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重要性

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重要性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他们关注的只是短期的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短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会削弱,长期经济增长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尽管美国经济和股市的长期趋势接近于一条向上的直线,但实际走势绝非一条直线。围绕长期趋势线的周期波动,导致经济和股市走势经常出现上下振荡。也许,美国股市1975—1999年持续上涨所形成的长期向上的趋势线,本来应该被看作一个长周期中的上行阶段的一部分。劳动生产率变化,是长期GDP增长率变化的基本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重要性

很多投资人都关注年度经济增长率是高还是低,是正增长还是负增长。实际上,他们关注的只是短期的经济增长。短期的经济增长是很重要的,但并不能代表一切。从长期来看,短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会削弱,长期经济增长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前面说过,大多数吸引投资人注意的周期,都是围绕一个长期趋势或者中心趋势上下波动的。尽管这些波动从短期来看对企业和市场的影响非常大,但是结果证明,长期而言基本趋势变化的影响要大得多。因为围绕长期趋势线的上下波动最后会相互抵消(从单一年度来看,市场上涨会迎来一片欢呼声,而市场下跌会引发人们的沮丧情绪,可是很多年后,我们才会明白短期的涨跌并不重要)。但是长期基本趋势的变化,将会导致我们的长期投资业绩出现差异。

2009年1月,我写了一份投资备忘录《长期视野》,专门讨论了这个主题。我从中引用了一些内容。

一开始,我在这份备忘录中讲了很多证券市场曾经历的长期趋势,它总体上呈上升态势,但其间的过程是相当痛苦的。下面我会把它们罗列出来,但是我省略了备忘录中的详细描述:

·宏观环境

·企业增长

·借贷思维模式

·投资流行程度

·投资人心理学

上面所列的五大方面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动力,近几十年来一直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股市持续上涨,由此形成了一个向上的长期趋势,它接近于一条直线(见图4-1)。

图4-1 长期趋势线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尽管美国经济和股市的长期趋势接近于一条向上的直线,但实际走势绝非一条直线。每隔几年,市场都会出现一阵短期波动(见图4-2),使得经济和股市的走势偏离长期趋势。围绕长期趋势线的周期波动,导致经济和股市走势经常出现上下振荡。大多数上下振荡的幅度相对较小且时间较短,但是1970—1979年,美国发生了经济滞胀,通货膨胀率高达16%,其中有两年美国股市累计下跌接近一半,1979年8月13日出版的那期《商业周刊》的封面用大标题宣称“股票已死”。我在证券市场里待了40多年,一路走来,并不都是鲜花和美酒。

图4-2 周期波动

一次又一次,我们看到经济状况起起伏伏,从经济增长放缓到经济繁荣,从经济衰退到经济复苏。市场同样也经历了起起伏伏,时涨时跌。这些波动都可以归因于正常的经济周期以及外部变化,比如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75—1999年,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只有几年是下跌的,但是没有一年跌幅超过7.5%;而有16年股市涨幅超过15%,并且有7年涨幅超过30%。

尽管股市时涨时跌,但是投资人长期来看都赚钱了,股票投资逐渐变成风靡美国的流行浪潮。沃伦·巴菲特能够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靠的就是买入股票和整体收购公司。股市整体趋势持续上涨,直到2007年到达顶峰……

到2007年年中,我做基金经理已经有39个年头了。按照人的平均寿命来说,这相当于半辈子了,但39年也只不过是美国股市这个长周期中的一段时间而已。也许,美国股市1975—1999年持续上涨所形成的长期向上的趋势线,本来应该被看作一个长周期(见图4-3)中的上行阶段的一部分。既然是一个周期,前面有上行阶段,那么后面必然会有下行阶段。但是只有在经历后再回头审视的时候,你才能看清楚整个长周期,以及其间上行阶段有多长,下行阶段又有多长。

图4-3 长周期

这里我主要想讨论的是,我意识到长期趋势本身也有周期,而不是只有围绕长期趋势的短期走势有周期。我们过去几十年所经历的长期上涨,其实处于一个长期周期的上行阶段。

接下来我要讨论短期经济周期,这是大多数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在此之前,我想要再多花一点儿时间来讨论长期经济周期:塑造长期经济周期的基本因素,以及现在对长期经济周期的前景展望。然后我会转到讨论短期经济周期的内容。

我前面谈过,一个国家每年经济产出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是工作小时总数。相应能够支撑工作小时总数增加的最基本因素是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意味着,每年会有更多人制造和销售产品,同时有更多人购买和消费产品,从而进一步鼓励扩大生产。而扩大生产,相当于创造更多的GDP。人口增长,工作小时总数自然会随之增加,从而推动GDP增长。因此,人口出生率是一个最主要的因素,通常可以让我们假定经济会正增长。相反,如果人口收缩,我们想要实现经济增长,就会面临很大阻碍。

人口增长,短短一年中并不会有很大变化。达到生育年龄的人口数量,短期之内不会有太大变化,他们生育孩子的意愿在短期之内也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些因素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出现较大变化,从而引发未来人口数量的深远变化。

哪些因素能够导致一个国家的出生率发生变化(即每对夫妇生养孩子的平均数量)?(www.xing528.com)

·国家政策。比如,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了很长时间,但是这项政策最近开始修订,中国允许生育二孩了。

·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战争期间美国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但是“二战”结束之后,人口出生率大幅上升,由此形成婴儿潮一代。

·经济状况。经济和其他因素一起发挥作用,能够改变人们的心理,让人们考虑自己是否有经济能力要孩子。

·其他社会风气。比如,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普遍推迟结婚成家的年龄。

人口出生率发生变化需要经过几十年的漫长时间,而且即使已经出现变化,也需要再过几年才能够实际影响GDP增长。以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例。你也许会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转变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从1978年到2015年10月28日,中国一直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似乎一夜之间政策就变了,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宣布全面二孩政策。但是那些即使已经要了一个孩子的夫妇,在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天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生二孩,也还需要大约20年的时间,他们所生的二孩才能长大成人、开始工作,才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一年之间的GDP变化,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口出生率的变化。

另外一个决定GDP的重要因素是每小时劳动产出值,即生产率,更准确的说法是劳动生产率;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最准确的说法是全民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变化,是长期GDP增长率变化的基本决定因素。由此第一个推论是,不管人口增长率如何,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GDP就会随之加快增长,而如果生产率降低,GDP增长速度就会放缓。第二个推论是,如果生产率的增速提高,GDP的增速就会提高,而如果生产率的增速放缓,GDP的增速就会随之放缓。这些只不过是简单的数学推导而已。

生产率的变化,就像出生率的变化一样,需要经过几十年时间,才能显现出效果。生产率提高,主要来自生产过程的进步。第一次生产率大飞跃发生在工业革命时代,大约从1760年到1830年,蒸汽动力和水力驱动的机器取代了力量十分有限的人力,大型工厂取代了效率低的小作坊和家庭生产。第二次生产率大飞跃是电力汽车革命,发生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早期。电力取代了蒸汽动力和水力等低效的动力,汽车取代了马车等低效的运输工具。第三次生产率大飞跃发生在20世纪的后50年,电脑和其他形式的自动化控制,开始取代人脑来指挥机器进行生产。当然,第四次浪潮正在进行中,即现在的信息革命,信息获取、储存和应用取得了巨大进步,现在最热门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取得人类过去做梦都想象不到的巨大成就。

一定要记住,这几次生产率大飞跃,工业革命、电力革命、汽车革命、信息革命,都是逐渐发生的,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几年之内发生的。每次生产率大飞跃都推动了GDP实现巨大增长,但是尽管如此,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一个年度GDP大幅增长或者一个年度GDP大幅下滑的情形。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往往在很多年中都持续保持稳定。因此,经济衰退或者经济复苏所形成的GDP短期周期性变动,通常不能被归因于生产率的变化。

很明显,劳动小时数和每小时劳动产出共同决定了国内生产总值的长期趋势。但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两个因素发生变化?下面是一个清单,它只列出了部分因素。

·人口迁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就是一个案例。中国的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一方面增加了劳动力供应,助推中国崛起,使中国发展成为低成本制造大国,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消费阶层人数的扩大。另一个例子是从拉丁美洲到美国的移民。美国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但是,移民持续不断地从美国南部边界涌入,尽管有一部分是非法移民,但是这些移民数量的增长填补了美国因人口出生率下降而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缺口,扩大了美国的劳动力供给,提高了消费率,即最终消费占GDP的比值。

·决定工作小时总数的因素。工作小时总数会偏离就业总人数,也肯定会偏离有兴趣工作的总人数。

(1)“劳动参与率”(workforce participation),达到适合工作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包括已就业的人数或者正在找工作的人数。

(2)失业率,即能够参与工作却没有工作可做的人数占总劳动人数的比例。失业率上升和下跌会相应引发消费者支出及企业支出的变化(因而会导致商品需求的变化,也会导致生产商品的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3)就业者人均工作小时数。它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在商品需求低迷的时候,企业会相应缩短员工每周的工作小时数,而当商品需求高涨的时候,企业会批准员工加班(如果需求继续强劲增长,当员工加班也无法满足时,企业就会雇用更多员工,或者增加一个轮班)。

·野心。获利的动机和对生活更美好的愿望,能够推动劳动者(自然也是推动整个社会)更加努力地工作,生产更多商品和提供更多劳务。多生产才能多赚钱,多赚钱才能多花钱。也许,你忍不住会想这些事都是顺理成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苏联的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体制也压制了员工做更多工作的意愿。(我亲眼看到,有些欧洲银行的员工,到了下班时间就打卡离开办公室,但是这并不是为了证明他们已经工作到下午5点,就像美国的银行员工那样,而是为了表明他们到了下班点就准时离开,因此他们没有违反每周35小时工作总时长规定的上限。)

·教育。美国公立教育质量下滑,可能对美国劳动者的素质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减少他们未来的经济贡献,相应地,也会削弱他们创造更多收入的能力,因而美国未来可能无法支撑更多的消费。这些负面的趋势,可能会抵消移民涌入美国的正面效果。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导致一批新企业诞生,但是也导致一批老企业灭亡。科技创新创造了一些新工作,也消灭了一些老工作。概括来说,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超级案例,体现了经济进化的达尔文特征:科技创新创造出赢家和输家。新技术取代了人力和旧技术,但是这些新技术绝对不是从此“安全无忧”了,因为将来会由更新更好的技术来取代,或者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颠覆。科技就是周期模式的缩影:上升与下跌,生存与死亡……再生。

·自动化。用机器代替人类劳动的能力,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因素。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自动化看作强化经济周期的添加剂,因为自动化提高了生产率,或者每小时劳动的产出数量。例如,农业机械化,可以用更少的农场工人生产出更多的食品,而成本却比以前低得多。但是另一方面,自动化减少了用于生产的劳动小时总数。现在我们会看到,那些30年前有上百名员工的工厂,现在只要几名工人就够了。这样正负效应抵消后,自动化对GDP的净效应也许是中性的,也许是正效应的,但是,自动化有能力消灭工作,所以自动化也许会有减少就业的影响,相应地也会减少人们的收入,下一步就会降低人们的消费水平

·全球化。很多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也许会增加全球经济的产出,部分因为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好处,但也许不会增加全球经济的产出,因为全球经济整体而言是一个零和游戏(甚至是负和游戏)。但是很明显,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差别很大(在每个国家内部也创造出赢家和输家)。就像我前面所举的中国的例子。正是工厂劳动力数量大幅增加,推动了中国经济加速增长,且在过去30年持续保持高增长,让中国成为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大国。但是同样的趋势导致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而这些商品如果不从中国进口,也可以在本国国内生产。因为有了大量进口,进口国相应地减少了国内生产,从而影响了本国GDP。美国如果不从中国大量进口,而选择在美国国内由自己生产,那么也许美国的GDP会更高。不过,我们也必须同时把从中国大量进口低价商品对美国的好处考虑进来,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评估全球化对美国经济的整体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受益于本土未受战争重创,因此基础设施保持完好,美国很幸运。而且“二战”后美国从由人口出生率猛增所形成的婴儿潮中大大受益,这两大有利因素结合在一起,推动了美国经济实现巨大增长。“二战”之后,美国产品是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美国公司的经营非常成功。在当时还没有全球化的世界里,美国工人可以保持最优厚的薪水,而且工作岗位稳定,因为那时还没有其他国家用成本更低的商品来与其竞争。管理技术改进,生产率大幅提高,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推动了美国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创造出了一个良性循环,让很多人受益……但是这种良性循环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永远不变。

最近,美国的经济看上去增长有些放缓了(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围绕长期基本趋势波动的短期的周期性波动变化,还是一个长期趋势本身的变化?这还需要经过几十年,我们才能够清楚地知道答案。但是最近兴起的一个学术流派指责其为“长期滞涨”,也就是说从基本面来看,长期增长趋势放缓了。

美国的人口增长率和生产率增长都已经下滑了,其他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这两个因素综合来看意味着,美国未来的GDP增长将会进一步放缓,甚至低于“二战”开始后的那几年。我们可以推断,最近这些年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在未来是不能复制的。其他国家劳动力供应充足,而且劳动力工资便宜得多,所以美国企业在美国本土生产的美国人所需的商品,要和那些在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国家所生产的商品进行竞争,根本不可能获胜。这会对美国那些技能低或者教育水平不高的美国人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美国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更不平等,而且收入更低。这些话题当然对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影响很大。

人口增长和生产率增长的变化,需要几十年才能体现出效果,但是很明显,它们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20世纪,先是美国超越欧洲成为经济大国;后来日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快速崛起,一度要称霸全世界,可是到了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开始衰退,陷入负增长;再后来,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成为最近几十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可是最近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速也慢下来了,尽管如此,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未来几十年的GDP增长速度,肯定还会超越发达国家。印度有13亿人口,只比中国少1亿,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条件成为下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不过前提是印度必须提高效率,减少腐败。一些前沿市场国家(frontier markets),比如尼日利亚和孟加拉国,其经济增长速度紧追新兴市场国家,正在等待机会加入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行列。

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有兴起之时也有衰落之时,因而会加快或者减缓经济增长速度。这种潜在的趋势明显遵循一个长周期,不过围绕这个长周期上下波动起伏的短周期更容易被识别出来,也更易于我们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