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强制收养历史项目的开展与成果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强制收养历史项目的开展与成果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开展的“强制收养历史项目”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19]。在国家全面道歉之后,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在2013年4月成立“强制收养历史项目”工作小组。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2014年3月20日,澳大利亚“强制收养历史项目”网站正式启用。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强制收养历史项目的开展与成果

数字化众筹模式,是指公共档案馆或相关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完成特定政治目标或档案资源征集任务,搭建档案资源的互联网采集平台,利用社会大众力量广泛征集具有历史价值和公共价值的各种私人档案资源,并使其进入公共档案资源体系的一种新兴档案资源建设与整合方式。众筹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社会大众通过互联网为企业或个人发起的项目进行小额投资的新兴商业模式[16]。近年来,以大众参与、群体智慧、需求倒推为核心的众筹理念被引入文化遗产保护[17]、档案资源开发领域[18],受到了西方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视。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开展的“强制收养历史项目”(Forced Adoptions History Project)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19]。20世纪40年代,澳大利亚公民认为未婚生育是可耻的行为,没有经济来源的未婚少女和孩子爸爸没有资格成为“合格”家长,公众普遍认为将孩子从未婚妈妈的身边带走,交给已婚夫妇收养是对孩子最有利的方式,所以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很多单亲妈妈和孩子爸爸被强行剥夺了作为父母的资格,这就是著名的“强制收养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之间的澳大利亚,强制收养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政府当局提倡,收养机构、医院、教会、社会机构多方参与的收养行为被形容为“制度化育婴”。在澳大利亚强制收养政策推行近40年的时间里,不计其数的父母与自己的亲生孩子骨肉相离,甚至对孩子的讯息一无所知,这一政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伤害都是无法估计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强制收养的儿童们长大成人,作为历史政策的受害者,他们通过游行、印发宣传册等方式发声抗议强制收养政策,呼吁政府、民众关注强制收养政策给受害者带来的身份认同上的痛苦,倡议修改强制收养立法。日渐高涨的呼声引发了澳大利亚社会的普遍关注,澳大利亚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先后开展调查,而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积极参与调查工作,为强制收养人群提供证据帮助。[20]在社会各界的多方努力下,澳大利亚各州纷纷对强制收养受害者道歉。2013年3月21日,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朱莉娅·艾琳·吉拉德(Julia Eileen Gillard)代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对所有受政策影响、被迫与亲生骨肉分离的未婚母亲、孩子们及其亲属们公开道歉[21]。由于档案馆的功能以及国家档案馆在促成政府致歉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澳大利亚政府根据参议院社群事务委员会的建议[22],将150万澳元拨给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用于建设“强制收养历史项目”专题网站和展览,为受害者建档,提高公众对强制收养政策受害群体的认识和理解。

在国家全面道歉之后,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在2013年4月成立“强制收养历史项目”工作小组。该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开展受强制收养政策影响的受害者需求调查,为“强制收养历史项目”的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指引。此后,“强制收养历史项目”工作小组和一些倡导支持“强制收养历史项目”的公益团体分别在霍巴特、阿德莱德、布里斯班、墨尔本珀斯和悉尼召开研讨会,探讨“强制收养历史项目”网站的定位与功能。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2014年3月20日,澳大利亚“强制收养历史项目”网站正式启用。作为服务型网站,其立足于自身用户群,以强制收养历史的亲历者(孩子、父母、见证者等)为主要服务对象,搭建起档案馆与社群成员的沟通桥梁,并使其成为对外宣传“强制收养历史项目”的窗口和提供教育资源的平台。“强制收养历史项目”网站按照用户需求设置导航栏,除了首页栏外,共包括了六个一级类目,分别是影响(Effect)、研究(Research)、经历(Experience)、文件(Records)、资源(Resource)和支持(Support),在此类导航模式下,用户可根据提供的栏目分类,层层递进找到所需信息(参见图4—1)。

(www.xing528.com)

图4—1 “强制收养历史项目”网站首页

在主页的显著位置可以看到“contribute your experience”和“share your research”两个栏目,公众可以自由地分享强制收养的经历和研究成果。此外,上传的收养经历按照人群进行划分:被收养者、利益团体、家庭、母亲、父亲和社会工作者。检索收养经历时又可根据人群、地点、主题三种分类检索。由于出生记录、收养记录等关键材料的缺失或不准确,很多被收养者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而找不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因此“强制收养历史项目”网站还提供浏览收养档案状况服务,通过网站就可以直接查询到收养档案保管的机构,有权访问的资格以及如何联系机构和申请记录信息。

作为国家公共政策与社会文化的受害者,强制收养群体是一种特殊的社群,他们因为拥有共同的被强制收养经历而被贴上共同的标签,为了自身的政治权力和群体利益诉求,他们通过呼吁、游说、展览等方式获得主流社会对强制收养群体的广泛关注,而“强制收养历史项目”官方网站的成立为澳大利亚强制收养群体提供了一个获取相关档案记录、分享相似经历的公共服务平台,拓展了强制收养主题类档案资源的积累与服务的方式,并为社群档案记录进入国家公共档案资源体系提供了契机。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强制收养历史项目”通过标准化的数字建档平台,可以让强制收养群体以叙述故事、提供照片和影像记录等方式自主参与强制收养历史档案的构建工作,借助社群自身的力量积累历史记录、再现社会记忆。从世界范围看,建设社群专题网站是西方很多国家构建社群档案资源体系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社群档案网站打破了国家档案资源被政府组织长期垄断的传统限制,社群成员可以时刻监督网站上的各种管理行为,表达自身利益和权利诉求,自由地发表各种评价和意见,分享自己的特殊经历和感人故事,实现社群成员自我认同。对于那些经历了巨大变革的社群而言,社群历史及档案资源的优化组合会帮助社群个体和群体与他们的遗产和身份重新建立连接,对实现社群乃至社会的稳固性具有重要作用[23]

当今世界各国的公共档案馆均认识到维持辅政职能与文化职能平衡的重要性,因此以政府官方档案资源为核心,适当收集具有重要公共历史价值的私人档案,既重视历史档案的保存,又关注当代档案文件的管理,为后代留下全面而丰富的档案文化遗产,是当下各国公共档案馆开展档案资源整合工作的基本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