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学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可行性,不得不说当下我们的学生并不知道美的意义。美学上对美有着明确的说明,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所谓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种形态,而我们的语文美育属于艺术美的范畴。对于美的理解,语文教师有义务健全学生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然而如何能做到这一点,确实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思考。因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可发展性强
为健全学生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了解中学生的审美心理就成为我们第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学生由于年龄不大,心智、思维、情绪等方面都处在一个完全不稳定的阶段。从专业层面来说,就是所谓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绪和审美创造均处于审美准备阶段,并且必将经历审美发展阶段,到达审美高潮阶段,最终进入审美成熟阶段。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审美心理尤为重要。关于审美心理,瑞士学者皮亚杰曾经在他关于结构主义的论著中提道:“意识结构是审美主体与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构造起来的一些结构的集合……一个结构就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心理正在逐步形成,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首先建立起审美的意识,指导学生区分什么是美,怎样才是美。换言之,教师首先自己得有健全的审美心理,才谈得上指导学生。
当下我们的学生每天面对着巨大的信息量,已经初步具备了筛选和分类的能力,有能力的学生甚至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待学生。中学生作为日渐成熟的个体,他们的年纪正处于人生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特殊时期必然存在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加之外界中其他因素的干扰,就产生了中学生审美心理的特殊性。通常情况下,中学生审美心理存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出三种特性:一是情绪的不稳定性;二是感受外界的敏感性;三是看待事物的差异性。针对此类现象,编写教材的学者从某种意义上通过语文教材最大限度地集合了美,使得语文教材成为一个美的聚集地,力争建立一个较完整的美的体系,希望学生能通过语文学习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前提下进行审美活动,唯有师生相互信任,美育才能有良好的成效,中学生的审美心理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首先,引导和塑造中学生的审美心理。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初期,情绪上不是特别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使其在审美心理中表现出情绪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找准学生的这个审美心理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引导。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并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加以体验,付出情感,那么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就能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审美心理。
其次,观察与培养中学生审美心理的敏感性和特殊性。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心理完全是出于其内心对外界的感知来决定的,而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内心特别敏感,对于新鲜事物很有求知欲。美学理论指出:“审美感受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审美感受一般不离开对感性对象的直接反映,是伴和着感情表象又包含着理性因素的审美直觉。”既然学生有这样的特殊性,那么教师就完全可以借助教材调动学生的兴趣来感受教材中的审美因素。(www.xing528.com)
最后,中学生的审美心理具有个体差异。在美育的过程中,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文本的接受和理解是符合美的一定的规律的,由认识美、理解美到判断美,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经历,因而就会造就个体之间的审美差异,乃至趣味性的审美心理。从目前中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来看,他们正处在心理的波动期,因为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对待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审美主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才能更好地贯彻美育,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
(二)诗歌选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逐渐成熟,对于外界的求知欲也随之增加,同时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断加深,语文学科正符合学生这方面的要求。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精神上,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要素完全能满足学生对于美的渴求,满足学生对于文学和情感的渴求。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教师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致力于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要素,此举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是坚持与时俱进。因为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是离经叛道的,是不符合中国人思维惯性的。然而一味地强调甚至夸大传统文化或是直接沿用古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也是不可取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的学生也同样在进步,因此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本着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力求在教学中克服现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现状,如学不致用、不考不学和评价学生时的“唯一”等,必须整合教材中的审美要素,首先让学生的心能够回归课堂,才谈得上通过美育建立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
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这其中的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这些作品是作者人生哲理的体现,或表现出淡泊潇洒,或表现出从容稳重,处处展现出人生的智慧和风范。作者通过作品想要传达的是自己真切的情感、体验,而这些都蕴藏在作品之中,需要教师去感知和挖掘。然而,如何挖掘并让学生接受甚至产生共鸣,就是教师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