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的心理行为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室内设计原理」成果

人的心理行为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室内设计原理」成果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人们进行设计的基础。下面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领域是指人所占有与控制的空间范围。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与行为对环境功能的需求,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心理学家萨姆设计了关于陌生人的个人空间模式。

人的心理行为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室内设计原理」成果

人与空间密不可分,对空间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人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一、安全性

在室内空间中,不同的长度、宽度、高度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空间顶部过低会使人产生压抑感;矩形的空间会让人感觉稳固、规整,圆形空间会让人感觉和谐、完整,如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顶棚设计,其波浪形的空间给人以活泼、自由的感觉,如图3-1所示。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因此只要存在着一个与人共有的大空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选择靠墙、靠窗或是有隔断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这样的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室内空间,从人的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好。当空间过于空旷巨大时,人往往会有一种易于迷失的不安全感。人需要有安全感,需要一种被保护的空间氛围,因此,人们更愿意寻找有所“依托”的物体。例如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是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相对散落在厅内、站台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因为在柱子附近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有安全感。所以,现在的室内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穿插空间和子母空间的设计,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心理空间。

图3-1 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顶棚设计

二、领域

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总是力求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领域性就是个人或团体,针对一个明确的空间所做的一种标志性的或保护性的行为或态度模式,包括预防动作及反应动作。克拉克·L.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人际距离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对于不同的环境、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当人们处于其个人熟悉或不熟悉的环境中时,个人的空间距离会有非常明显的变化,比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中,当人们感到其个人领域空间受到严重的侵犯时,人们往往通过向窗外看以避免目光的接触来维持心理上的个人领域空间。

领域是指人所占有与控制的空间范围。领域的主要功能是为个人或某一群体提供可控制的空间。这种空间可以是一个座位、一间房子,也可以是一栋房子,甚至是一片区域。它可以有围墙等具体的边界,也可以有象征性的、容易为他人识别的边界标志或是使人感知的空间范围。中国传统建筑,小到四合院,大到紫禁城,无一不体现出强烈的领域感。领域实际上是对一个人的肯定以及对归属感和自我意识的肯定。因此,人们常通过姿势、语言或借助外物来捍卫领域权。例如:在餐馆就餐时人们总是首先选择靠角的座位,其次是靠边的座位,满足私密心理的同时形成自己临时的领域;在阅览室里,当读者密度较小时,后来者总是选择与先来者距离最远的位置,当密度逐渐增加时,人们则选择相邻的座位以避免目光的接触,此时,座位上的衣服、书本等均能构成临时的领域标志,向他人传递信号,说明对该区域的占有。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与行为对环境功能的需求,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

人的空间行为是一种社会过程。使用空间时,人与人之间不会机械地按人体尺寸排列,而会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们利用此距离以及视觉接触、联系和身体控制着个人信息与他人之间的交流。这就呈现出使用空间时的一系列围绕着人的气泡状的个人空间模式。它是空间中个人的自我边界,而且边界会随着两者关系的亲近而逐渐消失。此模式充分说明了空间的确定绝不是按人体尺寸来排列的。只有当设计的空间形态与尺寸符合人的行为模式,才能保证空间被合理有效地利用。因此,对人使用空间行为的充分考虑是进行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私密性

私密性是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追求私密性是人的本能,它使人具有个人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支配环境,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自然,它也使个体能够根据不同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保持不同的空间距离。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不见边界、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或缩小的领域,这个领域称为“个人空间”。我们在与别人接触时会自动调整与对方的距离,这不仅是我们与对方沟通的一种方式,也反映了我们对他人的感受。美国研究者划分了四种个人空间的范围,即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这四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情况下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了公共性与私密性矛盾统一的界限,即既要保持领域占有者的安全,又要便于人际交往。

心理学家萨姆设计了关于陌生人的个人空间模式。它表明,相隔足够距离的单座椅子有可能利用率最高,三座连排椅的利用率有可能达到2/3,而两座相连的椅子的利用率只有1/2多一点。这说明人们出于私密心理的需要,在行动中会不自觉地占领某一区域,并对该空间进行护卫。我国的传统民居具有严格的私密门槛线,大都以院落的高篱或高墙作为私人领域的界限,在门口或相应位置还有阻挡视线的专用设施,如照壁。院内的私密性还有一定的层次,如后院、闺房等,严格与外界区分。这种私密性在皇宫体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谓紫禁城、三尺禁地、大内,其等级之森严、戒律之繁杂无以复加。《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世常居禁中。”注:“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

私密性是作为个体的人对空间最起码的要求,只有维持个人的私密性,才能保证单体的完整个性,它表达了人对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概念,是作为个体的人被尊重、有自由的基本表现。私密性空间是通过一系列外界物质环境所限定、巩固心理环境个性的独立的室内空间,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比如就餐者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如图3-2、图3-3所示。

图3-2 就餐者对餐桌的选择

图3-3 餐厅中的靠墙卡座

四、从众心理与向光性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至于形成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

人们在室内空间流动时,还存在着从暗处到明处的趋向,这称为向光性。这种向光性是人类的本能和视觉特性。根据人的从众心理与向光性特点,在设计公共场所的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作用。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来看,空间、照明、音响等的作用更大,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

五、好奇心

好奇心理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能够导致相应的行为,尤其是其中探索新环境的行为,对于室内设计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室内环境设计能够别出心裁,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则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还能加深人们对该室内环境的印象。对于商业空间来说,新奇的环境则有利于吸引新老顾客,同时探索新环境的行为可以使人们在室内行进和停留的时间延长,从而有利于出现商场经营者所希望发生的诸如选物、购物等行为。心理学家伯利内(Berlyne)通过大量实验分析指出,不规则性、重复性、多样性、复杂性和新奇性五个因素比较容易诱发人们的好奇心理。

1.不规则性

不规则性主要是指空间布局的不规则。规则的布局使人一目了然,很容易就能了解它的全局情况,也就难以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于是,设计师就试图用不规则的布局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一般用对结构没有影响的物体(如柜台、绿化、家具、织物等)来进行不规则的布置,以打破结构构件的规则布局,营造活泼感,如图3-4所示。如图3-5所示,精品店的室内设计通过不规则形态的装置打破了店内空间的规则感,对顾客产生极强的吸引力

图3-4 某服装店不规则的平面布局

图3-5 精品店的室内设计

2.重复性(www.xing528.com)

重复性并不仅指建筑材料或装饰材料的增多,而且也指事物本身重复出现的次数。当事物的数目不多或出现的次数不多时,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容易一晃而过,只有事物反复出现,才容易被人注意和引起好奇心。室内设计师常常利用大量相同的构件(如柜台、货架桌椅、照明灯具、地面铺地等)来加强吸引力,如图3-6所示。

3.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形状或形体的多样性,另外也指处理方式的多种多样。武汉东湖汉街万达广场的室内中庭的设计(见图3-7)就很好地体现了多样性。透明的垂直升降梯布置在巨大的椭圆形玻璃天棚下,椭圆形回廊内分布着诸多立面各异的商店,加上多种形式色彩的灯光照明,构成了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室内形象,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好奇心,引起浓厚的观光兴趣。这些细部手法丰富和完善了室内形象,在考虑人们购物的同时,也考虑了人在其中的休息交往。

图3-6 某专卖店空间天、墙、地一体化图

图3-7 武汉东湖汉街万达广场的室内中庭设计

4.复杂性

运用事物的复杂性来增加人们的好奇心理是设计的一种常见手法。特别是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人们对于千篇一律、缺少人情味的大量机器生产的产品日益感到厌倦和不满,希望设计师能创造出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空间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要。复杂性可以具体表现为四种情况。

(1)复杂的平面和空间形式,如图3-8所示。

(2)运用隔断、家具等对空间进行再次限定,形成一种复杂的空间效果,如图3-9所示。

(3)通过某一主题在平面和立体上的巧妙运用,再配以绿化、家具等的布置从而产生复杂的空间效果,如图3-10所示。

(4)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东西罗列在一起,引起人们的好奇,如图3-11所示。

图3-8 某西餐厅功能分区

图3-9 某酒店商务中心合理分区

图3-10 某酒店西餐区丰富的空间层次

图3-11 某酒店套房功能分区

5.新奇性

新奇性指的是新颖奇特、出人意料、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在室内设计中,为了达到新奇性的效果,常常运用三种表现手法。

(1)室内环境的整个空间造型或空间效果与众不同,如图3-12所示。

(2) 把一些日常事物的尺寸放大或缩小,使人觉得新鲜好奇,如图3-13所示。

(3)运用一些形状比较奇特新颖的雕塑、装饰品、图像和景物等来诱发人们的好奇心理,如图3-14所示。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的因素外,还有诸如光线、照明、镜面、特殊装饰材料甚至特有的声音和气味等,也都常常被用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理。在室内设计中,设计者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好奇心理的作用,不但有助于吸引人流,而且可以使人产生心理满足感。这对于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室内环境来说,具有相当重要和普遍的意义,值得设计者重视。

图3-12 某酒店大堂吧

图3-13 某酒店公共走廊图

图3-14 某酒店餐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