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战略。因此,党和国家多次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它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以此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综上所述,中国农业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产业化实践起源于20 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前期,是在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它是我国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是农业经营机制的又一创新。西部地区要稍晚于东部地区。鉴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适应了我国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在其产生以后发展迅速。其在理论上的总结,起源于1993年的山东潍坊,最早出现在潍坊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文件之中。此后在山东全省以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产品市场格局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如何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弥补农村集体经济以及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消失之后产生的制度空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 世纪90年代后期,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我国农业也开始与世界农业接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历史性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特别是在东部相对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增速较快,产业化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既能奠定农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维护农民财产权,又能推动农民进入市场,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明确提出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重要论断,并对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作出了具体部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战略。因此,党和国家多次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它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以此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然而相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仍然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中国农业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使双层经营体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农业内部和外部规模经营同步发展;二是有利于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三是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四是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发展;五是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六是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七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劳动力再就业;八是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