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作教学:探索家乡的独特风俗

习作教学:探索家乡的独特风俗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姜凌佳教材分析《家乡的风俗》是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主题下的习作教学,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教材第三部分,对习作后的评改和展示提出了具体建议。“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习作教学:探索家乡的独特风俗

姜凌佳

教材分析

《家乡的风俗》是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主题下的习作教学,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它紧密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从阅读走进生活,探寻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习作要求是“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确定习作的重点内容,体现了从阅读到表达的有序过渡。

教材第一部分,首先点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并配以三幅插图,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这些插图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风俗活动,有利于唤起学生对风俗的真实体验,拓展他们的习作思路。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提示既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教材特别提示“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在理解传统风俗习惯的同时,也应认识到一些风俗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进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材第三部分,对习作后的评改和展示提出了具体建议。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建议把全班的习作集中起来编一本民俗作品集,作为学生创设分享、展示习作的平台,以提升学生习作的成就感

教学目标

1.把握习作要求,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2.通过学习列提纲,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介绍风俗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猜猜风俗,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猜猜风俗:

端午赛龙舟 元宵赏花灯 中秋吃月饼清明扫墓祭祖

2.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呢?这节课我们来动笔写一写。(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做好准备

出示习作要求: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1.指名交流,明确两个角度:

(1)可以选择介绍一种熟悉的家乡风俗。

(2)可以写一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2.出示教材的三条习作建议:

(1)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3)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三、选取材料,列出提纲

1.呈现提纲范例:如何选取材料,如何写出风俗的特点,我们可以先列提纲。那怎么列呢?我们先来学习两个范例。

(1)介绍一种风俗: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2.学生列出提纲:根据老师的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提纲。

(1)介绍一种风俗:你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它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参加了什么风俗活动?活动过程是怎样的?

3.联系交流平台:列提纲就像在搭房子的整个框架,先把轮廓搭建起来,再填充细节,这样写文章就方便多了。在这个单元中,我们重点学习了如何详写主要部分,或者说如何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我们一起来看语文园地中各位大作家们的经验。

4.小结:我们要把最能体现风俗特点的部分重点写,在前面老师提供的两个提纲范例中,哪一部分要重点写?

(1)端午泡澡:泡澡需要的材料,泡澡的特定时间和特殊效果。

(2)开化老家的年味:自己品尝“年味”时的过程和感受。(www.xing528.com)

5.确定重点部分:学生在自己的提纲上把认为需要重点写的部分打上“★”。

四、尝试片段写作

1.过渡: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来动笔写写家乡的风俗吧!注意要表现出风俗的特点,老师这里有一个温馨小贴士:如果你是选择介绍风俗的,不要生搬硬套,要融入自己的感受!

2.出示习作要求:

(1)介绍一种风俗:重点介绍一种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2)介绍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重点描写参加风俗活动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学生写作。

【第二课时】

一、梳理回顾,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通过列提纲,理清了习作的思路,又根据风俗的特点,确定了重点写的部分。这节课,我们来尝试对习作进行修改。

2.出示两篇习作,学生自主阅读。

二、教师评议,聚焦关键

1.关注细节,突出重点: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篇——《“草头团子”》,这篇习作有没有把重点写详细?有没有表现出风俗的特点?

“草头团子”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大诗人兼美食苏东坡的诗词中总少不了吃,而这句词就与我们家乡的一种清明节美食——“青团”有关。

每当青团上市,清明的脚步也就近了。在我们海盐,人们把青团叫作“草头团子”,因为制作这道美食的主角是“草头”(艾草)。大人们用“草头团子”祭祀祖先,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最喜欢吃这种地道的美食。清明节前夕,乡下的奶奶们就开始张罗起来,挑“草头”,磨米粉,做团子,忙得不亦乐乎。她们先把从地里挑来的“草头”煮熟,趁热用力揉搓,获得尽可能多的绿色的汁液。紧接着,把“草头汁”加入米粉中,揉成面团。然后,再分成一个个剂子,用手指不停捏搓成碗状,里面填入馅料。甜的有“黄豆馅”和“豆沙馅”,咸的是“笋炒水花菜”。甜的搓成圆团,咸的在上面捏个小尖儿。听老人们说,咸馅料必须用菜油炒,配上当季的笋,那味道才足够鲜美。

把“草头团子”放在粽叶上蒸,过不了多久,一股混杂着艾草与米粉的清甜香味就扑鼻而来。掀开锅盖,抓取一只,满手惹眼的翠绿,一口咬下去,糯、弹、香充斥着味蕾,再摘上一朵蚕豆花插在耳边,浑身都是春的气息。“不时不食”,当季的食物用于祭祀,这也许就是我们对逝去的先人最好的挂念,不知苏老先生当年是否也是这样的呢?

(1)指名交流:小作者重点介绍了什么?说说这篇习作有哪些写得好的地方。

(2)提出修改建议:补充“草头团子”的来历,可以引入有趣的传说。

2.描写场面,表现特点:接下来,再来看第二篇——《闹元宵》。

闹元宵

元宵佳节之际,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你瞧,猜灯谜、放烟火……各种各样,稀奇古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活动都有,现在我就带你去看看烟火晚会吧!

穿过熙熙攘攘的小道,便到了宽阔的广场,人们焦急地等待着烟火晚会的开始。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更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有的人坐在石椅上,有的人前俯后仰,有的人踮着脚尖焦急地望着……

过了许久,只听“嘣”的一声,天空中绽放出“奇花异卉”,激动人心的烟火晚会终于开始啦!人群由吵闹瞬间变为鸦雀无声,我也屏住呼吸静静等待。接着,天空由黄变紫,由紫变蓝,由蓝变白……真是美不胜收啊!这绚丽的夜空差点儿晃花了我的眼睛,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烟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仿佛鱼儿们也在欣赏呢!

这一拨“流星雨”刚过,那一拨“天女散花”又接了上来……人们沸腾了,在流光溢彩的夜幕下说呀笑呀,还不住地拍手叫绝。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朝着烟火叫,儿女们搀着老人望着礼花笑。人们好像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礼炮声带进了春潮涌动的世界

烟火晚会结束了,我仍沉浸其中。元宵节,它虽然没有春节热闹的气氛,没有春节红火的喜庆,也比不上春节的历史悠久,但我喜欢元宵节,因为它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含义。

(1)指名交流:小作者重点写了什么?

(2)指导场面描写:像这种大型的风俗活动往往非常热闹,这时我们就可以用以前学到的场面描写方法。写好场面,不仅可以烘托热闹的气氛,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文中写到的:

人们沸腾了,在流光溢彩的夜幕下说呀笑呀,还不住地拍手叫绝。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朝着烟火叫,儿女们搀着老人望着礼花笑。人们好像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礼炮声带进了春潮涌动的世界。

既有对整体的热闹氛围的描写,又局部写到了孩子、儿女们的表现,点面结合,突出快乐、热闹的场面。

(3)提出修改建议:比如,把感受和体会更好地表达出来。

三、尝试修改,同桌互评

1.学生根据上述修改建议,自行修改。

2.同桌之间互相评改,对于不足的地方可以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3.自主修改、完善。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