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
(一)基本国情
1.简史
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一万年前的“无土器文化”时代。公元1—2世纪,日本列岛出现了一百多个小国家。公元3世纪末兴起的大和国于4世纪末、5世纪初基本上统一了日本,其首领称“大王”,后改称天皇。7世纪后,日本参照中国唐代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大化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制国家。12世纪后期,“镰仓幕府”建立,日本出现了第一个军事封建国家。17世纪,德川家康统一了日本列岛。
1856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开启了日本近代史。1868年,明治天皇实施“明治维新”改革。随着日本国力的强大,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发动了对俄国、中国等一系列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成为美国的托管国。1952年,日本独立后充分吸收美国的资金,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工艺、科技和管理经验,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在宪法中没有赋予君主任何权力的君主制国家。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最高权力机构和唯一立法机关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法院;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是日本最高行政首脑。
日本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有自由民主党、社会党、公明党等。目前(2013年)的执政党为自由民主党。
面积377 835平方公里的日本国简称日本,别称大和、东瀛、扶桑、东洋等。“日本”意为“朝阳升起的地方”、“日出之国”,源自圣德太子呈递给中国隋朝的国书中“日出处天子”。日语中“日本”一词有多种读法,日本人一般读作“にっぽん”(Nippon)或“にほん”(Nihon),时至今日,日本政府仍无规定其标准读音,因此,两种读法并存。
日本国旗为“日之丸”或“日章旗”,也称“太阳旗”。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的比例为3∶2(标准国旗长度尺寸)。旗面为白色,正中有一轮红日。白色衬底象征着纯洁,红日居中象征着忠诚。
日本国徽是一枚皇家徽记,由于法律没有确立正式的国徽,习惯上,日本皇室(天皇家)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纹”(即菊花纹章)被作为国徽使用。但日本内阁所使用的徽章“五七梧桐花纹”也常在国际场合及政府文件中作为国徽章使用,如日本入境许可贴纸的底纹。
日本人口总数为1.27亿(2012年)。日本是世界上少有的民族单一的国家,主要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约有2.4万阿伊努族,但已基本失去了其体制上的特征和固有的文化。
日本是单一语言的国家,通用语言为日本语。以东京语为基础的日本“标准语”或“共通语”普及全国。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十分奇特,一个人信仰两种以上的宗教现象很多。日本人口中67%的人为佛教徒,33%的人信奉神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或是无神论者。神道是日本固有的自然宗教,源起于古代历史神话,其祭祀场所为神社(神宫)。
4.对外经济贸易
日本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中国是日本的最大出口市场。2011年,中日贸易额达3 428.9亿美元。至2012年6月底,日本对华投资累计实际到位金额839.7亿美元,在中国利用外资国别中排名第一。
日本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首都东京不仅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电子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最为发达。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其动漫产业模式完整,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已成为日本的经济支柱,年产值230万亿日元。
外贸在日本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20世纪50年代,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国策。主要进口商品有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和食品、原材料等;主要出口商品有汽车、电器、一般机械、化学制品等。主要贸易对象是中国大陆、美国、东盟、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德国等。
中日贸易对中日局势的反应敏感,最新的贸易数据反映了领土争端对日本经济的影响。2012年9月份,日本对华出口同比减少14.1%。从口红到汽车,众多日本品牌无一幸免。其中,日本汽车对华出口同比减少44.5%,汽车零部件也下降了17.5%。201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3 294.5亿美元,同比下降3.9%,日本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退居为第五大贸易伙伴。
(二)日常礼仪
1.见面礼
日本人商务会晤见面要互相问候,脱帽行鞠躬礼或握手礼。施鞠躬礼时,面对平辈、同事要行15度礼节;面对主管、长辈、宾客要行30度鞠躬礼;致谢意、歉意或告别时行45度鞠躬礼;初次见面要行90度鞠躬礼,男士双手垂下贴腿鞠躬,女士将左手压在右手放在小腹前鞠躬,并说“您好!”、“初次见面,请多关照”、“打扰您了”。比较熟悉的人见面互相鞠躬以两、三秒钟为宜;遇见好友,腰弯的时间要稍长些;遇见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或长辈时,要等对方抬头以后方可抬头,有时甚至要鞠躬几次。熟人或老朋友见面或告别时,也可以握手或拥抱。
日本人初次见面会互相交换名片。通常,拜访者先向主人递交名片,年轻人或地位低的人主动向年长的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递交名片,并用尊敬的目光注视对方。如果双方都没有准备名片,日本人会主动向对方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日本人很注重对方的目光,但在见面交谈中,不能盯着对方。
在办公室以外的商务场合遇见同事或熟人要讲话时,日本人会按照“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原则,到一旁低声说话,谈话时很注意让对方在交通过往的安全处。
日本的乡村礼仪方式较多,日本虾夷族(阿伊努)人的见面礼是先双手合十,然后缓缓举向额前,掌心向外,男拍胡须,女拍上唇,再相互握手。女子在送亲友告别时,一般多施跪礼(即屈膝下跪);男子的告别礼是摇屐礼(即手持木屐在空中摇动)。
2.称呼礼仪
日本人的姓名顺序为姓前名后。最常见的姓名由四字组成,如小坂正雄、吉田正一、福田英夫等。前两字为姓,后两字为名。但日本姓与名的字数并不固定,两者往往不易区分,因而事先一定要了解清楚,在正式的场合应把姓与名分开书写,如“二阶堂进”、“藤田茂”等。
日本人对称谓头衔很讲究,他们喜欢在对方的姓前加头衔,或称呼对方“某某先生”。在日本,只有家人和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才以名字相称。日本人处处说敬语,特别是下级对上级、年幼者对年长者、学识浅者对学识深者说到自己时,都使用谦称,如“后辈”、“鄙人”等。商务场合多使用突出集体性的敬语称呼,如“我们”、“贵国”等。
资料:
日本人的姓名[5]
日本古代只有贵族有姓有名。到19世纪,姓也只限于武士、巨商和村里有权势的人,一般平民只有名而无姓。
明治八年(1875年),为了便于编造户籍和课税征役,日本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起姓”。举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的热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桥边的就姓大桥;家门口长棵松树的就叫松下;门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
以地名为姓的有“上野”、“田中”、“河内”、“上原”、“市原”、“陆前”、“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职业为姓的有“味香”、“味美”、“那妓男”、“猪饭”、“服部”、“锻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当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怕官府处罚,“慌不择姓”,以鱼、蔬菜、寺院、职业作姓,例如,铃木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标志。有些文化的人就选择福寿、长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听的词作姓。松、鹤、龟等长寿象征以及百、千、万也成了姓。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户籍法,每户的姓这才固定下来,不得任意更改。由于日本人的姓来得突然,来得特殊,它的内涵也与众不同。世界各国的姓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而日本的姓却很少有这个意义,同一个姓的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不是一个姓的倒可能是叔叔、爷爷。日本小孩子可以在外人面前直接称呼父母的名,这在大多数国家是不允许的。
日本天皇没有姓。日本人认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无姓的。一般女子出嫁后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却仍然用娘家的姓。皇子文仁的妻子叫川岛纪子,川岛就是娘家的姓。
日本姓复杂得连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读,听到名字也弄不清楚汉字如何写。有调查表明,全日本一天交换的名片高达400万张,就是说每一秒钟就有231组人在交换名片。在日本,如果把对方的名字叫错是非常失礼的事,为了避免弄错,绝大多数的日本人都在用汉字写的名字旁边用假名注明日语的读音。
资料思考:比较中国和日本人姓名发展的异同。
(三)服饰礼仪
日本人很注重服饰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男士一定要西装革履,且颜色深沉严肃,一般为黑色或藏蓝色。女士则穿着深色职业西装套裙,化职业淡妆。与日本人商务交往时,要特别注意衣物、脸面和头发等洁净,不能有异味。在日本,上班族每天都要更换衣服。如果一位男士第二天上班还穿着和昨天一样的衣服,那就要被怀疑没有回家;女士上班每天换一套服装是“铁律”。
日本人严格遵守不同场合穿不同服装的礼仪。日本的民族服装为和服,一般在本民族的节日或婚庆嘉喜日、出席茶道等活动时穿和服。商务活动中,如果参加日本的茶道宴请,一般茶室都会准备和服给客人。和服着装时讲究和服左襟和右襟的盖法。穿时右襟领贴胸口,左襟领再盖在右襟领上,此穿法称为“右前”,反之则为“左前”。生者是“右前”,即左搭右(襟领),死者是“左前”,即右搭左,因为日本人认为,死后的世界与生前的世界是相反的。
(四)馈赠礼仪
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馈赠上极为重视“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之道。日文中馈赠一词称作“赠答”,即赠送和还礼。日本人很注重还礼,如突然接受礼品无物可还时,有半张纸或一盒火柴也要放入对方送礼的容器里,表达自己想还礼的心情。
按照日本习俗,奇数代表“阳”、“吉”,偶数代表“阴”、“凶”,故日本人送礼数目要送奇数。礼品的颜色也很有讲究,吉事送礼为黄白色和红白色,不幸事送礼应为黑色、白色或灰色等。
日本人送礼非常讲究装潢。常常是大盒套小盒,包装好几层,然后再系上一条好看的红白纸绳,最外层还要结上缎带,这是日本送礼的一种习俗。日本人认为绳结之处有人的灵魂,标志着送礼人的诚意。为满足顾客的这一需要,日本有专门印好的似纸绳结的包装纸,以装饰礼品。
在日本,赠送礼物是传统礼仪。对重视“面子”的日本人而言,馈赠作为形式比内容更为重要。在首次商务会晤中,一般要送商务性礼物。如果没有准备够分发给在座所有人的礼物,要在与受礼者独处时再送,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给日本商务客人送礼物,即使是小小的纪念品,对方也会认为这不仅表明了送礼者的诚意,而且也是彼此友情的象征。
日本人接受礼物时,要等送礼者再三坚持相赠后再双手接取礼物,并对此表示感谢,收礼者还礼的价值不应明显地低于接受礼品的价值。日本人习惯私底下打开礼物,问对方礼物价钱是不礼貌的行为;同样,评价对方买的东西便宜与否也是失礼的,日本人不愿让对方认为自己经济力量低下,只会买便宜货。
日本人送礼要选好日子。如7月15日(中元节)及1月1日(岁末或年初)。在这两个日子里,企业必须要给有业务往来或潜在的日本客户送礼。
日本人崇拜美国物品,喜欢苏格兰威士忌、白兰地酒和冻牛排等礼品。衬衫袖口的链扣子以及配套成对的钢笔和铅笔这类礼物也很受欢迎。不能给日本人送装饰着狐、獾、金银眼猫等图案的物品。因为日本人认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金银眼的猫会让人感到丧气。
日本商人经常邀请商业伙伴赴宴,丰盛的宴席几乎总是设在饭店或夜总会里,宴请往往要延续好几个小时。在私人家里招待商务客人是很难得的事。如果去日本人家作客,按习惯,应给女主人送上一盒糕点或糖果,而不是鲜花。
(五)餐饮礼仪
1.饮食特点
(1)讲究菜肴质精量小,注重菜品的营养价值。口味不喜太咸,爱甜、酸和微辣味。偏爱凉拌、煎、炒、蒸、炸、串烤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喜爱中国的京菜、沪菜、粤菜和不太辣的川菜。
(2)习惯以米饭为主食,逢年和过生日喜欢吃红豆饭,以示吉祥。地理环境决定了日本独特的饮食习惯,日式料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鱼、虾、贝类等海鲜品为烹饪主料,热吃、冷吃、生吃、熟吃皆可。
(3)喜欢酱和酱汤,因为汤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铁质,容易消化。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还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
(4)喜欢饮酒、绿茶、红茶和香片花茶,形成独特的茶道。
2.日式料理餐饮礼仪
(1)讲究到场次序
参加正式宴会时,晚辈要比长辈先到,下属要比上司先到。
(2)讲究用餐座次和点餐的礼仪
宴会上,主人会安排客人的座位。离门最远而坐的客人是最重要的客人,主人或买单者则坐在近门处,主宾面对主人或买单者而坐。坐好后,由尊而卑,客人会得到一块温毛巾。男人可用毛巾擦脸、臂和手,女人一般只擦手。
公司或者其他宴请聚会,由下属或者主人拿起菜单,询问上司或者主宾想点什么菜。一般先点酒,然后再点基本必点的菜。
(3)讲究用餐时的坐姿礼仪
日本人通常在饭店请客。日本的酒席一般设在一个房间里,房间的地板铺着榻榻米,上面摆一张矮桌。客人进房门之前,必须摘掉帽子、手套和鞋子,但还可以穿袜子,服务人员会把客人的鞋子摆放好。当坐在榻榻米上用餐时,除了跪坐外,轻松的坐法有盘腿坐和横坐式。盘腿坐就是把脚交叉在前面,臀部着地,这是男性的坐法;横坐是双腿稍许横向一侧,身体不压住双脚,这是女性常用的坐法。
(4)讲究上菜的程序礼仪
日本料理少油、低盐,以鱼类、豆类和谷物为主,是世界饮食最健康食物。日本料理遵循健康的规律,上菜有着严格而细致的程序。
日本料理的上菜顺序分为六步:
开胃小菜:类似西餐的沙拉。以毛豆、海带、海藻等凉菜为主。
生冷:即生鱼片和生贝类、螃蟹、龙虾等。生鱼刺身还分为白和赤,应先吃油脂较少的白身鱼,如加吉鱼;后吃油脂丰富的赤身鱼,如金枪鱼、三文鱼等。同时,还可以搭配各种寿司一起吃。
天妇罗(即油炸食品):将新鲜的鱼虾和时令蔬菜裹上浆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吃时蘸酱油和萝卜泥调成的汁,鲜嫩美味。这是日本料理中唯一要用到油的食物。
烤鱼:烤鱼多选青鱼、加吉鱼等白身鱼。日本烤鱼不加油,只用文火长时间烤制。与清蒸、红烧、水煮等烹饪方法相比,烤鱼能更好地保护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不流失。
各种煮食:食材以猪肉、牛肉为主,以海带、冬笋、蘑菇等蔬菜为辅。日本料理对煮食的汤要求极高,多采用木鱼花汤、鲜虾汤和豚骨汤等。
主食:一般为拉面、炒饭和饭团,除拉面外,其他主食要配着大酱汤一起吃。
日本料理的上菜顺序遵循健康的观念,即严格按照由冷到热的顺序。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鱼类一定要先吃,吃完鱼再吃肉食,有利于鱼类中的营养更好地被肠胃吸收。因此,即便吃自助式日本料理,也应该按照这个顺序来吃。
(5)讲究餐食的方式
日式料理用餐时,每人都有一个漆盘,各人吃各人的。吃生鱼片时先把酱油和芥末放入小盘子,然后把酱油和芥末搅拌在一起作为调味料。吃生鱼片时,最好是用筷子,可以先把生鱼片在调味料中蘸一下再吃,但要注意不能把生鱼片整个放在调味盘中,如果蘸的调味料过多,生鱼片颜色会很深,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日本人喝汤时,左手拿碗,右手拿筷子,把碗端到嘴边喝,一边喝,一边用筷子搅动。喝汤必须发出声响,这代表汤很好喝,也是对厨师表示尊敬。
日本人吃面条时,面端上来后不能马上吃,一般要先欣赏面的样子,闻它的味道,然后才开始吃。日本人直接从汤碗把面吸啜入口。日本人的习俗文化中,吃面时发出响声是表示面食很美味,也是对厨师表示赞赏的方式。吃面之前不能加调料,否则是表示不相信厨师煮的面。但是吃了几口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随便添加调料。喝面汤时,日本人一般端起碗喝,但也可用汤匙舀着喝。
虽然寿司源自中国,但经过发展,却成了日本的著名食物。在日本吃寿司比较好的方式是用手,把一块寿司约1/4位置蘸上调料,然后直接放入口中,一口吃下去。
(6)讲究筷子的使用等禁忌
日式料理多使用筷子,筷子的使用有很多忌讳。如:
忌“插筷”,即把筷子直插饭中,这是日本人供奉祭祀死者时的举止;
忌“舔筷”,即用舌头舔筷子,日本人认为这样极不雅观;
忌“移筷”,即一口接着一口连续夹菜,中间都不停下来,日本人认为这是贪婪的表现;
忌“掏筷”,即用筷子从菜中掏弄着吃,日本人认为这是缺乏礼教的行为;
忌“挑筷”,即用筷子动了一个菜不吃,又动另一个菜,日本人认为这种挑剔的举止会让人耻笑;
忌“跨筷”,即把筷子跨放在碗碟上面,日本人认为这会令人联想起不幸的事情;
忌“剔筷”,即以筷子代牙签剔牙,日本人认为这样既不卫生,又会令人作呕;
忌“迷筷”,即拿筷子在餐桌上游寻食物,日本人认为这是一种缺乏教养的表现;
忌“同筷”,即用同一双筷子让大家依次夹拨食物,日本人认为这样会使人联想起佛教火化仪式中传递死者骨殖的场面。
忌“指筷”,即用筷子指人,日本人认为这是一种对别人不尊重的表现。
此外,日本人用餐中,还忌给客人的饭盛得过满过多,忌一勺就盛好一碗饭。
(7)讲究饮酒的礼仪
日本人年满20岁者才可以喝酒。他们斟酒讲究满杯,酒杯不能拿在手里,要放在桌子上,右手执壶,左手抵着壶底,倒酒时不能碰到酒杯。喝酒时,用一只手端酒杯。
在酒席上,每个人都必须给旁边的人倒一杯酒或汽水,特别是旁边人的年龄比较大或地位比较高时。接受倒酒的人要拿着酒杯道谢。和日本人喝酒时,主人斟的第一杯酒一定要接受,否则是失礼的行为,但第二杯酒可以拒绝。日本人一般不强迫人饮酒,空的杯子表示还要喝酒,如果不想喝了,要在杯子中剩一些酒。
(8)讲究用餐的细节礼仪
日本人碗里有剩饭表示还要吃。如果不要再吃了,就必须把所有的饭吃光。用餐中,拿碗时必须要先放下手中的筷子,这是日本餐饮礼仪中很重要的一个细节。
日本人给客人倒水或倒茶一般只倒至八分处。因为满杯有“时间到了”、“该走了”的逐客令之嫌。
在正式的宴会上,日本人有急事要离开时,会悄然而去不做正式的道别。因为他们认为正式道别会扰乱宴会气氛,这是对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忌客人吃一碗饭就够,第二碗象征性也应再添点。因为日本人认为只吃一碗象征着无缘。
忌用餐过程中整理服饰或头发。因为日本人认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
(9)其他餐饮礼仪
日本是个不收取小费的国家,但消费额超过一定金额时,餐厅会按日本政府规定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税。给日本餐厅服务员小费有时会被视为无礼的行为。
3.茶道礼仪
日本茶道追求“和、敬、清、寂”,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日本茶道被视为最高礼遇,一般用来招待最尊敬的客人。茶道礼仪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主人与客人之间,客人为上,主人为下。主人要时时处处站在客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客人也要站在主人的立场多为主人着想。主人与客人要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圆满地完成茶会。
按照茶道传统,宾客应邀入茶室时,主人跪坐门前表示欢迎,从推门、跪坐、鞠躬以至寒暄都有规定的礼仪。头一位进茶室的必须是来宾中的一位首席宾客(称为正客),其他客人则随后入室。参加茶事的客人根据身份的不同,所坐的位置也不同。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
来宾入室后,宾主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真礼”(站式鞠躬90度)用于主客之间,“行礼”(跪式鞠躬55度)用于客人之间,“草礼”(跪式鞠躬65度)用于说话前后。
客人饮茶时,口中要发出“啧啧”的赞声。一次茶道仪式的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在此期间,主、客的行、立、坐(女性坐姿如图所示)、送、接茶碗、饮茶、观看茶具以至于擦碗、放置物件和说话都有特定礼仪。茶道结束后,主人须再次在茶室格子门外跪送宾客,同时接受宾客的临别赞颂。
(六)商务谈判礼仪
1.注重遵时的礼仪
前往日本从事商务活动,宜选择在2—6月和9—11月,其他时间日本人多休假或忙于过节。
日本人工作认真,效率很高,所以,在商务谈判中时间观念很强,不能迟到。一般的谈判不超过三刻钟,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解决问题,但日本人又是有耐心、严谨的,他们也会为一场重要谈判苦苦拖延,等待时机。
日本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安排日程常以小时为单位来计算。商务拜访一定要预约时间,突然的访问是失礼的表现。商务会见一般要避开清晨、深夜及用餐时间。
2.讲究客套礼仪
日本人很重视谈判的准备阶段。他们会花很多时间来讲究礼仪客套。如向对方做自我介绍、重温友好合作的经历、馈赠礼品、设宴款待、安排游览风景名胜等。日本人认为,建立友好与互相信任的关系是开展业务的前提,是商务谈判的一种感情投资,有利于谈判的成功。
3.讲究谈判者身份地位对等的礼仪
日本人的身份地位很严格,在与他们谈判时,要派遣具有相当职务的人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许多日本企业都提供自己高层管理人员的简历信息给谈判对手。在与日本人谈判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作用属于礼仪内涵,通常只是在谈判后参加签署合同的仪式。有时候,高层管理人员也参加早期的非事务性活动,地点选择在饭馆、高尔夫球场等非正式场所,这种非正式谈话的话题98%与体育、政治和家庭有关,只有2%和商业有关。日本高层管理人员常常通过这些非正式的交往对谈判另一方企业的正直、可信、履约能力做整体判断。
非正式的谈判交流渠道中较低级行政人员的作用[6]
一家美国大公司寻求和一家日本小公司合作,谈判在双方的高层管理人员之间没有取得结果,但日方明显对谈判的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兴趣,美方决定采取“暂时搁置”的战略。但两个月后,日方什么消息也没有。3个月后,美方公司的低层行政人员受到日方低层行政人员的邀请,一杯茶后,日方解释了推迟的原因,“我有一些事要告诉你,但我的老板却不便对你的老板讲”,他谈了美方提出的价格和公司更名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在谈判桌上提出,双方的谈判早就有了互惠互利的结果,但日方认为在谈判桌上向一个高地位的买者提出反对意见是失礼的也是不合适的。
案例思考:非正式的交流渠道中较低级行政人员在谈判中起什么作用?
4.重视信赖中间人
日本商人喜欢通过中间人来发展和建立业务关系,解决彼此间出现的争端冲突。中间人通常是与双方都有联系的银行、贸易公司等。中间人安排双方的初次见面,之后则由双方自行联系。因此,与日本人谈判时,找一个双方都了解信任的中间人做介绍,谈判效果会更好。
5.重视名片的礼仪
日本人在商务谈判中很注重名片的作用,他们认为名片表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总是随身携带,并在递接名片、保存名片方面严守礼仪规范。
6.注重给双方“面子”的礼仪
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他们也希望对方能这样做。因此,应注意不要公开批评日本人,如果他们在同事和对方面前没面子,他们会感到羞辱不安,谈判极有可能因此而中断。
7.注重措词的礼仪
日本人对自己的感情常加以掩饰,不易流露,不喜欢伤感的、对抗性的和针对性的言行风格。日本人在商务或其他场合不会直截了当地说“不”,日本人有一种习惯,与他人谈话时频繁地随声附和、点头称是,但这些不代表他们同意对方的意见。
在商务谈判中,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的意见,但他们也避免“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采用“恐怕这样吧?”和“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这种婉转的措词,以便给谈判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
(七)风俗禁忌
1.忌朝北晾衣,忌夜间衣服晾晒在室外。日本有用衣服“招魂”的习俗,为死者洗用过的衣服,要面北而洗,夜半晾晒。洗完晾干后,必须整整齐齐叠好,收藏一段时间后再用棒敲打几下,生者才能穿用。因此,人们在日常浆洗衣服时,都绝不朝北晾晒,而且夜间也不挂在外面。按日本古俗,正月初一以及每月的1日、15日、28日、彼岸日等不得洗衣,因为畏惧这一天祭祀对象的魂灵飘游而过时附在晾晒的衣服上。
2.日本人忌讳“死”字,忌讳一切发“死”音的词。如:“4”、“9”。忌讳用梳子、手绢做礼物,因为梳子的日语发音与“苦死”的音相同,手绢则会让人联想到擦眼泪,意味着分离。
3.忌讳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
4.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
5.日本人送花忌讳多。
●忌送荷花或摆设有荷花图案的器皿、图画,因为佛教中,荷花常常出现在丧事上。
●忌送山茶花给病人,山茶花凋谢时整个花头落地,意为不吉利。
●忌送仙客来花,仙客来花在日文中的读音为“希苦拉面”,而“希”同日语中的“死”发音类同。
●忌送盆景花,盆景花意味着“扎根”,日语中的“扎根”与“卧床不起”是同音词。
●日本人对菊花或装饰菊花图案的物品有戒心,因为它是皇室家庭的标志,一般不敢也不能接受这种礼物或礼遇。
6.忌把盛过东西的容器再给人重复使用;忌在洗脸水中再加热水;忌讳晚上剪指甲;忌讳睡觉或躺卧时头朝北(据说停尸才头朝北)。
7.忌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题。
8.忌用“残疾”之类的词语称呼残疾人,应该称他们为“眼睛不自由的人”、“腿脚不自由的人”、“耳朵不自由的人”等。
9.忌送易碎和易破物品给结婚的人,因为“破碎”意味着婚姻易破裂。
10.日本人用餐时,忌说“一片、三片”,因为发音与“杀人”、“杀身”谐音。
11.很多日本人认为男性的厄运年是35、42、61岁,女子的厄运年是19、33、37岁。其中,男子42岁和女子33岁被称为大关,因此,正值此岁数的人,忌讳说出岁数。
二、韩国
(一)基本国情
1.简史
大约70万年前,朝鲜半岛就有人类居住。公元4世纪以后,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时代”。公元7世纪统一的新罗国建立。10世纪改国名为“高丽”。14世纪末,李氏王朝时始称“朝鲜”,意为“朝日鲜明”之意。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朝鲜王朝由于遭到后金和倭的攻击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1876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1897年,大韩帝国成立。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大韩帝国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10年,朝鲜半岛正式并入大日本帝国领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托管朝鲜半岛南北区域。1948年,南北区域分别独立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及“大韩民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3年,参战各方签署停战协议,朝鲜半岛沿38度线非军事区划被分为两个国家。
韩国政体为三权分立制。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由国民直选产生,任期5年,不能连任,无权解散国会;国会是一院制立法机关;最高司法机构是大法院;韩国还设有宪法法院,用于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
韩国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有新国家党、民主统合党等。目前(2013年)的执政党为新国家党。
2.国名、国旗、国徽
韩国国旗
韩国国徽
面积100 210平方公里的大韩民国简称韩国,国名来源于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马韩、弁韩等“三韩”部落。“Han”在古韩语中表示“大”或“一”的意思。历史上,“韩”多作政权的别称。1897年,朝鲜王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韩国的英文名Korea源于古名“高丽”。
国旗为太极旗,横竖比例为3∶2,白地代表土地,中间为太极两仪,四角有黑色四卦。太极的圆代表人民,圆内上下为弯鱼形两仪,上红下蓝,分别代表阳和阴,象征宇宙。四卦中,左上角的乾代表天、春、东、仁;右下角的坤代表地、夏、西、义;右上角的坎代表水、秋、南、礼;左下角的离代表火、冬、北、智。整体图案意味着一切都在一个无限的范围内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象征东方思想、哲理和神秘。
国徽中央为一朵盛开的木槿花。木槿花的底色为白色,象征着和平与纯洁;黄色象征着繁荣与昌盛。花朵的中央被一幅红蓝阴阳图代替,它不仅是韩国文化的传统象征,还代表着国家行政与大自然规律的和谐。一条白色饰带环绕着木槿花,饰带上写着“大韩民国”四字。
3.人口、民族、语言、宗教
韩国人口总数为5 103.4万(2013年),韩民族(朝鲜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9%,是单一民族的国家。韩国人出生后骶骨附近会有蒙古斑,所以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后代[7]。
韩国语言中的10%左右是朝鲜语固有词,69%左右是汉语的变音,还有10%是英语的变音,剩下的则是其他语言的变音。韩语与朝鲜语基本相同,但在发音和外来语以及部分语法及单词的用法上稍有不同,在发音和外来语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韩国宪法保障宗教自由。根据2005年韩国的社会统计调查显示,53.1%的韩国人信教。佛教徒占宗教人口的43%,其次为基督新教徒,占34.5%,天主教徒占20.6%,1.9%信奉儒教、萨满教、伊斯兰教、本土宗教天道教[8]。2012年3月3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在首尔举行的第43届国家早餐祈祷会上,跪下做祈祷。外界称韩国已经变成了基督教国家[9]。
4.对外经济贸易
韩国是世界第七大出口国和第九大进口国,是全球第一个与欧盟、美国两大经济体都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截至2011年,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出口国以及进口国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韩国经济开始起步。1998年,韩国成为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截至2011年底,韩国年度累计出口5 150亿美元,累计进口4 85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九个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的国家。韩国经济实力雄厚,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是韩国的支柱产业。韩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在半导体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世界上第二大手机生产国。
中韩双边贸易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至1992年两国建交以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尤以原料型产品及制成品为主,如纺织原料及制品、矿产品和农产品等。1985年,韩国开始对华投资,到2004年,韩国对中国的投资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中国成为韩国对外投资最大的国家。
(二)日常礼仪
1.见面礼
韩国人见面或道别时的传统礼节是45度的鞠躬。韩国人初次见面时,有通报姓氏和交换名片的习惯。商务会见要预先约定时间,见面、道别时一般使用握手礼。晚辈、下级走路时遇到长辈或上级,应鞠躬、问候,站在一旁,让其先行,以示敬意。男人之间见面打招呼互相鞠躬并握手,握手时或用双手,或用右手,并只限于点一次头。和韩国官员打交道一般握手或是轻轻点一下头。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而采用鞠躬礼或点头致意礼。
韩国人见面交谈时,忌谈本国政治、经济、妻室等话题,但喜欢询问个人情况。韩国人见面或分手时要尊称和敬语问候及致道谢辞。问候语与中国相似,如在吃饭的前后时间,就问“您吃了吗?”遇见生意人就问“您生意兴隆吗?”道谢时一定要低头致谢,这是非常重要的礼节,低头的程度视对方的年龄、上下级关系而不同。
韩国人待客热情。见面时,一般用咖啡、不含酒精的饮料或大麦茶招待客人,有时候还加上适量的糖和淡奶。不接受这些茶点是不礼貌的。
2.称呼礼仪
韩国是单一的朝鲜族国家。根据李氏王朝末期的文献记载,朝鲜民族的姓氏共有496个。1960年,韩国调查结果为411个,是世界上姓氏最少的民族之一[10]。韩国人的名字一般都由三个字组成,姓在前,名在后。父姓世代相传,女性婚后不改姓。金、李、朴、崔、郑为“五大姓”,约占韩国人姓氏的一半以上。
韩国人在称呼上多使用敬语和尊称,很少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只有长辈对晚辈可以这样称呼对方。要是对方在社会上有地位和头衔,韩国人一定会屡用不止。在社会交往中,相互间可称为“先生”、“夫人”、“太太”、“女士”、“小姐”等;对有身份的人可称对方为“先生”、“阁下”,也可加上职衔、学衔、军衔等,如“总统先生”、“总统阁下”;韩国男人介绍自己的妻子时会说“我夫人”或“我太太”;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往往在对方名字之后加上“兄弟”、“姐姐”、“妹妹”等称谓,如“鸿哲兄弟”、“美延姐姐”等;对男性也可称“君”,但往往同其姓名连称,如“郑溶君”;对不相识的男性年长者可以称“阿炯吉”(大叔、大伯),对不相识的女性年长者可以称为“阿妈妮”(大婶、大娘)。
在商务等正式场合交往中,若是对方拥有能够反映其地位的头衔,韩国人在称呼对方时就一定会采用头衔称呼。
(三)服饰礼仪
韩国服饰最初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李氏朝鲜中期后,韩服(特别是女装),逐渐向高腰、襦裙发展,同中国服饰的区别逐渐增大。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礼服仍一直延续着较多的中国特色。朝鲜战争期间,西式服装进入韩国。
韩国人非常注重给人留下的印象,因此,在商务、政务活动中,通常都穿保守式样的西式职业套装。正式场合着装露透、衣冠不整、光脚穿鞋的行为是失礼的,也会让别人看不起。
在韩国人心中,韩服是韩国的传统服装,优雅且有品位。逢年过节、婚礼等场合穿韩服已经上升为一种规范,如果有晚辈违反,长辈便不会接受他们的“请安”。逢年过节和上街不穿韩服也会被陌生人指为粗鲁、没有礼貌。一些在韩国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场合,韩国人也会给客人准备传统韩服着装。例如,2005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在韩国釜山举行,韩国特意为出席会议的领导人制作了韩服。
(四)馈赠礼仪
韩国是个崇尚“礼尚往来”的国家,在生活、工作、商务往来中常常互赠礼品,表达情意。
在赠送礼品时,可以选择鲜花、酒类和工艺品。酒是送给韩国男人最好的礼品,但不能送酒给妇女,除非送礼者表明酒是送给她丈夫的。韩国男性多喜欢名牌纺织品、领带、打火机、电动剃须刀等;女性喜欢化妆品、提包、手套、围巾类物品和厨房里用的调料;孩子则喜欢食品。
如受邀到韩国人家里去吃饭或赴宴,应带小礼品,最好挑选包装好的食品。但不送国外烟做礼品。如果送钱,礼金则要装在白色而不是红色的礼袋中。
韩国商人常常会送当地出产的手工艺品给初次来访的客人,但要等客人先拿出礼物来,然后再回赠自己的礼品。韩国人接受物品均用双手,接受的礼品不会当面打开。
(五)餐饮礼仪
1.餐饮特点
(1)喜爱食用药膳。生姜、艾蒿、五味子、枸杞子、人参等药材被广泛用于烹调中,调理出各种食物和茶品。调料和香料在韩国也被用作药品。
(2)喜辣、香、蒜味。喜欢中国川菜;喜欢吃牛肉、猪肉、鸡肉和海味;不爱吃羊肉、鸭子、香菜以及放糖或花椒的菜肴,厌油腻;烧烤时,喜欢加辣椒、胡椒、大蒜等辛辣调味品。
(3)以米饭为主食,再配上几样菜。早餐习惯吃米饭,不吃粥。主食主要是大米饭混合小米、大麦、大豆、小豆等杂谷而做的杂谷饭。副食有酱汤、野菜、炖食、火锅、泡菜等。这种吃法不仅能均匀摄取各种食物,也能达到均衡营养的目的。
(4)喜欢烧酒、清酒、啤酒,但妇女多不饮酒。喜喝茶、咖啡。
2.韩式料理餐饮礼仪
(1)讲究餐桌的摆设
韩国人招待客人时,要先按照用餐的人数决定餐桌的形状。有独桌、共餐桌、3人餐桌、4人餐桌,超过4人时,摆为圆桌或四方桌。按照韩国的传统,应该把食物和勺子、筷子一同摆在桌子上。
(2)讲究用餐时的坐姿
韩国人宴请时,宾主一般都是围坐在一张矮腿方桌周围。盘腿席地而坐。在用餐情况下,不可用手摸脚、伸直双腿或是双腿叉开。在任何场合的坐姿都不能出现叉腿的举止。
(3)讲究用餐气氛
韩国人对边吃饭边谈话非常反感,因此,用餐时不宜高谈阔论;不能让勺子和筷子碰到碗而发出声音;嘴里吃东西时也不能发出大的响声。
(4)讲究餐具的使用礼仪
韩国饮食风格介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多数人用餐使用筷子。饭勺只能用来吃饭喝汤,筷子只能夹菜,吃饭不能捧碗。为了环保,韩国人会为用餐者提供铁餐具。
与上级或者长辈一起用餐时,上级或者长辈先动筷子后,下级和晚辈才能动筷子用餐;用餐的速度要适度,与别人保持同步,上级或者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时,下级或晚辈才能放下餐具。用餐时,不可以用筷子对别人指指点点,用餐完毕后应将筷子整齐地放在餐桌的桌面上。
在冷面店或排骨店用餐时,要会使用剪面和肉的剪刀。递剪刀给别人时,应当把剪刀的尖端朝向自己,把剪刀的手柄端朝向对方递过去。
(5)讲究用餐时敬重他人之礼
受人敬菜时要礼貌地推让两次,第三次才欣然接受。不能把盘中的菜吃得很干净,否则是对主人的不敬。饭后被人邀歌时不可拒唱。
(6)讲究敬酒的礼仪
韩国人在酒席上按身份、地位和辈分高低就座、斟酒,位尊者先举杯,其他人依次跟随。级别与辈分悬殊太大者不能同桌共饮,下级、晚辈若被允许与上级、长辈同席,也不能当着上级、长辈面饮酒,若要饮酒,须转过身去饮用。
经允许,下级、晚辈可向上级、长辈敬酒。敬酒者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上前鞠躬、致祝辞,然后为上级、长辈斟酒,且要一连三杯,但敬酒人自己不饮。身份高低不同者饮酒碰杯时,身份低者应将酒杯举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对方酒杯的杯身,不能平碰,更不能将杯举得比对方高,否则会被认为是失礼。
在宴会上,韩国人习惯互相斟酒,喝交杯酒。拒绝喝别人的敬酒是不礼貌的。如果不想再加酒了,就在杯中剩一点酒。
韩国人喜欢单数,在喝茶或喝酒的时候,主人总是以1、3、5、7的数字单位来敬酒、敬茶、布菜,忌讳用双数停杯罢盏。对醉酒的人,韩国人持一种宽容态度。
韩国人午餐一般不喝烈性酒,但会慢慢喝完一小杯葡萄酒或一杯啤酒。晚餐饮酒比较随意,若被邀请参加晚宴,忌自斟自饮,只能由服务人员或主人来斟酒。
(7)其他餐饮礼仪
韩国是不收取小费的国家。但延时服务可付适当小费。如晚上12点以后。
(六)商务谈判礼仪
韩国商人参照国际惯例,根据国情在长期的对外贸易谈判中积累了许多独特的经验,常能在不占优势的贸易谈判中战胜对手,有“谈判高手”之称。
1.注重遵时的礼仪
前往韩国进行商务谈判,最好选择在2—6月和11—12月,10月假日太多,圣诞节前后两周不宜商务活动。
韩国人非常遵时,与韩国人商务谈判切忌迟到以及拖延时间。若到韩国人的企业拜访,必须事先约好时间。会谈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10—11点左右和下午2—3点左右。
2.重视谈判前的准备工作
韩国商人十分重视贸易谈判。谈判之前,他们都要通过海外咨询机构了解对方的全面信息,做好准备后才会与对方坐到谈判桌前。
3.注重谈判中的接待礼仪
韩国人很重视交往中的接待,宴请一般在饭店或酒吧举行,且宴请招待比较频繁。业务洽谈往往在旅馆的咖啡室或附近类似的地方举行。大多数办公室都有一套会客用的舒适的家具,在建立商务交往关系之前,非常注重接待中言行举止是否合乎礼仪。
4.重视名片礼仪
韩国商界人士大多都通晓英语,有的还通晓中文。在商务交往和谈判中,他们会持英文、中文、韩文对照的名片,以便谈判对方了解自己的相关信息,且非常注意接递名片的礼仪。
5.重视行为举止的礼仪
韩国人重视对谈判对象的印象。商务谈判时,若能遵守韩国人的生活方式,能增加韩国人对自己的好感。例如,商务用餐时,不能边吃边谈话,因为韩国人认为吃饭出声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七)风俗礼仪禁忌
1.忌数字“4”和“13”
“4”的发音与“死”相同。韩国基督教徒多,因此忌讳“13”。
2.忌对国旗、国歌、国花不敬
韩国政府规定,公民对国旗、国歌、国花必须敬重。电台会定时播出国歌,影剧院放映演出前放国歌,观众须起立。外国人在上述场所如表现过分怠慢,会被认为是对韩国和朝鲜族的不敬。
3.忌不尊男子的行为
韩国不谈妇女解放,韩国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进出门、上下车时,妻子要让丈夫先行;须帮助丈夫脱下外套;坐下时,妻子要主动坐在丈夫的后面;妻子不可在丈夫面前高声谈论。
男女双方见面,女性总会先向男性行鞠躬礼、致意问候;男女同座,男性在上座,女性在下座;致辞以“先生们,女士们”开头;在宴会、会场等社交场合,男女分开活动;在任何场合,韩国人都不大声说笑,女性笑时要用手遮掩住嘴。
4.忌节日、日常生活不合风俗习惯
●逢年过节相互见面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生气、吵架。
●农历正月头三天不能倒垃圾、扫地,更不能杀鸡、宰猪。
●寒食节忌生火。
●渔民吃鱼不许翻面,因忌翻船。
●忌到别人家里剪指甲,否则两家死后结怨。
●吃饭时忌戴帽子,否则终身受穷。
●睡觉时忌枕书,否则读书无成。
●忌杀正月里生的狗,否则三年内必死无疑。
5.忌对长辈不尊
韩国人对尊重长辈的礼节很重视。几个人在一起,要根据身份和年龄来排定座次。身份、地位、年龄都高的人排在上座,其他的人就在低一层的地方斜着坐下。
长辈进屋时,大家都要起立;早晨起床和饭后都要向父母问安;父母外出回来,子女都要迎接;跟长辈同坐时,坐姿要端正;用餐时,切不可比年长者先动筷子;小孩绝不会吃得比父母快或比父母早离开座位;绝不说长辈的坏话,更不会背地里批评长辈。(www.xing528.com)
未征得同意,不能在长辈面前抽烟,不能向其借火或接火。乘车时,要让位给老年人;不得当着长者的面抽烟、戴墨镜。用餐时,席地盘腿而坐,晚辈在长辈面前应跪坐在自己的脚底板上,不能把双腿伸直或叉开,否则会被认为是侮辱人的行为。
6.忌在特定地点拍照
照相在韩国受到严格限制,军事设施、机场、水库、地铁、国立博物馆以及娱乐场所都是禁照对象,在空中和高层建筑拍照也都在被禁之列。
7.忌谈朝鲜半岛政治
因为历史、政治原因,忌讳在韩国人面前提“朝鲜”二字,也不要把“首尔”说成是“京城”[11]。
三、新加坡
(一)基本国情
1.简史
新加坡的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原住民是从马来半岛迁徙而来的马来人(“海人”)。公元12世纪,“狮子王朝”建立。15世纪为“马六甲王朝”,16世纪中叶开始隶属于柔佛王国。1824年,新加坡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把新加坡作为远东转口贸易的重要商埠和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1926年,新加坡与马六甲、槟榔屿合并为英国的“海峡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恢复了对其的殖民统治。1959年6月,新加坡成立自治邦,实行内部自治,英国保留其国防与外交权利。1963年,新加坡与马来亚、沙捞越和沙巴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联邦,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国,属于英联邦成员国。
新加坡实行一院议会制(内阁制)。民众直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总理来自国会多数党,其领导的内阁拥有行政权,并由独立的公共服务委员会管理公务员的聘用及处分。
新加坡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有人民行动党、工人党、新加坡民主党等。新加坡独立以来,人民行动党一直是唯一的执政党。
2.国名、国旗、国徽
面积640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国名是梵语“狮城”之谐音。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32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乘船到此岛,见一头勇猛之兽,受古代印度文化影响较深的当地人告知王子此兽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
新加坡国旗又称星月旗,由红、白两个平行相等的长方形组成,长与宽之比为3∶2,左上角有一弯白色新月以及五颗白色小五角星。红色代表了平等与友谊,白色象征着纯洁与美德。新月表示新加坡是一个新建立的国家,而五颗小五角星代表着国家的五大理想,即民主、和平、进步、公正和平等。
新加坡国徽是以国旗图案为基础设计的,中心是红色盾徽,一轮上弯的新月托着排列成圆环的白色五角星,它的含义与国旗相同。盾徽两侧各有一只猛兽,左侧金色的鱼尾狮代表“狮城”新加坡,右侧带有黑色条纹的金虎表示马来西亚,反映了新加坡原来与之的联系。国徽基部是金色的棕榈枝和一条用马来文写着新加坡的国歌名Majulah Singapura(前进吧,新加坡)的蓝色饰带。
新加坡国旗
新加坡国徽
3.人口、民族、语言、宗教
新加坡人口为531万(2012年),其中,328万人为新加坡公民,53万人为永久居民,居住在狮城的外籍人士约150万人。新加坡公民主要有4大族群,分别是华人(74.1%)、马来族(13.4%)、印度裔(9.2%)和欧亚裔/混血(3.3%)。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英语、汉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为尊重新加坡岛上原住民使用的语言,马来语被定位为新加坡的国语。新加坡采用英语作为政府机构以及种族社群之间的主要通行语和教学语。为改变不同籍贯华人使用方言的习惯,政府在1979年推广“讲华语运动”,目前,超过七成的华人能说华语(即汉语普通话)。
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为英文,公函、商务往来和其他经济业务性质的书信通常以英语为主。官方使用的中文是与中国一致的简体汉字。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近86%的新加坡人有宗教信仰。宗教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犹太教、印度教等。
4.对外经济贸易
新加坡在全球最富有国家内名列第四。1965年后,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的经济模式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拥有著名的裕廊工业区。新加坡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1990年,新加坡与中国建交。新加坡是中国出口石油、轻纺产品、食品和土特产品的市场,是东南亚最早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的国家,工商企业于1981年开始在中国进行投资。截至2012年4月,新加坡在华直接投资设立的企业近两万家,累计实际投资超过554亿美元。
(二)日常礼仪
1.见面礼
新加坡政府注重保护各民族的传统,因此,新加坡的礼仪与习俗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新加坡人见面和告别时多行握手礼,华裔老人中还保留有相互作揖的习惯,马来人则行摸手礼(先用双手互相接触,再把手收回放到自己胸部),而印度人行合十礼。新加坡人不习惯西式的拥抱礼、亲吻礼。
商务交往初次见面时,名片必不可少。新加坡人用双手递交或接受名片。新加坡政府规定,官员不使用名片。
2.称呼礼仪
新加坡人称呼别人多用敬语、谦词,不论什么民族,都可以使用先生、女士、小姐、太太的称呼。
(三)服饰礼仪
新加坡气候湿热,但新加坡室内空调的温度基本保持在20度左右。在政务活动和商务交往中,新加坡人着装正式。男士穿职业正装,打领带;女士则穿套装或深色长裙。新加坡政府部门规定职员在工作时间不准穿奇装异服。
新加坡人的国服是一种以胡姬花作为图案的服装。在国家庆典和其他一些隆重的场合,新加坡人经常穿着国服。
华人日常着装多为长衫、长裤、连衣裙或旗袍;马来人最爱穿“巴汝”、沙笼;锡克人则是男子缠头、女子身披纱丽。在公共场所,穿着过分随便者会被禁止入内。
(四)馈赠礼仪
新加坡严格的反腐败法禁止赠送任何可能被视为行贿的物品,但允许赠送公司纪念品。新加坡人通常在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后才赠送礼物,如果应邀去新加坡人家里做客,最好的礼物是送鲜花、巧克力和包装精美的家庭工艺品等。
(五)餐饮礼仪
1.饮食特点
(1)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欧洲人等,种族的多元化造就了新加坡饮食丰富多彩的特点。新加坡有中式菜肴、西式快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泰国餐、印尼餐,还有马来、印度等风味的饮食。
(2)新加坡华人绝大多数的祖籍为广东、福建、海南和上海等地,口味上喜欢清淡,偏爱甜味,讲究营养。他们平日爱吃米饭和各种海鲜,不太喜欢面食。粤菜、闽菜和上海菜很受新加坡华人的欢迎。
(3)娘惹是新加坡的特色菜。娘惹菜系是由中国菜系和马来菜系合并而成的马六甲菜肴,融会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种风味,口味浓重,所用的酱料都由至少十种以上的香料调配而成。叻沙是娘惹美食中最具盛名的佳肴。
2.餐饮礼仪
(1)各民族餐饮礼仪禁忌各异
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忌食猪肉、狗肉、自死之物和动物的血,不吃贝壳类动物,不饮酒;印度人则绝对不吃牛肉。用餐时,马来人、印度人都不用刀叉、筷子,而惯于用右手直接抓取食物,对其他人用左手取食的做法很难容忍。
(2)以茶礼待客
新加坡人,特别是华人,大多喜欢饮茶。当客人到来时,新加坡人通常都会以茶相待。每逢春节来临之际,新加坡人常会在清茶中加入橄榄饮用,称之为“元宝茶”。他们认为,喝这种茶可以令人“财运亨通”。
(3)其他餐饮礼仪
新加坡是不收取小费的国家。餐厅账单里已有服务费,但如用餐者觉得服务人员的服务非常好,可以给小费以示鼓励。
(六)商务谈判礼仪
1.注重遵时的礼仪
到新加坡从事商务活动,最好是在每年的3—10月,这样就可以避开圣诞节和华人的新年。新加坡高层管理人员经常出差,若要与他们会谈应事先预约。
2.讲究沟通的礼仪
新加坡人认为私人关系和商务关系同等重要。在谈判时,新加坡人很有耐心,他们不会直接说“不”,而是采用婉转的说法。谈判时,应注意新加坡人谈话中的一些暗示。此外,商务会谈中最好不要吸烟,这样会破坏谈判关系。
3.重视商务宴请的礼仪
新加坡人很重视商务宴请礼仪,商务交往中常相互宴请,应邀赴约要准时,迟到会给人留下极坏的印象。如不能及时到达,必须预先通知对方,以表示尊重。新加坡人虽讲究宴请排场,但却不会挥霍浪费。
4.注重谈判“面子”的礼仪
在国外商人的眼中,新加坡商人勤奋、诚实、谦虚、可靠。与新加坡人谈判,不仅必须以诚相待,更重要的是要给对方面子。应使用“多多指教”、“多多关照”的谦语。
5.重视“乡土观念”
新加坡的华人“乡土观念”极强,与其进行贸易谈判,采用方言交谈,有时可以起到一种独特的融洽、亲近关系的作用,有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和成功。
6.注重礼仪禁忌
新加坡人对“恭喜发财”这句祝颂词极其反感。他们认为,这句话带有教唆别人去发不义之财和损人利己的意思。此外,在商业活动中,忌讳使用宗教词句和图像。商务谈判中,忌跷二郎腿,尤其忌将鞋底朝向新加坡人。
(七)风俗礼仪禁忌
1.在新加坡,禁止使用宗教词语和象征性标志。
2.新加坡人讲究社会公德。人们不在公共场所嚼口香糖;过马路不闯红灯;“方便”之后拉水冲洗;在公共场合不吸烟、吐痰和随地乱扔废弃物品。否则,必受处罚,需交高额罚金或吃官司,甚至受鞭刑。
3.新加坡人喜欢红色、白色。他们认为红色是庄严、热烈、喜庆、吉祥的象征,能起到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白色是纯洁与美德的象征。忌讳代表不吉利之意的黑色、紫色。
4.新加坡华人喜爱传统民俗的吉祥字,如“囍”、“福”、“吉”、“鱼”以及吉祥画中的苹果、荷花、竹子、蝙蝠、大象等。忌讳数字“4”与“7”。华语“4”的发音与“死”相仿,而“7”则被视为一个消极的数字。新加坡华人认为“3”表示“升”,“6”表示“顺”,“8”表示“发”,“9”则表示“久”。
5.与新加坡人交谈,特别忌谈个人性格、当地政治和种族关系等问题。
四、印度
(一)基本国情
1.简史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印度人创造的印度河文明(哈拉帕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进入恒河文明时代,种姓制度开始盛行。公元前3世纪中叶,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印度迈索尔地区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此后印度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列国时代。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1526年统一的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1757年以后,印度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87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成以印度教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独立分治。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政体为联邦共和制,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体制国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总理为行政首脑,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内阁)控制。印度议会实行两院制,由上院联邦院和下院人民院组成。印度宪法多达395条和1 000多项具体条款,号称是“世界上最长的宪法”。
印度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有国民大会党、人民党等。目前(2013年)的执政党为国民大会党。
2.国名、国旗、国徽
面积3 287 590(包含全部有争议的领土)平方公里的印度共和国简称印度,别称婆罗多、天竺、身毒等。印度国名源于印度河的梵文名(Sindhu)。
印度国旗为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全旗由橙、白、绿三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正中心有一个含24根轴条的蓝色法轮。橙色象征了勇气、献身与无私,也是印度教士法衣的颜色;白色代表了真理与和平;绿色则代表繁荣、信心与人类的生产力。神圣的“阿育王法轮”象征着真理与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轮的24根轴条则可代表一天的24小时,象征国家时时都向前进。
印度国旗
印度国徽
印度国徽图案来源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顶端的石刻。圆形台基上站立着三只金色的狮子,象征信心、勇气和力量。台基四周有四个守卫四方的守兽:东方是象,南方是马,西方是牛,北方是狮。雄狮下面中心处是具有古老印度教色彩的法轮,两边的守兽象征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毅力,图案下面有句用梵文书写的、出自古代印度圣书的格言“唯有真理得胜”。
3.人口、民族、语言、宗教
印度的总人口为12.1亿(2011年),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印度民族和种族众多,号称“民族博物馆”,其中,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被定为国语,30%的人口使用。由于历史原因,虽然1965年终止了英语唯一官方语言的地位,但英语依旧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四个主要的宗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源于古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其他宗教还有伊斯兰教、锡克教、耆那教、基督教、佛教等。佛教虽起源于古印度,但目前教徒只占总人口的5%,佛教的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影响巨大。
4.对外经济贸易
印度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1991年,印度爆发经济危机,新国大党政府在印度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借由外国贸易及直接投资逐步转型为自由市场。印度目前是世界第10大进口国及第19大出口国,主要出口产品为石油制品、纺织品、珠宝、软件、工程器材、化工制品及皮革等,主要进口产品为原油、机械、宝石、肥料及化工制品等,近年,印度已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011年,中国与印度的双边贸易额突破700亿美元,中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则排名中国贸易伙伴第11位。
(二)日常礼仪
1.见面礼
印度的传统见面礼是伴随“那摩斯戴”(印地语,意即“您好”)问候语的双手合十礼。两手空着时,则合十问候;若一手持物,则举右手施礼,切不可举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讲究。对长者宜高,两手至少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颌之间。
拥抱也是常见之礼。久别重逢或将远行或有大事发生时,则要拥抱。拥抱时,彼此将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紧贴一下,有时,彼此用手抚背并紧抱,以示特别亲热。
在很重要的场合,印度人对特别尊敬的长者用额头触其脚、吻其足或摸其足。现在多用的是摸足礼,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额头,以示头脚已碰。
献花环在印度是欢迎客人常见的礼节,主人要献上一个花环,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贵,所戴的花环越粗越长。
印度人认为吉祥痣可以驱邪避灾,因此,点吉祥痣(用朱砂在前额两眉中间涂上一个圆点)也是印度人欢迎宾客的礼数。有时候,印度人为了表示隆重欢迎,不仅向宾客献上花环,而且还给客人点上“吉祥痣”。
许多家庭妇女忌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见面。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
商务见面时,通常行握手礼,男士不能和女士握手,更不能在公共场合与单身女人说话。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商务见面时应递英文名片。
2.称呼礼仪
印度早期并没有姓,后来种姓制度流行,但使用的姓氏也很有限,直到18世纪末,印度才在阿拉伯人和欧洲人的影响下普遍使用姓氏。在印度,姓氏是地位高低的符号,婆罗门和刹帝利是两个高级种姓,吠舍是古印度普通劳动者,首陀罗是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
印度人起名要举行仪式,一般名在前,姓在后。如弗罗兹·甘地,“弗罗兹”是名,“甘地”是姓。印度人姓名复杂,常因民族、地区、种姓、宗教而不同。例如,西印度人一般先说本人名,再说父亲名,最后才是姓;南印度人则往往还把村名和姓名连在一起,冠在姓名之前,使人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直接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
称呼印度男人,只称呼姓,不称呼名;对妇女则只称呼名,而不称呼姓。夫妻之间严格遵守不直呼姓名的规定。女子婚后随夫姓,如已故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尼赫鲁与费罗兹·甘地结婚后,随姓甘地,即英迪拉·甘地。
印度人尊敬长者,以“古鲁”称呼,意是“老师”、“长者”。对大人物用“圣雄”尊称,如圣雄泰戈尔、圣雄甘地等。“巴尔”意为“先生”、“老爷”。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在姓名之后加一个“吉”,以加重语气,表示尊敬和亲热,如古鲁吉(老师)等,这种称呼在对面交谈及演说时常用。
由于宗教、种姓、职位的不同,称呼习惯也很不相同。对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应称其为“萨赫伯(先生)”,如称一位穆斯林老人为“哈吉”,这个叫法意为“去过麦加的朝圣者”,无论他是否去过,他都会非常高兴。
印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不同宗教信徒的名字各有特点。穆斯林名字与埃及和伊朗等中东国家的人名相仿,如穆罕默德·伊克巴尔、阿卜杜拉·拉赫曼等;男性锡克教徒的名字后半部分多带“辛格”,如印度总理曼莫汗·辛格就是锡克教徒。
(三)服饰礼仪
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纱丽”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国服。最早的纱丽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后来逐渐演变为妇女的普通装束。除了纱丽之外,印度妇人还有一种衣服也比较普遍,上衣比较宽松,长至膝部,叫“古尔蒂”;下身则是紧身的裤子,名叫“瑟尔瓦”,再加一条纱巾往脖子上一围,长长地向后飘去。首饰是印度妇女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即使是家境清贫的妇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钱的金属或塑料首饰。自古印度人就认为,向女子赠送首饰是男子应尽的义务,女子也应充分利用首饰来打扮自己。
印度男子最为普通的服装是“托蒂”,“托蒂”是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缠在腰间,下长至膝,有的下长达脚部。除“托蒂”外,上身加了一件肥肥大大的衬衣,名为“古尔达”。天冷时,再加一件披肩。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场合,经常会看到个别上穿“古尔达”、下围“托蒂”、足踏拖鞋的老人,这种打扮是最有身份的标志。
印度城市男子的服装已趋西化,西装是最为普遍的男士服装。在商务场合,男士要穿正规的西服套装。有身份的政府官员在正式的场合也常穿一种很像“中山装”的上衣,紧紧的衣领,胸部有一兜,再别支钢笔。
(四)馈赠礼仪
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些礼品。
因为牛是印度教的神物,所以不能送牛皮制品给印度教徒;不可送猪皮制品给回教徒,那是对伊斯兰教的不敬。
(五)餐饮礼仪
1.餐饮特点
(1)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对炸、烤、烩、烧、煮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喜爱中国的粤菜、苏菜。
(2)印度饮食南北方差异很大。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副食爱吃鸡、鸭、鱼、虾、羊肉等和蔬菜,调料喜用黑茴香、黑芥末子、咖喱汁、黄豆粉等。
(4)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伊斯兰教徒均戒酒,印度人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奶茶等。南方人喜欢喝浓咖啡,北方人喜欢喝茶。
2.餐饮礼仪
(1)尊重宗教饮食礼仪禁忌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也许没有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像印度那样具有如此明显的宗教色彩和如此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印度,越有文化、越有地位的人越吃素,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耆那教徒更是严格吃素,吃素的人占印度人口一半以上。因此,请印度人吃饭,先要搞清楚对方是不是素食者,严格的素食者不吃鸡蛋,但喝牛奶。有些虔诚的印度教徒,吃饭前还要做祷告。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吃猪肉、牛肉。
受宗教禁忌的影响,宴会上印度人几乎不劝酒。印度抽烟的人极少,公务和商务往来从未有人敬烟。印度的烟一包是10支装,烟比中国的烟短。口袋里装一包烟、一个打火机的印度人不多,一些烟民宁愿买一支抽一支。
印度人进厨房前,先要脱鞋,他们认为穿鞋进去既不礼貌,也不圣洁。就餐时,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一遍后才使用。
(2)尊重他人的饮食习惯礼仪
在印度,一方面,吃得讲究,禁忌很多;另一方面,又不排除人们互相宽容。这具体体现在许多家庭在饮食问题上“一家两制”,甚至“一家多制”。一些中国姑娘嫁给印度人后,吃素的丈夫们一般不允许在家里做荤菜吃,但不反对妻子在外面吃。一些印度朋友尽管自己吃素,但在宴请中国朋友时,会主动准备好一些荤菜。在印度做客,餐后一般不说致谢的话,而是赞扬主人的食品很好吃。
(3)讲究饮食忌口礼仪
印度没有野味店,印度人不吃鳝鱼、泥鳅、甲鱼、乌龟、蛇、狗肉、猫肉、鸽子肉等;不吃各种肉类的下水杂物;不吃菇类、笋类、木耳。
(4)注重用餐方式和等级礼仪
受过西方教育的印度人或中产阶级,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用刀叉或勺子吃饭,但多数印度人(包括上流社会的人)通常更习惯于用手抓饭吃。在北方,人们用右手的指尖吃东西,把食物拿到第二指关节以上是不礼貌的;在南方,人们用整只右手搅拌米饭和咖喱,并把它们揉成团状,然后食用。印度人认为吃饭中很多快感来自触觉,更重要的是,用手抓饭可以提前了解食物的温度。
印度人就餐时,常有一个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时不能用嘴唇接触盛水器,而要对准嘴往里倒。用餐后,印度人通常给客人端一碗热水放在桌子上,供客人洗手。饭后,会端上一盘绿色麦粒状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异味。
印度人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印度教徒素食者多,喜欢分餐制,最忌在同一食盘里用菜。在印度人的餐桌上,主人会殷勤地为客人布菜,客人不能自行取菜。客人不能拒绝分的食物和饮料,吃不了盘中的食品,也不会再给别人,因为印度人认为接触到的食品,就已经变为污染物。一些印度人在就餐前还要弄清他们的食物是否被异教徒或非本社会等级的人碰过。
(5)注重饮食环保
在印度街头的小吃摊、小吃店以及寺庙里,人们通常用一种干树叶压制成的盘子来盛食物,有的餐馆则给每个吃饭的人一片新鲜的大树叶子,用来盛米饭等食物,很环保。
(6)其他餐饮礼仪
印度是收小费的国家,若有人说出“Basksheesh”,就是请付小费的意思。可以根据环境及情况付小费,通常付的小费越多,所接受的服务越佳。餐厅服务员的小费约为账单的5%。但总消费额在300卢比以下,则为10%。如账单中已收了服务费,则不必再给小费。也有不按照百分比给小费的,一般的餐厅给10—20卢比就可以了。
(六)商务谈判礼仪
1.遵时的礼仪
若商务活动前往新德里,最好选择每年的6—10月,若是前往孟买,最好选择在9—10月,以免酷热或梅雨。此外,商务访问印度时,要事先了解该国的节假期。
在印度访问企业或政府机关,宜穿西服,并事先预约时间,按时赴对方约定的地点。但到了约定的时间,印度人十有八九会迟到。如果想把会面商谈时间定在上午10:00,那就要告诉印度商人会谈的时间是在9:00或9:30。
2.遵循习俗思维的礼仪
印度人请客时通常会请在座有钱或者受人欢迎的人买单,因此,在商务谈判中,他们会很自然地说:“你们的资本比我们的多,所以,这一笔费用该由你们支付。”
印度商人善于钻营,急功近利,喜欢凭样交易。商业洽谈中,应多出示样品,介绍经济实惠的品种给印度人。许多印度商人在英美受过教育,商务谈判中,他们往往细细研究,费时较久。商务谈判时,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谈论印度的赤贫、庞大的军费及外援等话题。
3.谈判报价的礼仪
印度人做生意喜欢砍价。他们会以成本和劳动力价格低为由一开始就砍一半的价格,但要求产品质量按国际标准衡量。谈判往往到了最后,印度商人还要求有个特殊的折扣,此时,谈判的另一方可以马上终止谈判,明确表示不谈了。如果为了表示友好,答应再给些折扣,最终的结果会是不得不让出最后一点利益给印度人。因此,谈判报价时要留有较大的余地。
与印度人谈判中的报价,最好是口头报价,书面的报价最好不要显示出自己公司企业的名称,更不能在报价上签名。因为印度客商习惯拿东家的价格给西家看,再拿西家的价格给东家看。因此,不要轻易给印度商人正式书面报价,特别是在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
(七)风俗礼仪禁忌
1.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忌讳弯月图案,视1、3、7、13为不吉祥数字,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印度人死后有13天丧期。
2.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和外国人的生活等话题。忌讳有关宗教矛盾、工资、两性以及与巴基斯坦关系等话题。
3.忌讳抚摸小孩的头,在印度如摸小孩的头,对方一定翻脸。
4.凡进入回教寺庙者,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要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头上须罩一块洁净的布或手绢等,然后脱鞋方可进入。
进入奉牛为神圣的印度教寺庙,要脱鞋,且绝不可使用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否则会被视为犯了禁戒,不得入其寺门。
5.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印度人认为第四胎生女孩会倾家荡产,第五胎生女孩会家财万贯。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镜子,据说照了镜子就会变成哑巴。孩子掉的第一颗乳牙要包在牛粪团里,放在房顶上。
6.出门时看见伐楼拿鸟在头上盘旋,是大吉大利;遇见花或装满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鹦鹉、鹿、雨伞、水果、蜜蜂、大象以及听到钟声、鹰叫声和诵经声都是吉利的象征。
遇见蛇、猫、寡妇、行乞僧以及听到喷嚏声或其他难听的声音和出门滑了一跤或头碰了框等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应该立即回家休息一会儿,喝点水,然后再出门。
7.印度人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动作是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Yes”、“知道了”、“好的”;用点头表示不同意;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忌讳使用一、两个指头,正确的做法是要用整个手掌。
8.印度人认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举动,特别是对着妇女吹口哨。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是冒犯他人人格的失礼行为。
9.印度人认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为不流动的水为死水,孩子浴后会遭灾、夭折。
10.印度人办公室和商业机构里的写字台只能放在东北或西南角,否则要遭到敌人的长期折磨。同样,水井也是挖在东北角或西南角。
11.晚上睡觉忌头朝北,脚朝南。印度人认为阎罗王是住在南方的。
12.太阳落山后,不能理发、剪指甲、给洗衣工脏衣服;不能给别人针以及其他白色的东西;不能提理发工和蛇的名字;不能给别人火种或火柴。
五、澳大利亚
(一)基本国情
1.简史
四万多年前,土著居民就居住在澳大利亚。17世纪,西班牙、荷兰人先后途经此地,荷兰人命名此地为“新荷兰”。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将澳大利亚东海岸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宣布为英国属地。1788年,第一个英国殖民地在悉尼建立。1901年,六个英国殖民州统一为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27年,澳大利亚首都迁往堪培拉。1931年,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中的一个独立国家。
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采用英国议会制度,实行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英国女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联邦议会由代表英王的总督(英国女王任命)、参议院、众议院组成,拥有联邦立法权。总督在行使权力前须征得联邦行政委员会(内阁)的同意,联邦行政委员会首脑是联邦总理,总督的权力受制于总理,总理是众议院多数党的领袖。
澳大利亚的政党有工党、自由党、国家党、绿党等。目前(2013年)的执政党为工党。
2.国名、国旗、国徽
面积7 617 930平方公里的澳大利亚联邦简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由拉丁文terra Australis(南方的土地)变化而来。欧洲人在17世纪初发现这块大陆时,以为这是一块直通南极的陆地,故取名“澳大利亚”,意是“南方大陆”。
澳大利亚的国旗是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底为深蓝色,左上方是红、白“米”字,“米”字下面为一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右侧有四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与一颗较小的白色五角星。国旗的左上角为英国国旗图案,表明澳大利亚与英国的传统关系。一颗最大的七角星象征组成澳大利亚联邦的六个州和联邦区。五颗小星代表南十字星座,表明该国处于南半球。
澳大利亚国旗
澳大利亚国徽
澳大利亚国徽的左边是一袋鼠,右边是一只鸸鹋,这两种动物均为澳大利亚特有,它们一般只会向前走,不轻易后退,象征着一个永远迈步向前的国家。国徽的中间是一个盾,盾面上有六组图案分别象征这个国家的六个州。红色的圣乔治十字形(十字上有一只狮子、四颗星)象征新南威尔士州;王冠下的南十字形星座代表维多利亚州;蓝色的马耳他十字形代表昆士兰州;伯劳鸟代表南澳大利亚州;黑天鹅象征西澳大利亚州;红色狮子象征塔斯马尼亚州。盾形上方为一枚象征英联邦国家的七角星,周围饰以澳大利亚国花金合欢,底部的绶带是英文书写的“澳大利亚”。
3.人口、民族、语言、宗教
澳大利亚的总人口为2 300万(2013年),是外来移民人口比例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外来移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主要来自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意大利、德国、中国以及希腊。
英语是澳大利亚的通用语言。原住民则部分保留着土著母语,但如今很多年轻的原住民只会使用英语。
澳大利亚3/4人口为基督教信徒,此外还有佛教、伊斯兰教等。
4.对外经济贸易
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球排名第十三,人均生产总值65 477美元,排名世界第六。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自然资源丰富,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和“手持麦穗的国家”之称,是世界屈指可数的产金大国。
澳大利亚为贸易强国,是世界十大农产品出口国和六大矿产资源出口国之一。小麦出口量高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出口产品有煤、黄金、铁矿石、原油、天然气、铝矾土、牛肉、羊毛、小麦、糖、饮料等;主要进口商品有航空器材、药物、通讯器材、轿车、精炼油和汽车配件等。
日本、美国、新西兰、中国及新加坡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11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 200亿美元,是排名第八的中国对外贸易伙伴。
(二)日常礼仪
1.见面礼
澳大利亚人日常或正式场合见面或道别行握手礼。澳大利亚有“女士优先”的良好社会风气,对妇女极为尊重。澳大利亚男女见面,男士喜欢很有教养地赞赏女士的容貌、才气和文雅的举止。
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握手的方式是两人中指相互勾住,而不是全指掌相握。他们有一种嚼骨告别的礼俗,每当亲朋好友之间彼此告别,就要在口中放一根骨头,并用牙齿使劲地咬嚼它,使它发出“格格”的声音,人们以此来表达互相珍重和盼望重逢之意。
2.称呼礼仪
澳大利亚人初次见面时通常互相称呼对方为“先生”、“夫人”或“小姐”,熟悉之后就直呼其名(只称呼名,不称呼姓)。老板和员工间、上级和下级间、教师和学生间也是如此称呼。
澳大利亚人与英美人一样,名在前,姓在后。妇女结婚后,使用丈夫的姓。在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之间,不分老幼,互称名字,以表亲切。
(三)服饰礼仪
一般场合下,澳大利亚人不必西装革履,只要穿便服即可。但在商务、典礼、宴会、婚礼、剧院等正式场合,一定是穿西装、套裙。在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市,当地人的穿着自成一体,他们在正式场合穿衬衫、短裤和长袜。这种穿法被称作“达尔文装”。
澳大利亚人注重着装得体,有时却比较随意。在悉尼和墨尔本的市中心,平日中午常常可以看见笔挺西服的白领人士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坐在建筑物门前的台阶上吃着三明治或热狗等简单的午餐。
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习惯于赤身裸体,或在腰上扎上一块围布。土著居民佩戴额箍、鼻针、臂环、项圈等多种饰物,有时他们还会在身上扎上一些羽毛,并且涂上各种颜色。
(四)馈赠礼仪
若是应邀到澳大利亚人的家里做客,给女主人带上一束鲜花或一瓶酒是很受欢迎的礼物。馈赠的礼物要根据澳大利亚人不同的文化背景赠送。例如,有英国文化背景的澳大利亚人喜欢红茶、橘子汁、苏格兰威士忌、脆饼等礼物;亚洲和南欧的澳大利亚人则喜欢其来源国的礼物。
澳大利亚公司的见面礼[12]
董月所在的公司总部在澳大利亚,今年上半年,董月被公司派到总部工作。上班第一天,行政部经理就把她叫了过去。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说是公司给董月的礼物。还说,每一个新员工到公司后,都会得到礼物。
中午时间,董月打开盒子一看,竟然是一包安全套。她怀疑是行政部经理搞错了,或者是一个恶作剧。但是听人说,这个老头一向严肃谨慎,看来是不可能搞错的。董月又猜测,是不是公司在提醒员工,工作期间不能怀孕生子呢?可是转念一想,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政府一直在鼓励生育,每个孩子出生,政府还会每月发放折合5 000人民币的养育费用。看来,这个推测依然解释不通。
带着疑问,董月请教了公司同事。同事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她:“董,这是公司发给你用于自我保护的。如果你在下班路上遇到歹徒,要和你发生性关系,你就让他戴上安全套。这个安全套你不能和老公或者情人用,否则就是挪用公共财产。”
董月像听天书一样听着同事的话,难道歹徒还会听你的?不过,后来的事情让董月相信了同事的话。一个叫科里郎特斯的歹徒因为失恋而怒火中烧,在强奸一个女孩子的时候,因为没有按照要求戴上安全套,被判了终身监禁,全国的报纸都报道了这个事情。在极度崇尚自由的澳大利亚,终身监禁是最严重的刑罚。同事们都议论,科里郎特斯如果能按照要求戴上套子,断然不会受到最严重的刑罚。在同事们的议论中,董月才知道,因为澳大利亚人口稀少,警察非常稀缺,很多小的案件,警察局根本无暇顾及。因此,在澳大利亚有很多诸如发放安全套之类的消极防范措施,而只有在伤害到人身的时候,警察才会重拳出击,并且必然给予最严重的惩罚。
现在董月才明白,单位给女员工发放安全套绝对不是笑话或者恶作剧,而是真正地做到了尊重人权。而这些消极的防范措施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不法分子都知道政府的底线,基本不会做出伤害人身安全的事情。因此,在警察极度稀缺的澳大利亚,治安才会那么井然有序。
案例思考:你认为此案例中的公司礼物是否适合于中国企业采用?这其中涉及哪些方面不同的跨文化思维方式?
(五)餐饮礼仪
1.餐饮特点
(1)澳大利亚人注重菜品的量少质精,讲究菜肴的色彩。口味一般不喜太咸,爱甜酸味,不吃辣,对煎、炒、炸、烤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喜欢中国菜。
(2)主食乐于吃面,副食爱吃鸡、鸭、鸽、鱼、海鲜品、牛肉以及蔬菜。澳大利亚人早餐(7—8点)一般是冷牛奶麦片、面包黄油、果酱面包片、烤面包等;午餐(12:30—13:30)偏好汉堡包三明治、肉馅饼、油炸鸡块;晚餐(19:30左右)通常是传统的英式餐肉加蔬菜,总有土豆或土豆泥。早茶(10:30左右)、午茶(16:00左右)以咖啡、茶为主,配饼干、小点心等甜食。
(3)喜欢啤酒和葡萄酒,爱喝咖啡、红茶和香片花茶。
2.餐饮礼仪
(1)注重待客的礼仪
澳大利亚人宴请客人虽然简单,却待客热情。通常首先是请客人喝一碗汤,再上主菜、甜食和水果,然后来一杯波特甜酒,喝杯咖啡。为了表示对来客的热情欢迎和祝福,澳大利亚人会在饭后的水果布丁中放进一些钱币,这些钱币有一分、两分、五分、壹角等,谁吃到的钱币多,就预示着谁的运气好。澳大利亚人喜欢吃烤肉,许多家庭备有烤炉,因此,澳大利亚人常常会请客人到家里吃烤肉。
(2)讲究用餐着装的礼仪
如果应邀去澳大利亚朋友家吃饭,且大家彼此很熟悉,穿着就可不必太严肃,否则一定要穿西装、系领带。
(3)注重西餐桌上的礼仪
澳大利亚人很注意餐桌礼仪。例如,宴会上,主人宣布开始吃时,其他人才可以开始吃;用餐时,嘴里所有的食物嚼完吞下后,才可以吃下一口;吃肉排要从左边切起;吃鱼时,吃完上面的鱼肉后不要将鱼翻身,而应用刀叉挑去整副鱼骨后再吃下面的鱼肉;吃冰淇淋蛋糕应从自己面前的一侧吃。
(4)注重餐饮交往的礼仪
如果被邀请去澳大利亚人家吃饭,应该在第二天给主人打个电话或寄一张明信片,表示感谢和对昨天餐食的赞赏。
(5)其他餐饮礼仪
澳大利亚原则上不收小费。餐厅团体用餐免给小费;私人点菜用餐,如服务令人满意,可给占消费总额10%的小费作为鼓励。
(六)商务谈判礼仪
1.重视遵时的礼仪
去澳大利亚商务活动最好选在3—11月,12月至次年2月为休假期。圣诞节及复活节前后一周不宜去访。
拜访商界或政府办公室,须先预约。澳大利亚人时间观念强,商务谈判时,要有准时赴约的良好习惯。
2.注重商务用餐的礼仪
澳大利亚的商务活动大多在小酒店进行。要仔细确定饭钱由谁付,付钱过于积极或忘记付钱都不好。通常由提议喝一杯的人付账,不可各自付账,除非事先说好。
不同国家后裔的澳大利亚人在商务用餐中有微妙的差异。例如,和英国后裔的澳大利亚商人一起用餐,不可在餐中提起生意;和美国后裔的澳大利亚商人餐桌交谈,可以边吃边谈生意,而且还会谈得很起劲。
3.注重谈判双方职权对等
澳大利亚人重视办事效率,不愿把时间浪费在不能决策的空谈上。因此,谈判时,他们希望双方谈判者具有一定的职位,且有决定权。
4.注重谈判的实质内容
商务谈判时,澳大利亚人尽力避免在讨价还价上浪费时间。他们在价格上往往不太计较,但对产品质量要求相当严格,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对方将不客气地提出索赔。
5.注重公私分明的礼仪
澳大利亚人公私分明,下班时间一到,就会离开办公室。他们讲求平等,不喜欢以命令的口气指使别人。因此,在商务谈判中,要特别注意交谈的礼仪。
(七)风俗礼仪禁忌
1.忌讳兔子。在澳大利亚人眼里,兔子是一种不吉利的动物,碰到了兔子,可能是厄运将临的预兆。
2.澳大利亚的基督教徒有“周日做礼拜”的习惯,忌周日和他们商务邀约。受基督教的影响,澳大利亚人忌讳“13”以及“星期五恰逢13号”。
3.澳大利亚人不喜欢将本国与英国处处联系在一起。虽然私下会对自己与英国存在某种关系而津津乐道,但在正式场合,他们忌讳别人将两国混为一谈;不喜欢听“外国”或“外国人”这一称呼;忌讳在公共场合制造噪声。
4.忌讳议论种族、宗教、工会、私生活、等级、地位等话题,和澳大利亚人谈论跑马则是非常受欢迎的。
5.忌欺辱弱者。澳大利亚人崇尚博爱精神,乐于保护弱者。除了保护老人、妇女、孩子、弱小种族、私生子的合法地位外,他们还将保护动物看作是自己的天职。
6.忌对他人失礼。澳大利亚人乘出租车时,总习惯与司机并排而坐,即使是夫妇同时乘车,通常也要由丈夫在前面,妻子独坐后排。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才是对司机的尊重,否则会被认为是失礼的。
[1] 彼得·德鲁克(1909—2005),美国人,现代管理学之父。
[2] 《2012年中国国别贸易发展概况》,http://www.lianjiang.gov.cn/qyzc/shownews.asp?no=53863&style=6019&pno=102;《2011年中国全球十大贸易伙伴最新排名》,http://wenku.baidu.com/view/9f6a800702020740be1e9b4a.html。
[3]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经历了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和欧盟三个阶段。截至2013年,欧盟共有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28个成员国。
[4]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是集合东南亚区域国家的一个政府性国际组织。前身为东南亚联盟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截至2013年,东盟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10个成员国以及东帝汶候选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观察员国。预定于2015年成立“东盟共同体”。
[5] 《日本人姓名》,http://baike.baidu.com/view/8294792.htm。
[6]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http://wenku.baidu.com/view/4acf43858762caaedd33d44e.html,内容有所改动。
[7] 《韩国人》,http://chinese.visitkorea.or.kr/chs/AK/AK_CHG_8_5_4.jsp。
[8] 《宗教》,http://chinese.korea.net/About Korea/Korean-Life/Religion。
[9] 《韩国已经变成基督教国家》,http://www.chinacath.org/article/other/zhengjiao/2012 04 17/15741.html。
[10] 王兴斌:《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第2版),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11] 1910年,日韩合并后改首尔为“京城府”。
[12] 笑了:《澳大利亚公司的见面礼》,《辽宁(铁岭)日报》,2012 09 13A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