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所处的时代,大明王朝已经在拖着日益沉重的步伐缓慢步入衰落期。此时的明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谓内忧外困。作为忧国忧民的儒者,王守仁深入思考对策。他认为,第一要务是“备边”,消除边陲之患。所以他上书朝廷《陈言边务疏》,积极为整饬边务建言献策。
至于“备边”的主要措施,在他看来共有八条:“一曰蓄材以备急,二曰舍短以用长,三曰简师以省费,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严守以乘弊。”[18]这表面看是八条建议,实则是从四个方面出发,全面阐述了备边主张,阐发了消除边患的措施和策略。
第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即“蓄材以备急”和“舍短以用长”。这就是说,不仅要重用人才,而且要做到用人之所长。所谓“蓄材以备急”,就是强调加强人才储备。王守仁认为,“三军之所恃以动,得其人则克以胜,非其人则败以亡”[19],能不能得到足够多的人才,能不能重用人才,是胜败的关键。他接着以南宋为例,说明人才的重要性。当时南宋偏安江南,既有宗泽、岳飞、韩世忠这些武将,也有李纲等人为相,尚且不能制止金人南下,大明王朝一统天下,疆域更加辽阔,如果不能做好人才储备,万一遇到虏寇长驱而入,则无以御敌。那么,如何选拔人才,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呢?王守仁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选拔“文武兼济之才”,因为武举仅可以得到“骑射搏系(击)之士”,得不到那些“韬略统驭之才”。那些公侯之家培养出来的读书人,也不过是虚应故事,无所裨益。所以,他建议改革选拔人才的制度,把那些“文武兼济之才”选拔出来,既“习之以书史骑射”,也“授之以韬略谋猷”;至于兵部官员,自尚书以下,包括侍郎在内,都要每年更迭,派出去巡边,了解边情,“使之得以周知道里之远近,边关之要害,虏情之虚实,事势之缓急,无不深谙熟察于平日”[20]。王守仁认为,只有在平时做好人才储备,发生紧急情况时,才可以从容应对。有了人才,还要注意使用方法,尤其要做到“舍短以用长”。王守仁认为,人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他还以吴起、陈平等名人为例,说明这个问题。所以,在使用人才时,一定要做到用人之长,这就是“使功不如使过”的道理。
第二是军备物资的储备和保障,即“简师以省费”和“屯田以给食”。所谓“简师以省费”,就是实行精兵政策,减少军费开支。孙子指出:“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21]用兵作战,耗费巨大,如果在北部边境与敌军作战,则消耗更大。所以,王守仁认为只有“简师一事,犹可以省虚费而得实用”[22],这正是“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在王守仁看来,按照当时的规模计算,一万人之内,“取精健足用者三分之一”即可,只此便可省减大量开支。除了精简部队之外,王守仁积极主张“屯田以给食”,他借“兵以食为主”的道理指出,边境戍边需要“边关转输,水陆千里”,[23]这正是孙子所说的“国之贫于师者远输”[24]。要想减少军费开支,更好地解决边境官兵的吃饭问题,就要让那些没有戍边任务的非战斗部队积极参加屯田。在王守仁看来,虽然这未必能彻底解决边境部队的补给问题,但也至少可以降低军费开支,是万全之长策。
第三是加强军队的管理,也即“行法以振威”和“敷恩以激怒”。在王守仁看来,当时的明军在部队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以至于“朝丧师于东陲,暮调守于西鄙,罚无所加,兵因纵弛”。王守仁列举李光弼、狄青等名将治军的例证,说明从严治军的重要性。所以,他建议皇帝,必须对那些坐失战机之人从严治罪,以严格的军法服众,如此则“士卒奋励,军威振肃”。王守仁主张,在加大惩处力度的同时,也要提高对士卒的奖赏,多关心边关将士的疾苦,此即“敷恩以激怒”。[25]他从引用《孙子兵法》“杀敌者,怒也”[26]一句入手,认为明军前方失利、士气消沮之际,尤其要注意激发军队的士气。至于如何激发部队的士气,则需要真正关心士卒的疾苦,包括其父母子弟的疾苦,对于死难将士,也要加强抚恤,这样便既可以让“死者皆无怨尤”,也可以让“生者自宜感动”。在此基础上,再挑选强壮之士,“宣以国恩,喻以虏仇,明以天伦,激以大义”,进一步做好赏罚,就可以让士卒牢记父兄之仇,以报朝廷恩德。[27](www.xing528.com)
第四是战略战术,即“捐小以全大”和“严守以乘弊”。什么叫“捐小以全大”呢?王守仁引用《老子》的名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28]和《孙子兵法》的名言“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29],说明“捐小全大”的道理。他指出,当今敌寇势力强大,所以一定要探清虚实,不要轻易上当,对方挑逗或诱惑时,不要轻易盲动。对方或捐弃牛马而伪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诈溃而埋伏,或潜军而请和,这都是诱我以利。如果每次都慌张应对,那就会造成部队的疲劳,让对方的阴谋得逞。所以,战与不战,都应该以我为主,牢牢把握主动权,一旦出现战机,那就要乘势发起致命一击。
至于“严守以乘弊”,说的还是战略战术问题。王守仁借用《孙子兵法》“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30]一句,说明加强战备、增加防守实力的重要性。王守仁分析认为,“中国工于自守,而胡虏长于野战”。为了扬长避短,就要加强防守,一面做好敌情侦察工作——“远斥候以防奸,勤间谍以谋虏”,一面加强部队的训练工作——“熟训练以用长,严号令以肃惰”,与此同时加强奖赏力度,提振士气——“频加犒享,使皆畜力养锐”。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可以使得己方立于不败之地,再抓住战机,“一战而破强胡”。王守仁希望达成的效果是:“我食既足,我威既盛,我怒既深,我师既逸,我守既坚,我气既锐”,如此则是“周悉万全”,真正的所谓“不可胜者”。而且这会带来此长彼消的效益:“我足,则虏日以匮;我盛,则虏日以衰;我怒,则虏日以曲;我逸,则虏日以劳;我坚,则虏日以虚;我锐,则虏日以钝。”这样一来,就不必担心敌寇不除,就可以达成“胜于万全,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者”的效果。[31]
王守仁在《陈言边务疏》中所总结的八条,按照今天的标准可以归纳为四点,其主旨则集中为“戍边”。这其中自然更强调“严守”,主要是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其中所谈用兵之理,虽然如他自谦的那样,是“兵家之常谈”和“为将者之所共见”,但大都直陈时弊,道出了明军症结所在,所以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古典兵略的熟悉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