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逐利下的创新选择:熊彼特创新理论解析

逐利下的创新选择:熊彼特创新理论解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熊彼特创新理论中,假设企业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选择不同的技术轨道。但应指出的是,尽管突破性创新的过程轨迹是剧烈波动的。从静态当期角度来看,以企业为例,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创新策略的选择。逐利假设下的成本收益分析无效。因此,在微观逐利的假设下,创新依赖于静态当期的技术与动态跨期的预期,因此只有在创新进入成熟期,并且具有一定市场规模预期的条件下,逐利动机才会推动创新。

逐利下的创新选择:熊彼特创新理论解析

熊彼特创新理论中,假设企业家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选择不同的技术轨道。可以借助多西的技术轨道概念来理解(Alison Seiffer&Clay Christensen,1997)。在不同的创新阶段,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收益与风险不同。

1.阶段性共存

渐进性创新可以理解为,在原有技术轨道上进行的渐进性创新,在一段时间内会优于新技术下的突破性创新,然而新技术将很快会导致市场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见图4-2)。

图4-2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技术轨道比较

当一种区别于技术I的新技术II的新思想提出以后,首先要进行突破性的创新,尽管这种突破性创新的产品可能在早期阶段要比前一代技术差,产品的性能不如前一代产品。例如,最初发明的火车,其速度不如马车跑得快,但当解决了主要技术难题之后,将经历一个技术水平与产品性能急剧上升的过程,直到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稳定下来。这时企业就转入渐进性创新阶段,直到出现新的技术轨道III,当技术轨道III所带来的技术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超过技术轨道II时,渐进性创新便以衰败告终。

如果一个企业同时开展技术轨道II上的渐进性创新与技术轨道III上的突破性创新的研究工作,那么该企业可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如果从事技术轨道II上的渐进性创新研究的企业没有从事技术轨道III上的技术轨道的研究,新企业将挑战在技术轨道II领先的企业,导致技术轨道III中期阶段市场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例如,当石英钟技术出现的时候,千年品牌的瑞士钟表业并没有采纳这一技术进步一度面临日本石英钟表业的后起竞争。又如,在个人电脑刚要发展的时候,当时计算机业巨头美国Digital公司以不入流的态度看待这项产品技术,今天个人电脑的功能已经可以完全取代迷你电脑,Digital也已被本来不入流的个人电脑大厂Compaq所购并。

2.风险与收益对称(www.xing528.com)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不仅仅在同一项技术的发展轨道上的先后出现的顺序不同,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过程技术水平的变化轨迹也是显著不同的(见图4-3)。

图4-3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过程的技术水平变化轨迹比较

突破性创新由于整个过程不确定性很大。新的突破性技术在起步阶段甚至可能比旧技术的技术水平要差,主要表现在产品性能比前一代产品性能差,而且在改善的过程中,因为方案的变更或工艺的变革以及不同技术的采用,可能出现产品性能与技术水平的较大波动(见图4-3)。然而,渐进性创新是对现有技术的改善,是现有技术的拓展,一般而言,其轨迹是稳定上升的平滑线(见图4-3)。但应指出的是,尽管突破性创新的过程轨迹是剧烈波动的。但其最终结果——突破性技术或有关产品的技术性能最终要比渐进性创新高得多。

从静态当期角度来看,以企业为例,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创新策略的选择。企业都在进行渐进性的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与技术,只是各个企业的渐进性创新绩效有所不同而已。突破性创新一般要求重塑企业目标和生产设施,一家领导市场发展的成功企业,主流市场才是成长获利的主要来源,企业一般是遵循主流市场与投资股东利益目标,来进行各种经营资源的配置决策。不符合顾客需求与股东利益的创新计划,一般都很难获得经营阶层的支持。创新开始的时候,不但不符合主流市场的需求,甚至威胁主流市场的既有利益。历史上,也有许多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例如,与前一代技术相关的设备投入没有收回投资),把有用的技术成果购买封存,拖延多年才实施的例子。因此,由于企业对已有技术路径的依赖性,在突破性创新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并大大提升公司价值的企业并不多。逐利假设下的成本收益分析无效。

动态跨期角度来看,突破性创新多发生于一些中小企业,而大型企业多从事渐进性的创新。历史的研究也发现,成熟型大公司往往被小公司的突破性创新淘汰出局。这主要是因为原有的在前一代技术轨道上建立起来的组织规章、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经营策略、组织能力都与前一代技术轨道后期的渐进性创新相适应。在前一代技术轨道积累的成功经验、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恰恰成为新一轮竞争的障碍(Christernsen,1999)。不同的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未来的预期成本与收益。旁支新兴市场很难成为成功企业的经营焦点,而突破性创新正是由旁支小市场开始的。技术替代过程是较大的企业经常被较小的企业所替代的动态过程,并刺激收入迅速增长。在此过程中,大企业中偏好稳定的收入和工作保障甚于创新和冒险的资本家,会失去倾向创新的动态趋势,以及不断进取与变化的精神。

熊彼特(1942)对经济变化采用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察方法。不是检验资本主义经济所经历过的周期变化,而是考察资本主义的未来。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不会永远“活下去”,将自动趋于社会化;然而,资本主义并不是被自己的失败毁灭的,而是将被自己的诸多成功所毁灭。

因此,在微观逐利的假设下,创新依赖于静态当期的技术与动态跨期的预期,因此只有在创新进入成熟期,并且具有一定市场规模预期的条件下,逐利动机才会推动创新。而在创新的萌芽时期,并且预期市场规模不确定的情况下,逐利动机就难以推动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