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阳花鼓戏:巧妙合艺术之道

襄阳花鼓戏:巧妙合艺术之道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襄阳花鼓戏在现阶段表现出与很多其他艺术的融合。所以笔者认为,襄阳花鼓戏为了保持地方特色,是需要与地方语言相结合,但是如果地方方言的采纳太过于细分的话,则不利于襄阳花鼓戏在全国的推广。

襄阳花鼓戏:巧妙合艺术之道

襄阳花鼓戏在现阶段表现出与很多其他艺术的融合。从某一种程度上讲,花鼓戏是演给当今社会的人来看的,这就意味着它必须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只有与当今社会的文化融合,让新的文化渗透到里面,才不会在演出的时候与观众有隔阂。一切艺术都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贴时代的脉搏,只有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才能永葆艺术青春,使其繁荣发展。

1.襄阳花鼓戏的唱腔要融合其他演奏方式

襄阳花鼓戏属于打锣腔系列的地方小戏,“一唱众和,锣鼓伴奏”是所有花鼓戏的一个共同特征,襄阳花鼓戏也不例外。但是,由于襄阳地处南北东西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襄阳花鼓戏受其他声腔剧种的影响较大,使该剧形成了板式变化结构和曲牌体结构共存的声腔体系,在演唱方法上有很多创新。

襄阳花鼓戏一般分为四大声腔,即【桃腔】【汉腔】【四平】和【彩腔】。其中【桃腔】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了“散(起腔)—慢(慢桃腔)—中(桃腔二流)—快”的基本变化形式,【汉腔】次之,【四平】和【彩腔】都是曲牌体结构。襄阳著名的戏曲作曲家李大庆先生在创作《宋玉传奇》时,首选的是易于结构变化而且剧种风格鲜明的【桃腔】作为该剧的主腔。让该剧的男女主角大多采用这支声腔,其他人物则尽可能选用特色较浓、锣鼓伴奏的【彩腔】。后来在《宋玉悲歌》中,李大庆先生因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宋玉的唱腔还用了大段的【哭四平】。传统花鼓戏往往是一戏一腔,【桃腔】【汉腔】【四平】一般不混用。【哭四平】常常用来表现悲痛之情。当宋玉直面情人若蕙被昏君凌辱还要忍辱做赋时,先是用散板并借用京剧“回龙”形式唱完“直面高唐云雨会/鸳梦毁、鸳镜碎、情化水、爱成灰/饮恨恨凝眉/吞声声藏雷/我忍辱作赋屈淫威”后,又用每句终止音“do”的【哭四平】唱到“斑竹呀滴滴洒成泪/寒蛩声声哭成悲/凄凄切切哭我妹/弱柳怎禁恶风吹”,在唱“哭成悲”的同时和“恶风吹”之后还用了传统的“空匡衣才匡”“匡才”的锣鼓伴奏,每段之间的大过门也加进了“匡七来七、匡七来七、匡七来七”的传统锣鼓经,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了“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花鼓戏音乐特征。

2.襄阳花鼓戏的吐字与本土语言的整合

襄阳花鼓戏深受襄阳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尤其是宜城人民群众的喜爱,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演唱吐字时会用宜城的土音。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要求语言的统一,这种语言的变化势必会让襄阳花鼓戏产生变种归宗式的变化,原有的某些音乐特点可能会被新的音乐特点所取代。襄阳花鼓戏因为强调“地方特色”,在传播的过程中将“方言”的取用越分越细。在许多地方戏的演出中,听不懂方言是一个大难题,连戏曲演唱的内容也弄不清楚,自然就无法感受到此剧的魅力,听起来也就乏味了。同时,由于语言的障碍,听众也难以敏锐地捕捉到其演唱时声腔中所蕴含的微妙情感。简而言之,地方戏在强化其独特的表演特色之时,也会随之形成其表意局限性。相对地方小戏而言,生长在较大方言区的地方戏,因为能听懂其表意的人更多,往往也就有着更广阔的市场。戏曲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称为“四功”,即“唱、念、做、打”。我们应该清楚的是,近现代以来的戏曲,“唱、念”相较于“做、打” 应该是显得更为重要的。在各个地方的戏曲中,“念”都是用地方方言进行的,这一戏曲的音韵也就包含其中,而“唱”则是一种声腔体系。所以笔者认为,襄阳花鼓戏为了保持地方特色,是需要与地方语言相结合,但是如果地方方言的采纳太过于细分的话,则不利于襄阳花鼓戏在全国的推广。所以襄阳花鼓戏演员在演唱襄阳花鼓戏时,如何拿捏好襄阳地方土音与普通话的比例与整合的比率,显得尤为重要。(www.xing528.com)

3.襄阳花鼓戏创作要融合现代化因素

襄阳花鼓戏编剧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主题立意的时代高度与人物形象的人性深度上。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襄阳花鼓戏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襄阳花鼓戏的编剧从主题立意上看,更加强化人的个性解放与人性化高度;从人物形象上看,也更加注重丰富性与复杂性。例如《宋玉传奇》通过男女主人公宋玉和若蕙师从屈原,讽谏楚王,不惜丢官弃爵,不怕流血杀头的悲剧故事,让人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风流倜傥、立身高洁、抱负远大的宋玉形象。

4.襄阳花鼓戏的音乐效果要和生活细节融合

现代戏曲以音乐为主要载体与手段,一方面融入新的音乐素材,强化时代特色;另一方面,作为地方戏,要强调音乐效果和生活细节相融合。例如《长山壮歌》,据该剧导演王国胜介绍,为了发挥更多的宜城地域特色,更加真实细腻展现张将军的英雄事迹,除部分台词有宜城方言之外,主题曲也由宜城本地民歌来表现,做到了音乐效果和生活细节的贴切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