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政策目标间关系探讨

货币政策目标间关系探讨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由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所以货币政策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这些目标,于是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在货币政策实践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总是根据具体的经济情况来选择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或侧重于某一方面。在经济萧条时期,保持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对重点;而在经济高涨时期,稳定物价则会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间关系探讨

(一)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1958年,菲利普斯通过考察1861—1975年间英国的失业率与工资物价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后,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如图13-1所示:失业率高,物价上涨率低;失业率低,物价上涨率高。其基本原理在于: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即B点左移至A点),只能通过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给量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以此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但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因此,中央银行只能以牺牲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为代价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面对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中央银行可有三种选择:一是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二是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三是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相机抉择。在具体操作中,中央银行只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相机抉择,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图13-1 菲利普斯曲线

(二)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具有一致性。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了关于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关系的“奥肯定律”: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变动关系。那么,作为失业率的对立面,充分就业就与经济增长具有同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其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利率水平降低,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扩张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伴随就业的增加,进而带来产出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www.xing528.com)

(三)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之间具有矛盾性。由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可知,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成同向变动关系,则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反向变动,存在矛盾性。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的经济运行实践也显示,经济的增长一般伴随着物价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涨,这是因为经济的增长必然要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要求增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导致物价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涨。

(四)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通常来说,在各国贸易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各国都保持本国的物价稳定,则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能够同时实现。但如果一国保持物价稳定,而其他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则会使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同样的道理,如果本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为了平衡国际收支采取本币对外贬值的措施,则在促进出口增加的同时,可能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因为商品出口的增加减少了对国内市场商品的供给,进口商品的价格因本币对外贬值而提高,两方面因素共同推高本国的物价水平。

(五)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带来货币支付能力的增加,会导致对一部分本来是用于出口的商品转向内销。两方面作用的结果是进口的增长高于出口的增长,导致贸易逆差。为了平衡国际收支,消除贸易逆差,中央银行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以抑制国内的有效需求,但是生产规模也会相应缩减,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因此,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存在矛盾,难以同时兼得。

正是由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所以货币政策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这些目标,于是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在货币政策实践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总是根据具体的经济情况来选择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或侧重于某一方面。例如,德国一直把稳定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奉行“单一目标论”;而美国则奉行“多目标论”,将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都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只是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所侧重。在经济萧条时期,保持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对重点;而在经济高涨时期,稳定物价则会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