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因而社会分工的发展必然带来商品经济的扩展。随着社会分工超出国界而发展成国际分工,商品流通也发展为国际贸易,国内市场也就发展为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的前提条件,国际分工的深化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同国际分工一样,世界市场也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工业推动了国与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国与国之间产品的交换与流动,密切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国际贸易不断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同时,大工业带来的运输与通迅业的发展,也使国际经济交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成为可能。“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3]因此,大工业在改造旧的国际分工、塑造新的国际分工的同时,也塑造出新的世界市场关系。“大工业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关系也引起产品的精致和多样化。不仅有更多的外国消费品同本国的产品相交换,而且还有更多的外国原料、材料、半成品等作为生产资料进入本国工业。”[4]
在国际分工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世界市场,不仅反过来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且还进一步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化了各国经济之间的全面依赖性,使各个国家或先或后地“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5]。世界市场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有机整体。在这一世界经济有机整体中,世界市场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各国的经济发展。所以,“要知道每一个经济部门个别地、安静地独自存在的时代早已过去了,现在它们全部互相依赖,既依赖最遥远的国家的进步,也依赖紧邻的国家的进步以及变动着的世界市场的行情。”[6]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独自存在,独自发展,而要受到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很大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国家计划指导与规范下的商品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作为一种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又与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化趋势中,商品经济的内在本性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利用并通过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争取有利的经济条件,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www.xing528.com)
首先,从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商品经济,目的是在计划指导下利用市场调节的作用,实现资源在各部门中的合理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用较少的资源耗费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商品经济的内在本性要求资源配置不能只着眼于国内,还要着眼于国外,着眼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第一,我国资源丰富,有些资源的拥有量居世界首位,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生产时,其产品不仅要用于满足国内需要,还要用于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第二,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从总体来说,不可能拥有所有类型的资源,而且,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并不充裕,在当前还需要从国外进口一定的稀缺资源,以弥补国内的不足。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国际贸易,通过资源的国际性全面流动,从世界市场上引入所需资源,以调剂资源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从市场的演进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培育和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为市场调节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基础条件。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促使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因为从市场的演进过程来看,先是有地方市场的形成,而后是国内市场的形成,最后是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就像列宁所描述的,商品“要受到社会的核算,首先是地方市场的核算,其次是国内市场的核算,最后是国际市场的核算”[7]。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生产体系,不可能生产出国内需要的所有商品。为了发扬自身优势,加速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一方面向国际市场出售自己的优势产品,另一方面又从国际市场输入本国所需要的产品。这样,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贸易往来活动,平衡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最后,从价值规律的作用来看。通常所说,商品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这里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一个国家之内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的贸易活动之后,价值规律作用的环境由国内市场变为国际市场,这时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有所变化。当商品交换变成世界性交换的时候,社会劳动便具有国际的性质,价值相应地也就具有了国际范畴的含义。这里要区别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国别价值是在国内市场上,由一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而国际价值则是在国际市场上,由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世界平均水平决定的。在商品的国际交换中,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转化为世界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商品的国内价值也要转化为国际价值。马克思指出:“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货币。”[8]在由于市场延伸到世界范围,并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变化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应充分利用国际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出口国内市场平均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产品,进口国内市场平均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产品。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应立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在国际交换中用较少的生产要素消耗获得较多的使用价值,以提高国内生产的效率,节约社会劳动力和更好地满足国内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