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村女童教育20年发展经验及创新

中国农村女童教育20年发展经验及创新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第一”全球倡议提出确保每一名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并确保全民教育目标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不同地区和省份之间,女童和男童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中国作为全球9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全民教育和千年发展目标的全球变革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图1.1中国小学及女童净入学率图1.2中国女童及男童净入学率(1991-20

中国农村女童教育20年发展经验及创新

赋权女童、保障女童的人权并消除针对女童的歧视和暴力,是推动整个人类大家庭进步的关键。为女童提供她们应该接受的教育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女童和妇女接受教育不仅是其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促进人类发展最可能的投资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伊琳娜·博科娃

女童教育是促进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减轻贫困、推动人类发展、构建社会包容和平等的催化剂,也是加速 社 会 变 革 的 最 佳 投 资 选 择(UN,2010;World Bank,2012)。教育不仅能够使女童习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帮助她们掌握进行制度化思维的话语规范,获得明确目的与路径的导航技能,提高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解决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障碍(Levine et al.,2012)。此外,受过教育的母亲也可以养育健康的下一代,并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上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些机制阐明了为什么平等接受优质教育(尤其是女童),能够为女童、男童、女性、男性乃至整个社区的健康、营养、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女童教育对于女童自身和整个社会的益处早已成为共识。自20世纪60年代起,女童的受教育权就成为人权框架中无可争议的话题。从1990年宗滴恩会议和《儿童权利公约》,到2000年全民教育目标和千年发展目标,性别平等和教育权利都明确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然而,经研究发现:国际发展项目对女童教育问题的影响甚微(Fustos,2010)。2010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共同承诺,将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最难触及的大龄女童的支持力度(UNESCO,20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第一”全球倡议提出确保每一名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并确保全民教育目标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近十年来,世界多个国家在实现全民教育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教育系统中仍然广泛存在着不平等问题(UNESCO,2003)。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3 900万初等教育适龄女童失学或辍学,世界上7.96亿成人文盲中,妇女的比例高达2/3。[1]此外,世界52个国家小学阶段毛入学人数的性别均等指数在0.95以下;只有约1/3有相关数据的国家在中学实现了性别均等(UNESCO,2011)。(参见表1.1)尽管许多国家似乎基本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例如,2012年中国小学净入学率高达99.9 %,但是这些数据往往只关注整体入学人数,尚未充分考虑女童和男童的教育质量和学习经历。

表1.1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性别均等指数(女/男)

资料来源: UNESCO.(2002, 2003, 2011),《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学习过程和结果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无论是在进步的程度还是学业的表现上,女生通常都比男生更为出色,但是大量证据表明,在学习成就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UNESCO,2012)。女性往往只能从事某些特定的职业,所获得的薪酬比男性要低,而且因为要照顾家庭,她们的升迁机会也往往较少。因此,良好的教育背景并未能为女性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她们仍然要面临来自劳动力市场的种种歧视和限制,在学校所学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往往没有用武之地(UNESCO,2012)。

因此,确保最边缘化的和处境最不利的群体平等接受教育,保障其所拥有的教育和发展的权利,并推动优质教育和全民学习议程的进展,仍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近20年来,中国实行政治经济和教育体制改革,经济总量世界排序从1990年的第10位[2]升至2011年的第2位[3],然而2011年中国人均GDP在183个国家中排第89位[4],人类发展指数在187个国家中排第101位;全球性别差异指数[5]在135个国家中排第61位。这些数据表明:尽管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未来还需要继续进步。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始终关注增加人力资源的技术含量和优势。为更好地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的基础。由于长期推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0的14.39‰下降到2012年的4.95‰[6]。学龄人口下降,家庭中孩子数量减少,女童得到更多教育投入。中国女童教育的发展重点已经从确保入学和教育机会上的平等,转向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女童教育的发展在内容和重点上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扩大教育机会,保障女童受教育权利;第二阶段,2000年以后,强调教育公平,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中国于1993年提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的发展目标。2000年,中国小学女童入学率达到99.07 %[7](参见图1.1),即使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小学女童入学率也已达95 %以上[8]。但是,女童占10—14岁学龄儿童辍学人口的57.9 %,农村中小学辍学女童占58.52 %[9]。不同地区和省份之间,女童和男童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作为全球9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全民教育和千年发展目标的全球变革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自2000年以来,中国把推动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公平以及基于权利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攻坚的重点。来自贫困、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女童和流动女童的义务教育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在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女童的辍学率普遍高于汉族女童(王振岭,2000;王舟,2008)。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10年底,全国小学女童入学率已高出男童0.05 %(参见图1.2),西部地区甚至高达0.17 %,然而整体入学率还是相对偏低(参加图1.3)。[10]此外,全国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女生比例分别为47.21 %和47.62 %。[11]性别均等指数为1.01(UNESCO,2012b)。

图1.1 中国小学及女童净入学率(1993-2011年)

图1.2 中国女童及男童净入学率(1991-2010年)

(www.xing528.com)

图1.3 2010年按地区和性别划分的中国小学净入学率(%)

图1.4 2002-2010年中国各级教育入学率(%)

随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中国正步入一个追求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新千年。中国农村教育也面临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一是学龄人口大幅度减少,小学生人数从最高峰1997年的1.4亿下降到2012年的9 000万;二是边缘化农村家庭中,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群体出现。[12]中国目前正大力推动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均衡发展,从解决“上学难”转变到关注“上好学”。在这一转型中,农村女童仍然是优质教育的最大需求群体。

尽管一些国际报告和国家报告已经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进行了呈现,但系统梳理中国近20年来在女童教育和性别平等推进方面的进展和实践的文献仍然十分有限。在全民教育全球框架和中国教育全面发展的背景之下,本书力图融合本土、情境和整合的视角,深入阐释中国农村地区女童教育与赋权方面自上而下的政策做法以及自下而上的创新实践。本书总结了近20年来国家促进女童教育发展所采取的战略性举措,以及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主要活动,强调本土专家和实践者在增强项目影响力、可持续性以及本土化过程中完善行动机制的重要作用。最后,反思和探讨中国女童教育和发展可供国际分享的经验和教训、全球教育运动发展在本土的融合问题、未来教育工作长期面临的挑战以及促进女童教育发展的战略性建议。

【注释】

[1]请参见201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全球合作,促进妇女和女童教育发展”,http://www.unesco.org/new/en/media-services/single-view/news/unesco_to_launch_global_partnership_for_girls_and_womens_education/#.U1tPMtKBnY M。

[2]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6/03/c_112104570.htm。

[3]http://biz.cn.yahoo.com/ypen/20120604/1087289.html。

[4]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90778/7912357.html。

[5]全球性别差异指数(Global Gender Gap Index)是由世界经济论坛在2006年提出的,强调需要制定一个监测性别平等的指标体系,全面衡量国家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程度。

[6]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indexch.htm。

[7]请参见《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聚焦农村教育》2005,10。

[8]请参见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5543l.htm。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http://economy.caixin.com/2013-02-22/100493253_all.html#page2。

[10]根据教育部2011年的数据,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533.html。

[11]中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index.html。

[12]请参见2013年杨东平在首届乡村文明发展论坛上所做报告,http://www.sn221.com/article.php?act=detail & id=157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