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兵器制造技术的优化与进步

传统兵器制造技术的优化与进步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刀、剑、矛、弓箭、弩、铠甲和马镫等,皆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军器装备,这些军器装备的改进和广泛使用,是与钢铁锻造技术的进步直接联系的。这些“百辟”的刀、剑、匕首,代表了当时炼制优质钢铁利器的工艺的最高水平。东晋、南朝时,江南一带炼钢技术也有新的提高。枪成为当时战争中最重要、最常用的长兵器,这应当是大规模骑兵作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刀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短兵器。

传统兵器制造技术的优化与进步

刀、剑、矛、弓箭、弩、铠甲和马镫等,皆为魏晋北朝时期的主要军器装备,这些军器装备的改进和广泛使用,是与钢铁锻造技术的进步直接联系的。

早在西汉中后期,中国就发明了“炒钢法”。这种冶炼方法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的状态,再加以炒炼,使之脱碳成钢或熟铁,解决了熟铁低温炼钢技术中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的问题。这样,就把当时生产效率相当高的生铁作为炼钢原料,从而开辟了炼钢的新途径。这是炼钢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技术革新。“炒钢时,首先把生铁在空气中加热,使处于熔融或半熔融状态。”[2]炒钢法的创造,使得“百炼钢”技术发展到成熟程度。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精良的钢就称为“百炼精钢”或“百炼钢”。

三国时期,炼钢的技术继续提高,曹操曾命有司炼制成宝刀,称为“百辟刀”,炼成的宝剑称为“百辟宝剑”。所谓“百辟”,也就是“百炼”,即经过上百次的加热和反复折叠锻打。曹丕也曾令人制成百辟宝剑三把、百辟宝刀三把。曹丕《典论》说:“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剑,长四尺二寸,淬以清漳,厉以礛诸,饰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飞景。”[3]曹丕还“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以为宝器九”[4],其中剑、刀和匕首各三。这些“百辟”的刀、剑、匕首,代表了当时炼制优质钢铁利器的工艺的最高水平。诸葛亮作为日理万机的蜀国丞相,对于兵器的制造也非常注意,陈寿称其“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5]。他还对管理兵器制造的中央机关“作部”多次做出具体指示,要求提高刀斧的制造水平,还曾下令蒲元铸刀三千口,锐利非常,“以竹筒内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6]陶弘景《刀剑录》也记载,蜀主刘备令蒲元造刀五千口,皆连环,及刀口刻七十二炼,柄中通之。

东晋南朝时,江南一带炼钢技术也有新的提高。齐梁时人陶弘景云:“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所谓杂炼生鍒,就是把生铁和熟铁混杂起来冶炼。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官冶又发明了一种横钢法,这种钢也是百炼而成,或称为百炼钢,当时用百炼钢制成的刀,十分锋利,据说能够斫断用头发丝悬挂起来的捆为一束的十三根“芒”[7]。晋永嘉之际,著名诗人刘琨,字越石,永嘉元年(307)为并州刺史,其《重赠卢谌》诗云:“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8]

在北方,十六国时期,大夏王赫连勃勃曾以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制造的“五兵之器,精锐尤甚”,又制造了一种“百炼刚刀”,快利非常,刀上刻有龙雀形大环,号为“大夏龙雀”。[9]北周“又于夏阳诸山置铁冶,复令善为冶监,每月役八千人,营造军器”[10]。为保证兵器的质量,还采用了非常残暴的验收措施:“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1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出现不少炼制宝刀、宝剑的著名冶炼家。如晋代永嘉年间的刘姓冶炼家和南朝齐、梁时的黄文庆,都是当时制作刀剑的名家。“当时验看刀剑锋利的方法是这样的:把若干根‘芒’(稻杪)捆为一小束,用头发丝系住这小束‘芒’的杪,悬挂在一根杖头上,由一人拿着杖,由另一个人用刀剑去斫这束用头发丝系在杖头上的‘芒’,凡是能把‘芒’斫断而发不断的才算好刀剑。据说刘炼制的刀剑,锋利得能够斫断这样用头发丝悬挂起来的捆为一束的十三根‘芒’。而黄文庆用上虞谢平所开凿的‘刚朴’(炼钢的矿石)炼成的‘神剑’,比刘炼制的刀剑更要锋利,据说它能够斫断这样悬挂起来的捆为一束的十五根‘芒’。”[12]

这一时期的武器装备,质地基本为钢铁,其种类与功能在沿袭前代传统兵器的基础上,又结合当时实战的需要而有所革新。这一是因为各类兵器在实战中所占的地位有所调整或改变,二是因为同类兵器装备中不断有新的品种面世并用于实战。

这一时期的格斗、远射、防护装具大体仍为矛(枪)、戟、刀、剑、弓弩、铠甲、胄盔等。然而,其使用范围和一般形制,却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有一定的变化。格斗兵器中,经过改进的矛与刀,被更广泛地使用,成为最主要的手持兵器。戟与剑虽然仍用于实战,但其数量出现递减的趋势,在作战中的地位渐渐降低。矛,一般称作为枪,或称槊。其形制与传统的矛也有了一定的差别,即矛头较短,更适合于实战的需要,因此,它也可以看成是改进型的刺兵。枪成为当时战争中最重要、最常用的长兵器,这应当是大规模骑兵作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作为刺兵,枪的直而锐的矛头最适合骑兵冲锋,它的刃形和杀伤方式均与战马的前进方向完全一致,同时,其形制比戟简单,打造较为容易,适合于大规模装备骑兵部队。根据骑兵与步兵的不同作战要求,当时的枪又分为步槊和马槊两种。《武备志》上说:“阵所实用者,莫枪若也。”[13]作战中,枪的作用与威力是既实用又巨大的。骑兵作战,一般都采取挺枪策马突驰敌阵的方式。所谓“挺枪”,是将枪水平端起,伸出于马前,以这种姿态突入敌阵,靠的完全是马的奔驰速度和冲刺力,从而使静止状态的敌方骑兵或步兵无法阻挡。马的速度加上数十斤乃至上百斤枪的重量所产生的冲击力,无论从正面还是从侧面都很难阻挡得住,可谓“所向无前”。这便显示出枪在骑兵冲锋中锐不可当的优势了。可见,枪十分符合骑兵作战的特点,如果使用重甲骑马的横队大排面挺枪冲锋,呐喊前进,那么,它对敌军阵列的突破力是十分巨大的。这也是这一时期北方骑兵作战优势之所在。(www.xing528.com)

戟是用于实战的另一种主要长柄格斗兵器,三国时使用较为普遍,吕布、典韦、张辽等名将都以善用戟杀敌而著称一时。但两晋以降,戟的使用呈现减少的趋势,它更多是作为仪仗使用了。到了唐代,戟用于实战更属较稀罕的现象。从现存部分实物来看,唐以后还作为兵器的主要是一种短戟,全长60厘米左右,左右手各持一支,故又名“双手带”。但这已不是长兵,而是一种短兵了。

刀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短兵器。刀的盛行无疑仍与骑兵作战直接有关,特别是重甲骑兵出现以后,由于防护装备的加强,以剑击刺在骑兵近身格斗中已不具有很大的杀伤力,所以剑的卫体作用逐渐变弱,而更多的是要依赖于重量较大的刀的劈砍。[14]因此,这一时期的刀,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其形制可分为无木柄和有木柄两类,以前者为主。无木柄之刀或作环首,或作直柄,今出土的三国时期的刀大多为环首刀,直体长身,薄刃厚脊,柄首加有扁圆状的环,具有很强的劈砍功能。短刀之外,还有长刀,如三国魏将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长刀属于长兵系列,魏晋时期已出现,而到唐代时则普遍使用,称为“陌刀”。从南北朝时期的壁画画像砖来看,当时主要兵器与两汉三国一样,还是环首长刀和楯。

剑在这一时期已不再是实战的兵器[15],而是更多作为一种带装饰性的防身武器[16],演变为统治阶级表示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它在作战中已经基本让位于背脊厚重、坚实锋利,更适合于砍杀的单刃铁刀了。《三国志》和南北朝诸史中有大量战斗用刀的事例,但实战中用剑的记载绝少,正反映了这一变化。

杨宽先生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从西汉到东汉、三国,主要钢铁兵器有了很大变化,就是长剑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环首长刀。之所以会起这样的变化,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骑兵的发展和战斗上的需要。剑的特点,前有长的尖锋,两侧有锋利的刃口,既便于向前推刺,又可以左右挥舞和劈削。到这时由于骑兵的发展,大量使用骑兵作为主力临阵战斗,由于马速很快,飞奔作战,就不便于使用长剑来推刺和挥舞,而适宜使用长刀来劈砍。环首长刀只一侧有刃,另一侧是厚实的刀脊,又没有长尖锋而有方刀头,很便于挥臂劈砍。同时长剑在战斗中容易弯曲或折损,环首长刀由于刀脊厚实,不易折损。”[17]“二是由于制造方便和炼钢技术的进步。长剑的尖头和两侧都需要有锋利的刃,而中脊又需要较厚而坚韧,因此工艺要求高,不便于大量制造。环首长刀只一侧需要锋利的刃口,制造比较方便,便于大量制作。特别是由于炒钢方法和百炼钢技术的进步,使得环首长刀的制造大为发展。”[18]

这一时期的远射兵器仍为弓弩,但是其形制与性能又有新的改进。尤其是弩,作为远射兵器中最具有杀伤力的装备,其攻击性能不断得到提高。诸葛亮改进后的连弩“元戎”,可以“一弩十矢俱发”[19]。南朝时所发明的“万钧弩”(又称“神弩”“神锋弩”)威力巨大,如刘裕在与卢循军作战之时,“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莫不摧陷”[20]。1960年,江苏南京市曾出土一件南朝大型铜弩机,长39厘米,宽约10厘米,通高30厘米,经复原后,其弩臂长达2米以上,这就是当时大型“床弩”的一个缩影。在骑战主导时代,连弩与床弩成为阻遏骑兵迅捷冲锋的最有效手段。

当时作为防护装具的铠甲主要是铁甲,同时也有少量的犀甲,但种类明显增多。就铁甲而言,除传统的鱼鳞甲外,又增加了明光铠、环锁铠、两当铠等品类。所谓明光铠,是因该铠胸前、背后两面各有金属圆护心镜,在阳光反射之下闪闪发光而得名。它在南北朝时期是最好的铠甲,到了唐代,仍被列为13种铠甲之首。两当铠,颇类似于衣服中的两裆衫,一片当胸,一片当背,总共两裆,在肩上用带子把前后两个裆片扣连,腰间用腹带系扎而成。它比较轻便,适宜于骑兵穿戴冲杀。环锁甲状如“连锁,射不可入”,最早流行于西域,魏晋时传入中原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