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尽管原创精神是必需品,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

尽管原创精神是必需品,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国家的现代化而言,技术立国未尝不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捷径。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由此德国培养出了世界闻名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其经济的腾飞奠定了人才基础,但这些人才并非都具有旺盛的创造力,更多的人拥有的是对科学技术的熟练应用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但并不是每个人每一时刻都具有创新精神,人类的创造活动及其能力既不是完全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

尽管原创精神是必需品,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

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连,许多人把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方法,实质上,这种理解也有其片面性——因为问题解决的含义要宽泛得多,而且解决问题也并不一定非得用新的方法。同时,人们在社会生产中也并不总是遇到新问题,许多问题是别人已经遇到或者是已经解决过的,只要知道其他人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是如何做的,就足以把问题解决,此时更能显现的则是教育的功效,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以前人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更多的情况下并不需要创新,通过了解、沿用、模仿便可以把问题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众多领域并不需要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具有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为创造尽管意味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建设,意味着对现实中所没有的东西的探索和构建,但也必然意味着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

以国家的现代化而言,技术立国未尝不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捷径。例如,德国的资源并不丰富,但它的经济在战后短短几十年中却迅速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它所依靠的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德国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正是这种教育培养了大批既有熟练专业技能,又有较高职业道德的优秀技术工人,保证了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及其国际竞争地位。目前、德国实行一种所谓“职业基础教育年”或“职业预备教育年”的制度,(注: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青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9).)要求绝大多数公民在就业前必须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由此德国培养出了世界闻名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其经济的腾飞奠定了人才基础,但这些人才并非都具有旺盛的创造力,更多的人拥有的是对科学技术的熟练应用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另一个突出例子是微软的发展。尽管微软也是靠技术取胜,成为知识经济的代表,但美国计算机界常常批评微软没有“发明”什么新东西,(注:王选.计算机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新华文摘.1999.(10).)微软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原因在于其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市场优势,依靠很好的反馈网络使产品贴近用户;完善的研究开发管理体制,使小公司很难与这抗衡;“借鸡生蛋”的购买战略和分享式的科学管理模式,使得微软在造就三千多个百万富翁的同时更是发展壮大了自身。相反,一个创新的甚至是有所突破的成果,如果在适应市场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往往并不能成为一个新的产业,也不能赚钱,只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局面。(www.xing528.com)

更为现实的是,并非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它与前面提到的社会制度安排有关,同时也与个人的天赋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天赋的高度敏感性、感受力或洞察力。由于这种非凡的洞察力,有天赋的人总是显得与众不同,他总是能迅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并把它付诸实施,从而解决其他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并不是每个人每一时刻都具有创新精神,人类的创造活动及其能力既不是完全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就其性质、水平和内容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们的创造方式也相去甚远。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创新,但具体到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人,他们还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进行着日常生活,一步一步完成着早已规定好的工作。因此,我们在倡导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他们才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才应当成为社会制度安排中应关注的核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