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马克思的价值观:解答与追问

探寻马克思的价值观:解答与追问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我们不仅要追溯价值观,而且要通过解读马克思的价值观,解答与追问价值之谜。具体来说,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这样,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马克思的价值观,抹杀了马克思的价值观。一方面,要承认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理论家,具有丰富的价值思想。它是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价值体系。

探寻马克思的价值观:解答与追问

人生在世,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但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这已成为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追问的话题。面对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物欲世界,什么值得人们去追求?是追逐金钱、贪图名利,还是锦衣玉食、享受人生。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决不是人生永恒追求的东西。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经指出:“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所谓审视就是要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价值。“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价值。”那么,我们要追问什么是价值,什么样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该如何理解价值。这一切根源于我们的价值观。为此,我们不仅要追溯价值观,而且要通过解读马克思的价值观,解答与追问价值之谜。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人在把成为满足他们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价值或使它们有“价值”属性。它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因此,从马克思的分析来看,他是从人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来界定价值的。“价值”一词通俗地讲,是对于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就是指事物对人的有用性,事物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总要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人也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不同的事物来满足不同的需要。一件东西对人来说能够满足某种需要,我们就可以说它具有价值。例如,食物能够满足人体的生理消耗需要,衣物能够满足人的保暖与审美需要,床可以满足人睡觉的需要,车辆能够满足人出行的需要,等等。

人作为高等动物,不是为生存而生存,是为生活而生存。海德格尔讲,“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生活与生存的根本区别,就是人追求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人离不开价值;离开了价值,人就不成其为人。既然谈到价值,就会涉及事物价值的大小、衡量标准,对事物价值进行评价,于是便产生了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人、事、物等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具体来说,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价值评价和判断,但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长期以来,我们很少探讨价值问题,更别提马克思的价值观,好像价值问题是一个唯心主义的问题,与马克思风马牛不相及。当然,这有其客观原因。

首先,马克思比较反感谈论价值问题,而且几乎都是批判性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对机会主义,对小资产阶级价值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思想,都作了集中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对于价值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论述。马克思曾提出,“正义”“人道”“自由”等等可以一千次地提出这种或那种要求,但是,如果某种事情无法实现,那它实际上就不会发生,因此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他还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批判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公平的分配”和“平等权利”为“陈词滥调的见解”和“凭空想象的关于权利等等的废话”。马克思拒斥抽象的价值观,尤其是抽象意义上谈论价值观。他比较反对通过价值叙事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现实问题。这是因为,马克思认为价值叙事是无力的、软弱的,几乎对现实起不到什么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列宁认为:“马克思恰恰是把他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很大一部分著作和很大一部分科学研究用来嘲笑自由、平等、多数人的意志,嘲笑把这一切说得天花乱坠的各种边沁分子,用来证明这些词句掩盖着被用来压迫劳动群众的商品所有者的自由、资本的自由。”这一点确实如此。(www.xing528.com)

其次,与对马克思的认识与定位有关。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把其定位为一种关于科学规律的学说。人们好像一谈马克思的价值观,就有否定其学术地位,贬低其科学性之嫌。特别是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价值观成为人道主义的专利,好像一提到马克思的价值观,就把马克思学说和人道主义学说联系起来,走上修正主义的道路。这样,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马克思的价值观,抹杀了马克思的价值观。这些争论一定程度上变成对马克思学说的歪曲和篡改,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正因为人们否认马克思的自由、民主、人权观,所以把其视为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是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根本对立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必须坚决反对的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漠视人权、生命,践踏人的尊严和民主与法律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

一方面,要承认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理论家,具有丰富的价值思想。他有自己最鲜明的价值立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马克思的学说既是关于一般规律的学说,也是一个价值体系。它是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价值体系。

另一方面,要看到马克思对价值的分析,超越了以往单纯地从价值概念与思辨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社会的叙事方式,而是将价值叙事与社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根据一定历史条件下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具体要求来考察价值观。“一切社会变迁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在马克思看来,价值理论如果脱离社会生产方式就会变成空洞的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软弱无力的呼声,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相反,唯有从生产方式出发,才能找到价值实现的出路与方法。他还指出:“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从社会上来看可能远不是公平的。社会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门科学来断定,那就是研究生产和交换这种与物质有关的事实的科学——政治经济学。”“你们认为公道和公平的东西,与问题毫无关系。问题就在于:一定的生产制度所必需的和不可避免的东西是什么?”马克思所要批判的价值观是抽象意义上的价值观,而不是整个价值观或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观。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放弃价值叙事。他不是抛弃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根据社会现实状况对各类价值理论进行了根本的改造,最终也就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对价值的分析超越了传统的价值叙事方式,将价值分析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这样的价值分析更有生命力、更有穿透力、更具有现实意义。人们无法否认,更无法抹杀马克思对价值理论的巨大贡献,更不容忽视马克思价值观的历史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