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易斯城乡迁移模型
刘易斯开拓性的在一个一般均衡静态框架下,通过构建包含农业与非农经济部门的两部门模型,分析了部门边际生产率差异所导致的部门间劳动力工资差异如何唯一决定了劳动力在部门间的转移。在他的研究中,假定农业部门劳动力无剩余稀缺性,且农业边际生产率为零,此时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净流出不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下降,此外还假定非农部门具有工资刚性,即农村劳动力的流入在相同的要素配置条件下将导致资本的增加,此时工资水平并不会由劳动力净流入引起的就业竞争加剧而下降,因为在外生的资本要素配置特征下,将有等量资本进入工业部门从而通过部门经济规模的扩大增加劳动力吸纳,并维持工资水平的不变。
以上述逻辑分析为基础,刘易斯分析认为,收入差异是导致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因,这种转移的发生在提升了劳动力个体收入的同时,还会通过降低农业部门的人力资本边际损耗而增加农业经济效率,从而实现了帕累托改善,同时,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使得其能够充分吸纳农业部门的流出劳动力,并实现最终的市场均衡,在这一均衡状态下,特征表现为非农部门的规模膨胀与个体收入的增加。
刘易斯模型基于部门经济发展非均衡较为完整地解释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特别是这一分析建立在严格的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下,因而与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高度契合。因此对现实提供了较强的解释。当然,这一模型的静态假定过于苛刻,特别是忽视了农业部门在迁移过程中生产率变动的内生影响,因而受到一些质疑。但无论如何,刘易斯所建立的基于二元结构的劳动力迁移模型,构建了劳动力迁移的基本分析范式,对这一问题的深入与细化起到了开拓性作用。
(二)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费景汉和拉尼斯注意到农业生产率改善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从而将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内生在刘易斯模型中,进而提出了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在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中,进一步放松了刘易斯模型的农业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并假定农业部门劳动力供给分为三个阶段,即无限供给、有限供给与竞争性供给。(www.xing528.com)
同时认为,刘易斯模型所阐述的基于生产率差异与工资差异导致的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出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将显著上升并逐渐缩短与非农部门的效应差异。这一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流动的动力源将由工资差异逐渐转变为技能依赖,即在有限供给与竞争性供给阶段,农村劳动力的流出更多的源于工资性收入的稳定、技能依赖。刘易斯模型所阐述的基于生产率差异与工资差异导致的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出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将显著上升并逐渐缩短与非农部门的效应差异。这一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流动的动力源将由工资差异逐渐转变为技能依赖,即在有限供给与竞争性供给阶段,农村劳动力的流出更多的源于工资性收入的稳定、技能依赖。
应该说,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对刘易斯模型最大的修正在于农业生产率的内生化,同时这一模型考察了技术变迁在农业与非农就业部门中的作用,从而放松了技术中性假定,也提升了模型的解释能力,但与刘易斯模型相似,这一模型依然假定非农就业部门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完全,因而维持了工资刚性假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模型与现实经济的契合度,也不能够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城乡迁移提供客观解释。
(三)乔根森模型
乔根森延续了刘易斯模型与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假定,但与前述模型认为工资差异与效率差异是驱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源不同。乔根森认为消费结构的升级才是导致劳动力出现农业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消费升级过程中,农业产品的相对供给饱和与工业品的相对稀缺,导致了稀缺性溢价的出现,这种溢价存在于工业部门生产率并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也会导致工业品的利润上升与工资的增加,这会放大农业与非农部门的工资差异,从而驱使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集中与迁移的发生。
应该说,乔根森模型为解释农村劳动力迁移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也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工资刚性、农业生产率不变的假定约束,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二元经济劳动力迁移模型的解释能力。但是,乔根森模型仅仅是静态考察了消费结构变迁导致的工业部门工资率的上升,这难以解释为何农村劳动力迁移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同时城市部门存在失业时,为何依然出现农村劳动力迁移,这也是乔根森模型难以解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