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福利最大化评判标准来判定最优的汇率制度。早期研究汇率与福利的文章主要的共性是利用居民效用最大化来评价汇率制度(Helpman和Razin,1979;Kareken和Wallance,1978;Lapan和Enders,1980;Helpman,1981以及Lucas,1982等)。这些文章大都得出在完美预期的完全市场上,所有汇率制度都是有效的,各种汇率制度下的福利水平相同。
Helpman和Razin(1979)首先利用均衡消费水平来度量居民效用,同时利用跨期模型评价了汇率制度与社会福利关系。他们指出不同的汇率体系会对政府实施经济政策时施加不同的约束,例如利率和通胀的约束。他们通过模型求解得出浮动汇率制度的均衡值均优于各阶段固定汇率制度的均衡值,因而浮动汇率制度占优。Helpman(1981)分析中假设社会福利仅取决于消费水平,深入比较了浮动汇率制度、单边盯住汇率制以及互相盯住汇率制度的效率与福利水平。最终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在完美预期情形下,所有均衡配置都是帕累托有效的。同时,由于实际社会中存在价格刚性和市场不完全性,不同的汇率制度可能在不同情形下占优。Helpman和Razin(1982)研究了在不完全市场中存在不确定性预期的情形下的福利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市场的不完美会导致汇率制度的福利效应不同。Mckibbin和Sachs(1991)以及Stockman和Ohanian(1993)基于消费者跨期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建立了黏性价格模型,但是并没有从供给角度考虑问题。Romer(1993)研究了垄断竞争的两国模型,但是他的研究是静态的,同时缺乏微观基础。
此后,学者逐渐放开原先完全市场、价格完全弹性以及一价定律始终成立等假设,从市场不完全、黏性价格、不完美预期以及一价定律不成立时的情形进行分析,使得模型更加贴近现实。Obstfeld和Rogoff(1995b)指出在完全市场情形下,许多国际金融的问题并不能被发掘并解决,同时可能会得出许多误导性的政策建议。他们认为之前传统的静态凯恩斯模型或灵活价格下的跨期模型并不能很好的描述汇率制度与产出以及经常账户之间的关系。他们在经典开放宏观经济学模型[14]的基础上,考虑了短期名义价格刚性和总供给的微观基础,利用跨期约束建立了一个国际传导模型。Redux模型为之后研究汇率与福利提供了理论依据[15]。此后,在这篇文献的基础上,Obstfeld和Rogoff(1998)首先提出了随机的黏性价格模型,通过对不确定情形下的垄断厂商的名义价格建模,他们分析了汇率波动带来的福利损失,并得出国内汇率波动增加会减少国内外的福利水平的结论。Obstfeld和Rogoff(2000)通过简单的随机动态模型表明当遵循市场定价时,若存在生产力冲击,浮动汇率制度可以较好地抵消不确定的影响;固定汇率由于需要在抵消生产力负面影响的同时兼顾汇率稳定,因此货币政策效果被削弱。而文中提出的互相盯住的货币联盟由于双方国家都需要稳定其汇率,因此对两国货币调控均有限制。最终得出浮动汇率制度下福利水平最优,而互相盯住的货币联盟制度下效用水平最低,固定汇率制度居中间。
基于Obstfeld和Rogoff提出的新开放宏观经济模型基础上,Devereux和Engel(1998)建立了一个两国无限期动态模型,从消费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分析了汇率制度对福利水平的影响。在该模型中消费者效用与早期的模型设定不同,不再是仅仅取决于消费,而是取决于消费、闲暇以及实际货币余额。他们认为最优的汇率制度取决于交易商品的定价货币(即是由制造者所在国货币定价还是消费者所在国货币定价)。当按照制造国货币定价时,由于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波动会增加厂商的预期边际成本,从而价格加成会增加,最终平均消费下降,会造成福利损失。相反,固定汇率制度下平均消费水平较高,但是消费的波动较大。当市场定价时,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制度更优。(www.xing528.com)
Aizenman和Hausmann(2000)利用实际就业与充分就业之间偏离的损失函数得出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对一国汇率制度带来的福利有影响;一体化程度高的经济体实行浮动汇率越有利于增加福利。Devereux等(2003)利用欧洲引入欧元前后的情形对比分析表明,当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时会增加美国和欧洲的预期消费,从而使得福利有所上升。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各国国家的政策协调从而实现福利最大化,Gali和Monacelli(2005),Benigno(2009)以及De Paoli(2009)等学者以两国模型分析研究了以本国和外国福利最大化为目的的货币政策合作性。Woodford(2011)指出政策制定者应当选择最优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外总的效用最大化,即可以看作是一个政策结果与目标之间偏离最小的二次函数。
国内学者也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以及国内实情做了大量研究。秦宛顺等(2003)分析了存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生产者定价、市场定价以及固定汇率制度定价三种模型。最终得出在生产者定价情形下,一国福利水平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更高;同时,福利水平还与样本国经济规模有关。市场定价下,资本管制情形中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均比资本自由流动时福利水平下降,但是浮动汇率占优。这些结论与Devereux和Engel(1998)研究资本完全流动情形下结论不同。封北麟(2006)指出汇率波动增加会影响居民消费,从而消费者福利水平会下降。顾国达等(2007)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汇率波动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以及就业的影响大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汇率波动增加时,劳动密集型产业福利下降幅度大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姚斌(2007)从消费者福利角度出发,利用我国1985—200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人民币浮动弹性增加会使得我国消费者福利水平上升。
由上述分析可见,福利水平与一国汇率制度息息相关。此外,模型设定和测算方法的差异均会导致不同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