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雕塑艺术,在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和逐渐改进工艺技术条件下,继续活跃发展。明清时期的宗教造像更为世俗化、个性化,创造出深受大众喜爱的罗汉与侍女等艺术形象。另一些作品则融合蒙、藏喇嘛教雕塑的样式,尤以清朝官府主持修建的寺庙中的佛、菩萨、明王等形象最为明显,小型的鎏金铜佛、菩萨像也几乎全为喇嘛教造像样式,甚至在清代还编撰出以喇嘛教造像为标准的雕塑典则——《造像量度经》。
明清寺庙中的雕塑作品数量甚多,以泥胎彩塑为大宗,北京大慧寺二十八诸天像(1513年建)、山西太原崇善寺的千手千眼观音(1381-1391年间建)等是明清佛教雕塑中生动而有特色的作品。这一时期盛行在寺庙中塑罗汉像、建罗汉堂,或立十六,十八罗汉,或作五百罗汉。北京西山碧云寺罗汉堂(1748年建)的木雕五百罗汉、山西平遥双林寺罗汉殿的彩塑罗汉、韦驮像以及四川新津观音寺、广州华林寺等处的罗汉像,不但塑造技法娴熟,动中有静,而且表情如生,个性鲜明。至于陕西蓝田水陆庵的壁塑,将复杂的故事内容处理得繁而不乱、精巧细致,发展了宋代以来带有高浮雕性质的壁塑艺术形式。清代宗教雕塑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木雕与铜铸的喇嘛教造像的增多。如承德“外八庙”普宁寺的千眼千手观音,高22.28米。是中国最大的木雕彩漆像。明清的仪卫性雕刻,主要是指陵墓前的石象生,宫殿苑囿及其他公共建筑中石雕或铸铜的石狮与瑞兽等。它们多为成对或成组的圆雕,与作为单体建筑部件的装饰雕刻尚有区别。明代的陵墓雕刻,除南京明太祖孝陵神道两侧的石象生外,均集中于北京的十三陵。
清陵石刻则分散于东北,河北的各个陵园,埋葬入关以前三个皇帝的北陵位于辽宁省的新宾和沈阳。埋葬入关以后历代皇帝的东陵、西陵则分别位于河北遵化、易县。其它散见于宫苑、寺庙及其它公共建筑门前殿前的仪卫性圆雕,不外石狮、瑞兽,如北京天安门前的石狮,故宫一些宫殿前的鎏金铜狮,颐和园中的镀金铜狮、镀金铜瑞兽,山西太原崇善寺门前的铁狮是其中的代表。
明清建筑装饰部位的雕刻有了新的发展,这些建筑装饰雕塑分别用于牌坊、照壁、佛塔、石阶、栏柱、花墙、屋脊,以及门窗、额坊等处,或为石刻,或为砖刻,或为木雕,或为琉璃塑。其雕刻手法则善于把高浮雕、浅浮雕、透雕与圆雕相参合,装饰性与写实性相比衬,精细华美,充分体现了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皇家建筑的装饰性雕刻以北京故宫为代表,多以龙凤为母题。天安门前后的明代白石华表,以多种雕刻手法雕造而成,主体为龙纹,具有素洁华贵之美。
琉璃塑是清代皇家建筑雕塑中的重要创作,山西大同原朱元璋第十三字府前的明代九龙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原绘画馆、北海内的清代九龙壁,都是用黄、蓝、绿三色琉璃釉彩砖分块烧制而后砌的,为两面突出的高浮雕。(www.xing528.com)
在地方建筑中,各地建筑装饰性木雕已形成了不同风格,以广东潮州木雕和浙江东阳木雕最为著称。
为适应美化生活与室内观赏的需要,明清的实用工艺雕刻与小品雕塑获得了蓬勃发展。这类小型雕塑品大量是玩赏性的案头小摆设,也包括观赏价值极高的部分生活用品与文房用品。明中叶以后,文人书画家也参与到工匠艺术家的创作中去,甚至成为宫廷工艺师,致使这类雕刻艺术越益发达。在佛教形象中,尤以罗汉、八仙、寿星、达摩等最为盛行,他们并非全为宗教礼拜的对象,也是世俗化的,寄托着普通人的理想与愿望。从风格而论,文人专用者多为清雅,流行民间者多质朴。各类工艺雕刻与小品雕刻还由于取材、师承之异,造成了不同的流派与地方风格。玉雕、牙雕,材质昂贵,工本高昂,多为皇家与贵族所专享,故而生产中心也集中于帝都和经济发达的江南名城。明清玉雕以北方的北京,南方的苏州、扬州最为有名,集中了不少的玉雕高手。像明代万历间的陆子冈这样的琢玉高手。他擅长减地阳文、镂空和净雕等技法,被称为“吴中绝技”。其《茶晶梅花花插》以玉之半透明的茶色底子及白斑,浮雕成闪耀于茶色中的老干白梅,意匠独具《青玉明月松泉图方盒》、《秦式小盒》也都是陆子冈的代表作。清代不仅因经济繁荣而出现新的生产中心——扬州,清代的牙雕的以北京与广州所制最为称著,民间也有专业性作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月曼清游册》、《群仙祝寿》,以及牙雕灯罩、八方衣盒、花插和笔筒等,代表了清代牙雕的水准。
明清的石雕以端砚、歙砚、青田石雕、寿山石雕、菊花石雕最为有名。广东制作端砚,历史悠久,至清代则达巅峰,涌现出了善刻云龙的黄纯甫、善刻凤穿牡丹的罗氏兄弟等职业大匠。盛产美石的浙江青田、福建寿山、湖南浏阳的石雕在清代极为流行。杨璇的石雕内容广泛,尤长于刻制充满生活情味的蔬菜,也精于刻制印钮,颇得文人士大夫称赞,有“神工”之称,他的《托塔》、《伏狮》等四尊罗汉,生动写实,颇饶神采。此外浙江温州、乐清以及广东潮州等地的木雕,也称著一时,福州象园乡甚至形成风靡一时的福建木雕派别“象园派”。
在明代,竹刻在盛产竹子的江南地区出现了金陵(今南京)与嘉定(今属上海)两派。金陵派刻竹始时较为简朴,后渐工细。开派“竹人”是濮澄,善作竹根雕刻,利用其曲屈自然的形状,略加雕镂,即成妙品。著名“竹人”在明代有朱鹤、朱缨、朱雅征(三松)祖孙父子。该派的秦一爵,师承朱鹤而有创新,用刀着力,重在深刻。
明代观赏性瓷塑的内容丰富,有佛、菩萨、罗汉、关公、八仙、麻姑、三星、酒仙、才子佳人等。当时著名的瓷塑产地以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江苏宜兴和广东石湾为代表。福建德化瓷质地优异,以白瓷著称。德化窑的瓷塑也是明清时期瓷塑水平的标志。明代德化窑瓷塑涌现不少高手,有林朝景、张素山等,其中以何朝宗最为著名。现存何朝宗的传世之作《达摩渡江》、《观音菩萨》,胎质细腻,呈半透明状,釉色白如凝脂,造型准确精炼,衣纹刻画有力。清代瓷塑多出自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供养品、欣赏品与玩具成为大宗,出现了如李白、杜甫等古代诗人、渔樵耕读以及裸体孩儿等新题材,以及纯白、三彩、五彩、珐琅彩等装饰性方法。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佛山石湾皆为陶塑的主要产地。佛山石湾的陶塑,人物、鸟兽、花果皆做,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陶塑则是石湾窑具有典型性的突出品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