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东革命斗争史: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陇东革命斗争史: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陇东抗日民主政府的政权建设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和复杂的陇东地方政权在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势所趋和中国共产党的多次努力下,1937年7月17日,国共两党在庐山举行第四轮正式谈判。9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撤销,20日正式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延安。到冬季,陇东根据地的各级抗日民主政府进行了第一次改选。

陇东革命斗争史: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第一节 陇东抗日民主政府的政权建设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和复杂的陇东地方政权

在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势所趋和中国共产党的多次努力下,1937年7月17日,国共两党在庐山举行第四轮正式谈判。会上,蒋介石表示承认陕甘宁边区。后经蒋介石指定和国民党行政院第333次会议通过,延安等26个县归边区管辖,在陇东有正宁、宁县、庆阳、合水、镇原、环县6个县,边区总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9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撤销,20日正式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延安。11月,边区政府改名为陕甘宁特区政府。12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林伯渠任特区政府主席,张国焘副主席;潘自力任秘书长(后为伍修权),马明方任民政厅长,林伯渠兼财政厅长,徐特立任教育厅长,刘景范任建设厅长,叶季壮任贸易厅长,高岗任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周兴任保安处长。1938年1月,特区政府仍复名陕甘宁边区政府。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成为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直至1948年3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离开陕北,又是全中国民主政治的中心和模范,光明和希望之所在。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不久,庆环分区和三边分区即告成立,关中特区改名为关中分区。庆环分区各县于当年9月、关中分区于当年7月普选,逐级选举了县长、区长和乡长,成立了县、区、乡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完成了由苏维埃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的转变,担负起了领导陇东人民进行抗日活动的重任。

随着各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陇东大部分地方出现了国共双重政权并存的复杂局面,历史上称之为统一战线区(简称“统战区”)。“西安事变”一发生,红军主力南下,其中一部分进驻了原东北军防地合水、正宁、宁县、庆阳、镇原等县。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国民党政府将以上各县划为八路军的“募补区”。这样,镇原、宁县、合水、正宁和庆阳县就成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共管的地区,它既有国民党的驻军,又有八路军驻军和中共党的组织。国民党在以上5个县设有县政府(1938年冬又在环县的甜水堡设有县政府),在庆阳西峰镇设有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驻有一六五师、九十七师及人数众多的保安队,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7月在陇东统战区的庆阳县成立了中共陇东特委(对外称“陕甘宁边区政府驻陇东办事处”,与苏区成立的中共庆环分区党委并存),袁国平任特委书记,特委直属中共中央领导,辖中共庆阳、合水、镇原、固原驿马关县委和西峰、宁县工委。担任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留守兵团三八五旅在旅长王维舟、副旅长耿飙率领下,于同年10月下旬驻防陇东。三八五旅在镇原县城驻有七七○团第三营,共500余人;在宁县县城驻有第二营,共400余人;在合水驻有第一营,共400余人;在驿马关驻有七七○团团部,团长张才千,政委肖元礼,约1000人;庆阳、环县等地还驻有警备七团和警备二团;王维舟、耿飙和三八五旅旅部驻在庆阳县城。1938年5月,中共中央又决定将陇东特委合并于庆环分区党委,受陕甘宁边区党委领导,由马文瑞任分区党委书记。特委统战部保留,仍以“陕甘宁边区政府驻陇东办事处”名义驻庆阳县城。当时,陇东统战区有中共党员2900多人。1940年4月20日,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正式成立,王维舟兼专员,朱开铨为副专员,管辖陇东的庆阳、合水、镇原3县行政;3县已于2月到3月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陇东统战区即告解体。

1940年4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又决定成立了陇东特区委员会,马文瑞任书记,另增加王维舟、耿飙、甘渭汉为常委,庆环分区党委名义取消;8月,庆环分区所属各县归属陇东分区管辖,分区专署管理华池、曲子、环县、庆阳、合水、镇原6县行政,庆环分区名义取消;同月22日,陇东特委机关由曲子镇移驻庆阳县城。从此,庆阳古城成为陇东根据地的首府,中共陇东特委(1943年后改称陇东地委)、陇东分区专署在这里领导了陇东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救国斗争。

陇东国共双重政权并存的局面是国共第二次合作以后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无比正确和强大威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前嫌、团结抗日的博大胸怀,当然也昭示了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不放弃领导权的坚定立场。

陇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民主专政的统一战线的政权。其政权建设以实行参议民主制、贯彻三三制原则为中心。边区政府成立以前,西北办事处于1937年5月25日决定,在边区实行议会民主制,以代替苏维埃时期的工农兵代表会,议会为各级的民意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从1937年后季开始,陕甘宁边区、县、乡依照“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的民主方式,举行了第一次普选。陇东庆环分区所属各县和关中分区的新正、新宁县的选民积极投身于民主选举活动,真正享受到了主人翁的权利。庆环分区(除华池外)共选出乡代表3332人,候补代表811人;乡一级召开了代表会,选出区正式议员1511人,候补议员132人;县正式议员363人,候补议员92人;区、县召开了议会,选举了边区正式议员40人,候补议员15人。县一级议会于10月全部开完,普遍建立了包括各抗日党派和各阶层人士参加的各级议会以及各级抗日民主政府。

1938年11月,边区议会改为边区参议会,并于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在延安举行了陕甘宁边区首届参议会,选举高岗为议长,张邦英为副议长,林伯渠为边区政府主席,雷经天为高等法院院长;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到冬季,陇东根据地的各级抗日民主政府进行了第一次改选。选举气氛空前热烈、民主,乡村不易出门的姑娘媳妇们,穿着新衣服上路,老太太们骑着毛驴,也从几十里外赶来以投豆豆等方式投票。据统计,参加投票的达到选民总数80%以上。庆阳、合水、镇原3县在1940年收复后,也按民主选举原则产生了抗日民主政府。边区建立和实施的新型民主制度参议会,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充分焕发了人民抗日和生产建设的热情。

为了巩固团结,动员抗战,发扬民主,克服困难,毛泽东于1940年3月6日发出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信。信中提出了“三三制”建政的原则。即在政权机构中共产党员占1/3,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1/3,不左不右中间派占1/3,吸收党外人士和开明绅士参加政府工作。根据党的指示,陇东分区在1940年9月18日至26日召开了临时参议会,共产党、国民党及其他各抗日党派、无党派人士、绅士议员50余人参加了会议;庆阳县开明人士刘仲邠当选为参议长(10月刘病故,任绍亭继任),段德彰当选为副议长;王维舟、马锡五分别作工作报告,通过了“三七减租”和“1939年底以前所有欠租一律豁免”的决议。陇东各县也先后召开了县参议会,贯彻执行了“三三制”建政原则。

1941年,陕甘宁边区举行了第二次大普选。陇东各县在这次普选中,严格执行“三三制”政策,得到了党内外各界人士的普遍拥护。选举一开始,由于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所以,群众都愿意给共产党员投票,结果在新产生的政府或参议会中出现了共产党员超过1/3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1942年3月,边区政府发出了《为充实“三三制”给各县的指示信》,信中规定各县参议会和政府中,“共产党员超过1/3的,应自动辞职,由无党派候补议员补充。”根据这一精神,陇东各县又进行了改选。如环县县政府原来11名委员中共产党员占8人,改选时谢正和等5名共产党员主动退出,其他各县政权中共产党员超过1/3的也都纷纷提出辞职。这样改选后的县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仅占1/3,区、乡参议员中共产党员平均占1/3左右,许多乡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的人数在l/3以下。中国共产党人主动谦让,与党外人士真诚合作,极大地促进了边区民主政治的贯彻实施,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945年10月,陇东各县抗日民主政府进行了第三次改选。这次改选,进一步发扬了民主,“三三制”政策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普遍贯彻执行。陇东分区所属各县共选出乡代表3724人,其中共产党员924人,占25%;合水、曲子、环县、华池共选出县参议员179人,其中的115名就是有威望有才能的党外人士。在政府工作中党外人士有职有权,尽职尽责,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从而大大增强了边区内部各阶层的抗日团结,使陇东分区同陕甘宁边区其他地区一样,真正起到了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作用。

陇东各县政府的辖区和沿革(www.xing528.com)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以后,原来已经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的华池、环县、固北、曲子、新正、新宁等陇东所属各县经过选举,建立了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当时,陇东尚属统战区的庆阳、合水、镇原县在1940年初收复后,也很快选举成立了县抗日民主政府。除固北县于1938年撤并外,其余8个县的建制直到1949年陇东全境解放,再无变更。其政府名称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人民民主政府,解放后改为人民政府至今。其中,曲子县于1950年7月撤销(同时撤销的还有1949年8月成立的县级西峰市),所属各区划归环县和庆阳县。

新正县 1937年7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全县辖正宁县一部分和陕西旬邑县大部分,划为湫头、三嘉、长舌头、湫坡头、底庙5个区23个乡。1940年3月,湫坡头、底庙两区被敌占领。7月,新建马栏区,县辖区变为4个区23个乡。1943年10月增设中心区(此区于1945年8月归关中专署直辖)。1947年12月,被敌所占之两区收复,县辖6个区33个乡。1949年6月,长舌头、湫坡头、马栏区划归旬邑县。正宁县解放后,按西北局指示,新正县撤销,全县划为三嘉、湫头、永和、罗川、宫河、纪纲、永正、山河、西坡9个区61个乡。

新宁县 1937年7月在下齐家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全县辖国民党宁县大部分及合水、正宁县各一部分。初划分为九岘、金村、湘乐3个区14个乡。1940年先后成立了盘克区和宇村区,辖区扩大为5个区26个乡,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未做变更。1949年8月,按西北局指示,新宁县撤销,至8月20日宁县人民政府成立时,全县共辖九岘、湘乐、盘克、宇村、米桥、平子、良平、早胜、院子、中村、春荣、南义、焦村、和盛、太昌、新庄、城关17个区101乡。

华池县 1937年10月在温台大沟门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全县辖国民党庆阳县悦乐、柔远一带和合水县东北部莲花寺一带,划分为林镇、白马、白豹、水泛、吴起、元城、悦乐、温台、柔远9个区47乡。1938年4月,林镇、白豹分别并于白马、水泛,全县为7区36乡。1942年6月,吴起、水泛划归陕西吴起县;1944年8月,庆阳县的新堡划归温台区。到1945年全县辖5个区34乡,直到1949年解放未有变更。

环县 1937年10月在河连湾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全县辖国民党环县大部分地区,划分为环城、耿湾、山城、洪德、虎洞、马坊原6个区。1938年1月,马坊原合并于环城、虎洞区,2月山城合并于洪德区,4月成立董家庄中心区,接管了被撤销的固北县的毛井、车道、庙耳掌3个区。同年8月,董家庄中心区被撤销,庙耳掌合并于毛井区。1940年1月,被收复的甜水区归于环县管辖。至此,全县共辖环城、洪德、虎洞、车道、毛井、甜水、耿湾7个区,直到1949年底。

曲子县 1937年10月在纸坊沟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全县辖国民党环县曲子镇一带及庆阳县马岭、宁夏固原之三岔,划分为八珠、曲子、天子、木钵、合道、土桥、马岭、三岔8个区。1 938年8月,木钵区撤销,1941年7月又重建。1942年1月,成立了曲子市(区级)。6月,三岔划归镇原管辖。1946年1月,增设演武区。至此,全县辖曲子、八珠、木钵、天子(天池)、合道、马岭、土桥、演武和曲子市共8区一市,直到1949年底。

庆阳县 1940年2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全县辖国民党庆阳县城、三十里铺赤城、高楼、白马铺、西河岭一带,划分为城关、铜川、高迎、赤城、三十里铺、驿马6个区43乡。1941年4月,撤销城关区,成立庆阳市(区级),新增新堡区,全县辖6区1市45乡。1949年7月,新增什社、蒲川、彭原、六秦、董志5个区。全县共划分为高迎、赤城、三十里铺、驿马关、什社、蒲川、彭原、六秦、董志9区和庆阳、西峰两市。

合水县 1940年2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全县辖国民党合水县大部分和宁县北部少部分。划分为城关、西华池、店子、太白、肖嘴5个区。1941年5月,增设合水、西华池两个乡级市,分属城关、西华池区,10月增设盘马区。1945年初,东华池、林锦庙、大凤川、豹子川划归华池县管辖。同年10月,西华池升为区级市,全县即辖6区一市37乡。1949年7月解放后,全县划为城关、西华池、店子、太白、肖嘴、盘马6个区37乡。

镇原县 1940年3月于马渠镇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全县辖国民党镇原县马渠全部和孟坝一部分,划分为孟坝、柳州、庙渠、马渠、新集5个区33乡。1942年,新增三岔区,1946年成立王寨自治区,至1947年2月发展为孟坝、柳州、石佛、马渠、三岔、王寨、新集7个巩固区和太平、自治、万安3个游击区,共36个乡。1949年7月全境解放后,镇原县共辖城关、临泾、肖金、屯字、孟坝、太平、新集、三岔、马渠、开边、平泉中原、新城13个区121乡。

不断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8月,中共陕甘宁省委作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红军影响、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决议后,在驻防陇东的红一、十五军团、红军教导师和省委工作团的帮助下,陇东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是年11月,“陇东各族各界抗日救国会”在西峰成立,由东北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窦志安任主任委员,国民党三区专员戎纪五、东北军一二九师六八三团团长赵绍宗任副主任委员。中共陕甘宁省委派左觉农、廉洁等参加该会工作。该会组建了抗日武装,创办了《大众日刊》,宣传抗日,并指导所属各县都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开展了一些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和庆环分区党委的领导下,陇东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首先,进一步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并尽量争取群众抗日运动公开化、合法化。1937年10月,以“陇东通讯社”名义在庆城出版发行了《救亡日报》,1938年3月改名为《救亡报》(《陇东报》前身),正式作为陇东特委机关报,成为一个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和鼓舞陇东人民进行伟大抗日斗争的极其重要的舆论工具。陕甘宁边区各界抗敌后援会于1938年1月29日在延安成立后,陇东各界的抗敌后援会纷纷成立。12月2日,庆阳县召开各界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庆阳县民众抗敌后援会,共产党方面派王维舟、何长工(抗大三分校校长),国民党方面派庆阳县党部书记刘谦、县长王致云共同监督选举,选出姚静波、阎庆云为后援会正副主任。根据形势需要,所有共青团组织均改名为青年救国会,共青团员均转为共产党员。各级妇女联合会改名为妇女救国会。各县农会、工会也相继建立。一时,各种形式的群众抗日团体遍布陇东各地,公开的抗日救亡活动非常活跃。其次,建立抗日民众武装,锄奸反霸,维护地方治安,并为抗日前线的八路军训练和输送兵员。1937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抗日自卫军条例》,规定了抗日自卫军的性质、任务、队员条件、编制以及组织领导问题。12月,庆环分区结合抗战动员工作,整理与扩大自卫军,全分区(不包括华池)共扩大自卫军11629人,编为80个连、231个排、863个班,活动于各县、乡。分区成立保安司令部,吴岱峰任保安司令;各县成立了保安大队。为显示抗日武装力量,合水、华池等县后援会还举行自卫军大检阅,分别参加1500、2000余人。在抗日民众武装和各种群众抗日团体的紧密配合协助下,反动分子破坏抗日的阴谋和活动得到了及时揭露和严厉打击。1937年11月,曲子县破获了在木钵、马岭西区一带专门制造谣言、破坏抗日的反动组织“一心堂”,其魁首被处决。固北县破获了在庙耳掌区挑拨汉回民族关系、为日本侵略者歌功颂德并派人在保安大队进行策反的“义和团”反动组织,首要分子关天文被保安机关逮捕,一般成员自首登记,允许其悔过自新。1939年,正当镇原县委所领导的农会组织及自卫军迅猛发展的时候,国民党县政府出面阻挠和破坏,甚至动手抓人。镇原县党的组织在农会、自卫军配合下,组织领导了300多名群众到县政府请愿,抗议政府压制民众抗战,“要抗战,要民主,要自由”;七七○团驻军也派出政训员出面交涉,终于迫使县政府让步,答应了民众要求。这年3月,国民党三区专员钟竟成赴合水部署反共,欲查封抗敌后援会大门,后援会组织1500名自卫军游行示威,致钟退缩而去。12月初,国民党合水县西华池区公所借故抓去师家庄农会会员罗新桂,并企图送县严办。愤怒的农会会员和群众数百人围攻区公所,抓了区长张志斌等5人,缴保安队枪20支,捣毁了区公所。这些活动有力地捍卫了陇东的抗日救亡运动,给前方抗战以重要支持。第三,动员民众踊跃交纳救国公粮,捐献物品,广泛开展拥军优抗活动。庆环分区(缺华池)1937年交纳救国公粮1638.74石,借粮1800石;1939年仅环县交纳救国公粮2243石,202名青年应征入伍,500头牲口为八路军运送被服。全区当年捐献毛袜1118双、毛手套1267双、毡袜子1872双、羊皮手套890双、款1046元。陇东统战区捐献手套、袜子10000双,慰劳前方抗日将士。华池县政府机关干部30人,每人捐手套一双,起了模范作用。1938年春节,分区政府拨救济款692.65元、粮13石、柴火5000余斤,解决110户抗属的生活困难。与此同时,组织群众开荒种地,兴办互助、合作社事业,以改善人民生活,支援前方抗战。庆环分区于1938年春耕时开荒地64084亩,新正、新宁两县开荒地27883亩;曲子、环县、华池、新正、新宁5县组织起合作社1485个,有社员12025人。华池县在县长李培福领导下,当年10月份,各区建立木炭厂11处,油坊7处,木厂9处,瓦盆厂5处,马勺(一种盛水工具)厂8处,打猎场3处,织布厂1处,扩大合作社股金430元,成为陇东生产自救的模范。1939年,仅环县、曲子两县开荒地10万余亩,植树22.6万多株,有3.2万名群众参加了劳动互助合作。第四,组织群众扫盲识字学文化,发展社会教育,向封建陋习作斗争。1937年底,仅曲子、环县、固北3县办冬学58处,学员719名;识字班369处,学员2424名;夜校20处,学员225名。1938年,新宁县由群众集资建立起小学25处,县三科举办了小学教员训练班;新正县共办夜校63处,学员1769人。华池县于1939年在柔远下李沟门创办五年制学校一所,第二年迁悦乐,学生120余人。妇女放足和婚姻自主活动进一步开展起来,至1939年新正县在“放足委员会”的领导下,18岁以下女子放足者达到80%。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陇东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初期就成为一块可靠巩固的抗战大后方。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进一步深入人心,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斗争的意志更为坚定。本来还很贫困的陇东人民肩上又多了一副支援抗战的担子,但他们毫无怨言,积极组织生产自救,踊跃交纳救国公粮,帮助部队运输给养,捐钱捐物慰劳将士,自愿报名参军参战,坚决保卫后方治安。与此同时,认真进行自我教育,同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实行决裂,建立无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穷乡僻壤的陇东,沸腾着抗日救亡的热潮,回响着民主运动的涛声,开创了一个团结、民主、进步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