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师生共享语文课堂

构建师生共享语文课堂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在课堂中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共享学习的成果。师生共享的学堂应该是平衡的课堂。所以,在师生共享式的学习课堂里,我们必须坚持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和平衡发展的原则。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共享式”的精神会餐,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学堂。

构建师生共享语文课堂

今年10月,因学生帮我送学校发的苹果,有几个学生到我家里做客。在请他们吃苹果的过程中,我“别有用心”地问起:“说真话,你们觉得我的语文课堂怎么样?”他们便毫无顾忌、七嘴八舌地说出了三点:“有时,觉得听您讲课是一种享受,不愧为幽默大师;有时又觉得您在课堂上给我们太多的压力,把我们当作知识的容器,使劲儿往里灌;有时您的语文课堂还挺开放、挺民主的,就是时不时会被我们牵着鼻子走……”我不禁汗颜。从孩子们纯真的话语中,我品出了我自己的语文课堂中师生生存的三种状态。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反观我的语文课堂,曾几何时也一度追求要有小说般的结构、诗歌般的语言散文般的内容、戏剧般的演技、相声般的幽默,让学生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其乐融融,把听课作为一种享受。其实我只是把学生当作观众,自己充其量就是一个具有“幽默大师”称号的演员罢了,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真实的内涵,远离了语文教育的真谛。有时,走进我的语文课堂,就仿佛走进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的原始社会中,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应试,轻素质。重知识灌输,搞技能训练,而不去研究学生食欲如何、消化能力如何、营养程度如何,一味“填”和“灌”,不把学生当作正在成长中、发展中的人来看待,何谈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有时,我也曾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试着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为了让我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味追求教学时尚,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其结果严重偏离了生成的本质,离自己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远,最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被牵着鼻子走的状态。学生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竟然如此生存,又何谈共同发展呢?

由此可见,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该走出传统,但也不能被“自主建构”“动态生成”等一系列理念包装得虚无缥缈、遥不可及。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求真务实的实践与创新,并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有人说,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真实课堂应是一盘可口而又富有营养的家常菜,既要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需要,色香味俱全,让学生食欲大开,容易消化和吸收,又需要教师在不断实践中来提高自己的烹饪水平。从这一视角来看,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共享的学堂。

师生共享的课堂应是平等的学堂。教师角色转换至关重要。教师不是演员,学生也不是观众,语文课堂也不应只是讲堂,而更应是学堂,平等的学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在课堂中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共享学习的成果。学堂中的教师只是以“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来引导众生一起品味课堂教学这一道家常菜。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深沉体验,让课堂在生本、生生、师生多边之间展开以人格平等为基准的对话。在这种互动交往的多边对话框架内,教师的角色只不过是平等对话的主持者和对话进程的协调者。平等的学堂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对问题的探索也应该是平等的。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教师把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是教师把提问的权利归还给学生。师生都带着问题走进学堂,都带着感叹号和新的问号走出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发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共振,才能不断丰富和深化师生对课堂这一道家常菜的体验,从而达到真正意义的“共享”。(www.xing528.com)

师生共享的学堂应该是平衡的课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具有建构性和生成性特点的课堂。知识是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协作与对话是知识建构的核心环节,课堂中师生交往多了,对话多了,出现了一系列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自然也就多了。面对这些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从教学要求的实际出发,加以把握和利用,从而改变教学的预期行为,重新建构教学全过程。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预设和控制,上课就是执行和完成教案,“贩卖”知识,显得过于程式化。要知道,教学不仅仅只有预设,还应有对话、互动建构中的生成。但在现实教学中,如果抛弃预设又一味追求动态生成就偏离了生成性的本质。所以,在师生共享式的学习课堂里,我们必须坚持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和平衡发展的原则。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要围绕课程和教学目标的预设来进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盲目、随意的生成对课堂教学生态平衡是一种极端的破坏。同时,教师也要具备相应的平衡教学过程的教学机制,使自己不至于在预设与生成中成为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对象,应在沉思和反思中来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随着新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学改革才能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只有抓住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共享式”的精神会餐,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学堂。我们只有不断地去研究课堂、探索课堂,才能同学生一起营造能够“焕发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