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金融履约机制的优化探讨

民间金融履约机制的优化探讨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民间金融的履约机制主要包括借款人的筛选、担保和契约约束、声誉约束、社会惩罚和法律手段等。

民间金融履约机制的优化探讨

农村民间金融的履约机制主要包括借款人的筛选、担保和契约约束、声誉约束、社会惩罚和法律手段等。

1.借款人的筛选

农村民间金融主要在农村范围进行组织运行,组织的地域性使得民间金融具有良好的信息优势,可以通过所掌握的非财务信息分析判断借款人偿债能力和借贷风险。农村民间金融往往深入农村,具有良好的地域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非正式渠道和道听途说掌握借款人的各种“软信息”,主要包括借款人家庭的基本情况、诚信历史、不良偏好、收支水平、已有债务和还债压力、还款来源和保障等,通过各种“软信息”的收集和检验,评估借款人的借款用途、诚信和还款能力,并采取筛选和甄别,对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资信不良的借款人、还款能力有问题的借款人,予以主动拒绝,确保借贷的良好履约。

2.担保和契约约束

农村民间金融的担保形式灵活而多样,除第三方承诺外,还有实物和权利、关联契约、隐情约束等。民间金融的担保可以是有形担保,也可以是无形担保。就有形担保来说,担保物品不但包括房产、土地等固定资产,农机具、汽车流动资产,还包括农作物收成、债权等收益权和存款、股票等权利凭证。无形担保主要包括关联契约、隐情约束等。关联契约实际上是将其他市场上的交易纳入借贷契约中,将其他市场上的未来收益权作为担保写进契约条款之中,是一种把未来收益作为借贷的担保。隐情约束也称社会担保,就是将借款人的社会资源与履约相联系,如果借款人一旦违约,贷方将对借款人的主要社会关系采取制裁手段,或者将借款人的不良行为告知其重要社会关系人(如借款人的恋人、核心朋友、商圈等),将其失信行为在社会上进行扩散而影响其后续声誉等。

3.声誉约束

声誉虽然是基于以往的交易,但对未来的交易成败也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声誉良好有助于未来交易,如果声誉恶化,则寸步难行,因此声誉能起到一种对显性契约的替代作用(黄晓红,2009)。在信息对称的环境中,声誉被看作是一种资产,是可以赢得未来交易对象的信任而获得盈利的社会经济资源。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声誉表现出未来交易对象对其偏好或可行性行动的概率信念。特别当借贷双方具有血缘、亲缘、地缘等强关系时,声誉更能发挥出强大的约束作用。如果双方是弱关系,声誉则发挥了抵押担保的作用,可以充当民间借贷的担保物(赵丙奇,2013)。在重复博弈条件下,借款一方如果违约,除了不能得到贷方第二次和后续融资支持、违约惩罚以外,还会被处以声誉惩罚,即将其失信信息在乡村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到乡村范围内的其他相关关系人对其信用人品的判断,影响到其可能获得的信任,这些信任不但包括融资信任,还有商业合作和交易信任,甚至是生活信任。因此,在农村民间借贷中,借方除非陷入财务困境,一般都会主动履约。但是,在以欺诈为目的或以高利为诱饵的非法集资、非法合会和非法借贷中,由于缺乏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重复博弈条件,声誉效应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4.社会惩罚约束(www.xing528.com)

在农村民间借贷中,如果借方违约,将面临严厉的社会惩罚。社会惩罚方式主要有道德和舆论谴责、暴力手段、群体惩罚和连带惩罚。

第一,违约者会受到道德和舆论谴责。农村有句俗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说明借钱不还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当违约的信息在乡村传播后,违约的一方的声誉就会受损,就会受到道德和舆论的谴责,甚至会累及家人和子孙,这种软性惩罚具有很强的威慑力,在农村范围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但在流动性很强的社会,道德和舆论谴责就会减弱,并且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和陌生程度的提高,其作用的衰减会加速。

第二,违约者将面临暴力手段威胁或者惩罚。按照诺斯的解释,口头威胁和暴力行动都属于暴力手段。在借款人违约后,借出方往往会先采取理性的方式进行追讨,当多次催讨没有效果时,就会采取非理性的暴力手段,甚至会雇佣社会歹徒进行追债。在温州“黑会”事件中,在会首出逃后,愤怒的村民追到其家中,抢劫剩余财务、烧光其房产、威胁其家人,各种刑事案件就是暴力追债的结果。已有的案例证明,暴力手段是民间借贷中经常采用的追债方式和手段,具有强烈的威慑效应(吴少新等,2007)。

第三,违约者可能遭受群体惩罚和连带惩罚。群体惩罚产生于尤努斯格莱敏银行的实践,在小组贷款中,如果有一人违约,就对小组成员实施群体性惩罚,如果该借款人不偿还贷款,该小组的其他成员就不能获得贷款。在我国古代,往往采用“连坐”的方式实施群体性惩罚,在农村借贷中,“联保贷款”的运作机制就是一种群体性惩罚。除群体惩罚外,还有连带惩罚。中国有句古话叫“父债子还”,如果借款人违约,贷款人还会向其父母、子女进行追偿,或采用声誉威慑,或上门追债,或扰乱其生活和生产,对他们实施连带惩罚。

5.法律手段约束

民间借贷主要运用声誉惩罚、社会惩罚等手段,不会像银行机构一样主要运用法律诉讼手段。但是,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加快,广大民众的法制意识逐渐增强,除在借贷中要出具借条或契约等书面凭证(书面凭证中还会规避最高不超过4倍的利率限制),并且,一旦借款人违约,还会以借条或契约作为凭据提起诉讼,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