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化和动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主要方式(朱永生,2006)。从语义功能角度,名词化指把某个过程,或事物特征,或某种评价看作事物;从形式角度,名词化指的是用名词来替代不同的词类,通过词性转换实现语法隐喻的元功能。如:
例12:Your responsibility is to make sure that…(评价→事物)
例13:It has been determined that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unit would put us in violations of several Patents.(过程→事物)
例14:Please talk to your boss and explain to him our disappointment.(特征→事物)(www.xing528.com)
相比教材样函,真实信函中名词化的现象分布更广、更普遍。本章找到名词化的三种类型,即将过程、特征或评价看作事物(分别出现55 频次、22 频次和12 频次,共89 频次)。通过名词化手段,信函作者使动态的过程变为静态,或使事物的特征固化,或虚化施事,弱化载体在小句信息结构中的分量,从而使小句意义更加确定,更加客观,有助于作者实现客观的、明晰性的自我身份构建。另外,名词化的使用有助于增加小句的信息含量,构建作者高效率的自我身份。再次,用名词化形式替代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即上文提及的名词性情态隐喻),可避免口语化特点,从而构建信函作者正式、严肃、专业的自我身份。
除名词化外,属于人际隐喻范畴的语法隐喻还可以通过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情态隐喻来实现,其中动词性情态隐喻表示明确的主观取向,形容词性情态隐喻表示明确的客观取向。真实信函作者通过更高比重的情态隐喻的运用,更深刻、更鲜活地构建了既彰显主观性,又突出客观性的自我身份,折射出商务活动中的竞争、冲突和合作的矛盾统一。
教材样函作为实际国际商务活动的模拟写真,对历史和文本语境简单化、平面化。因此,在灵活运用语言策略方面,在多维度构建自我身份方面表现出其局限性。如教材样函仅仅关注名词化的一种类型,即将过程看成事物(39 频次),忽略了其他两种类型的名词化手段的运用(特征名词化频次为2,评价名词化频次为0);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情态隐喻在情态手段中比重较小等,限制了作者在信函中多维的、既冲突又合作、明晰性的和专业性的自我身份的构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