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必要性优化

中学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必要性优化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审美意识并不健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社会主流的审美意识应该时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将语文课程的学习变成一种审美的教学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沉重的压力。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学语文美育的必要性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得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中学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必要性优化

(一)美育是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培养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世界观、人生观正逐步形成,处在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审美意识并不健全。在他们看来,自己知道美是什么,应该有自主权和决定权。事实上,在大人眼里他们依旧是个孩子,没有掌握命运的能力。这种矛盾使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无助感。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为了得到别人的重视,他们可能做出很多叛逆的举动。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需要教师和家长帮助他们度过心理的动荡期。在这一时期进行美育,加强学生对美的认识,就显得极其重要。

所谓完整意义上的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过教育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将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升审美素养及能力,并帮助指引学生养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要塑造这样的学生就离不开美育。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美育,就一定是不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社会主流的审美意识应该时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语文教学的过程绝不只是单纯的教师传授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互相学习的过程,同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进行美育的过程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师生双方的过程。将语文课程的学习变成一种审美的教学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沉重的压力。解决目前困境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只能是自下而上的转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审美要素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审美要素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学生通过对审美要素的享受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审美创造力。因此,应该将语文美育贯彻日常的课堂教育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要素,将语文教学活动变成一种贯穿审美的活动,改变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使语文课堂成为美的殿堂,完善教学理论,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实现健全学生人格的教育方针。(www.xing528.com)

(二)诗歌教学中“审美”的缺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足可以看出新课标对美育的重视程度。美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展开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将人生体验融入课堂,另一方面是提升审美客体的要求。语文课堂是教化情感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化批判假丑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审视真善美。比如亲情,关于亲情的文章是很常见的,孝顺父母,善待弟妹,尊敬师长,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言传身教的,因此如何构建学生正确的家庭情感、社会情感,就成了语文美育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本着切实践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原则,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找到适应中学生的方法,需要经受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同时,历史的经验教育我们任何形式的教学方法都不是短时间能收到成效的,因此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来验证。语文教学必须是师生之间共同努力,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配合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营造美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美的情境,这一切都基于人自身所具备的情感。黑格尔曾表示,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整体中的个体的人,每一个人都是多面立体的,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无论任何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美育下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包括发现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需要建立正确的审美观,而语文教学具有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学语文美育的必要性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得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