置入批判哲学的一个环节,即审美判断力批判,而之所以需要这个部分是因为他试图为实践理性的道德世界与认知理性所构造的经验世界搭建桥梁,而判断力恰恰就是帮助我们跨越这一鸿沟的唯一方式。整个批判哲学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关注的似乎更多的是语言如何成为世界的图像,是逻辑和语言的问题。审美问题仅在末尾部分简单地提及了一下,似乎和他的逻辑原子主义、图像论以及真值函项学说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学理上的关系,是一个体系之外的独立的部分。但维特根斯坦在给冯·费克尔的书信中谈及《逻辑哲学论》时的几句话却值得我们注意。他这样表示:“该书的要点是伦理学的。我一度想要在序言中写上这一句,而事实上却没有写进去,但我在此要告诉你,因为它对你而言可能是阅读该著作的钥匙。我想要写的是:我的著作包括两个部分:呈现在此的部分和我没有写出的部分。而正是这第二部分才是重要的。”[1]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伦理、审美等都属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如果不可言说的东西才是真正重要的,那么他凭借说出的部分所显现的逻辑空间就应该理解为仅仅是为了划定可说的东西的界限,从而显现出不可说的东西,并帮助人们将这两者区分开来,防止以对待可言说之物的方式对待不可言说的东西。而这就类似于康德在批判哲学中所从事的工作:将认识限定于可能经验的领域,从而为信仰(faith)留下地盘。在审美问题上,康德强调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也就是说审美愉悦的普遍有效性不是通过知性概念而获得的,因此,审美的问题不可能通过认知的方式来解决。而维特根斯坦同样认为审美并不是世界中的事态,不可能用语言、图像来加以表述。可见,这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存在着深层次的共通性。但同时有必要指出,维特根斯坦区分可说的东西与不可说的东西的这种思想不是直接来自康德,而是以叔本华作为过渡。

【注释】
(www.xing528.com)

[1]转引自Flowers,Ⅲ.F.A.Portraits of Wittgenstein,Vol.2,p.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