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连接机制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连接机制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同一“转变”对不同年龄和担当不同角色的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连接机制

为了进一步说明“转变”是如何将环境要求与人类主动性联系在一起的,埃尔德提出了五种联结机制——生命阶段、社会需求、控制循环、相互联系机制和强调机制(转引自包蕾萍,2005)。

1.生命阶段机制

根据该机制,转变效应与所处的生命阶段有密切关系,我们可以从不同生命阶段的转变来分析人与环境的匹配度。首先,同一“转变”对不同年龄和担当不同角色的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譬如,离婚这一家庭“转变”更容易损伤青少年和年长儿童,而不是年幼儿童。另外,这一转变在该生命阶段是在意料之中还是在意料之外,其作用也各不相同,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儿童期丧父或丧母,早期经验中亲子的这种变化比成人期丧父或丧母的负面影响要大得多。

2.社会需求机制

社会需求机制指的是社会规定或情境对个体的要求。在规定越多的社会或要求越多的情境中,越容易出现迎合角色期望的个体行为。如传统社会中,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变往往倾向于符合社会时间表的动态特征,越是封闭的乡村,婚龄、习俗对女性的约束就越大。此外,由于某种灾难性事件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威胁,会形成对安全或其他事物的公共需求,平时冲突严重的个体在这种背景下也可能趋向于彼此合作,如美国的“9·11”事件后人们对恐怖主义的普遍谴责和抗议,以及各地发生地震全民同心协力抗震救灾等。

3.控制循环机制

当人们刚进入转变阶段时,对周围环境的控制能力往往会下降。转变会使资源、目标和成就之间出现分化,分化越严重,失去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大。对控制丧失的预期和体验会促使个体努力恢复控制,一旦获得控制,期望或要求就会提高,从而激发另一轮控制循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控制循环也是个体主动性的一种表现,如何通过对这种动态过程的揭示来体现个体的主动性,也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www.xing528.com)

4.相互联系机制

该机制认为,转变效应是间接通过有关联的“他人”生命来实现的。人际网络为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提供了有形无形的支持。以准备怀孕的女儿及其母亲为例,女儿怀孕这一事件会令母亲升级为外婆,故对大部分母亲来说该事件都是喜事,但对少女妈妈的母亲来说它却是悲剧,女儿的这种转变会直接影响与之联系的母亲的人生。

5.强调机制

通过这一机制,转变体验使个体获得了与过去(或历史)的一种联系。转变对于个体来说也是一种选择,经历转变之后,个性中原有的某些特质可能被放大。如对单亲家庭的一些研究发现,孩子的行为问题并不是由离婚这一转变带来的,而是在离婚前就存在,只是离婚这一事件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起到了强调作用,从而让个人过去历史中的某些固有轨迹得到了进一步的积累。所以生命历程理论认为,生活史某种程度上是由个人重构的,每一次转变都会使个体对以前的生活经验重新解释,而这种重写会改变生活轨迹并使之变化。

借助这五种机制,我们即可以转变为切入点,多角度多水平地分析个体、社会、历史三个层面的事件在个人生命历程中的反映。如果转变发生或被安排在恰当时间就会非常受欢迎,如果在不恰当的时间则会降低相互联系的生命之间的支持,减少个体可以利用的联系和资源。

生命历程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观察人类行为发展全过程的极好视角。它给注重静态划分系统层次以分析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论增加了一个必不可缺的时间维度,从而使生态系统更加完整。本书中所采用的,就是融合了生命历程视角与生态系统论的整合模式,一种容纳了时间维度的生物—心理—社会框架。通过这一模式,既可以关注当下某一时刻中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空间系统,又可以从生命全程的角度考察个体的成长历程。社会工作者应当从这一基本模式出发,树立起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为从事以后的理论和实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