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系统性原则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系统性原则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文化视野下的“点融通”教学不是一个又一个“点”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又一个“点”的有意义勾连,因此“点”的选择必须始终注意系统性的原则。为此,我们在微观的课堂环节上注重层层相因,在中观的单元教学设计上注重整体协调,在宏观的年级课程开发上注重有序性和整体性,从而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落实“点融通”教学循序渐进、整体协调的系统性原则。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系统性原则

文化视野下的“点融通”教学不是一个又一个“点”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又一个“点”的有意义勾连,因此“点”的选择必须始终注意系统性的原则。系统性原则不仅让这些“点”可以连接成线,从而使得教学工作能够持续推进;系统性原则还要让这些“点”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条“线”上,而是可以上下左右拓展,从而构建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由此跨文化视野下的国学经典教育才可能由点融通指向最后的文化整体融通。因此,怎么样在“点融通”教学中去落实这种系统性就成为国学经典跨文化教学成败的首要关键。为此,我们在微观的课堂环节上注重层层相因,在中观的单元教学设计上注重整体协调,在宏观的年级课程开发上注重有序性和整体性,从而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落实“点融通”教学循序渐进、整体协调的系统性原则。

第一,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层层相因。前些年有老师片面强调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相对忽视了教师和经典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由此造成课堂教学的浅俗化和碎片化。而且对于国学经典教育来说,经典处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不能随意偏置,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教师、学生、经典三元互动,导趣屋、乐读斋、善品堂、开悟轩、回味阁场场联通”的“三元五场”课堂教学模式。三元互动把师、生、经放在同一系统内、同一权重上进行互动,强调了经典品读的生成性,为点融通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可能。而导趣屋、乐读斋、善品堂、开悟轩、回味阁五个场次既前后互通又层层相因构建了一个渐次推进的“点融通”微观课堂生态。其中“善品堂”以内文化融通为主,重点在融汇古今;“开悟轩”则是以跨文化融通为主,重点在贯通中西。如此,从内文化融通到跨文化融通就构建起国学经典“点融通”教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既掌握系统国学知识,又能体会中西文化的异曲同工。可以说,“三元互动”强调整体协调的系统性,“五场联通”在照顾课堂生成的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的同时也以“场”的联通实现了系统性的协同与整合。

第二,注重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协调,在协调中逐步推进。目前,跨文化视野下的国学经典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在实践中每周通常只有1节课的完整时间,因此单元教学的整体协调要求就很高。以《论语》第一单元“为学”篇为例。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论语》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学习的重点就是“学”和“习”。我们在关键词双语教学中选择了“学”,围绕“学”,我们又在英译名著中分别选取“learn”和“study”两种译法的例句,通过引领孩子们比较“learn”和“study”两个词在英语语境下的差异来丰富学生对“学”的内涵的丰富性认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有三章,重点是《论语》“学而”篇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间“三省”其实包含了三个反思动作,为配合第一课时教学,我们选择了“习”。围绕“习”,则选取“review”进行对译。通过讲解“re”和“view”两个词根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习”所包含的反思、内审、反复的意义。第三课时是本单元的“故事会”环节,目的是在前两个课时的义理阐发基础上做一些趣味性的拓展。教学内容是《论语》“述而”篇第十九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教学中我们抓住“乐以忘忧”进行深入探讨,同时选择“pleasant”与“乐”进行互释,还将3个课时选出的3个关键词串联成句,体现这一单元主旨:“It is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constant review?”(“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此,一方面,第一课时“学”、第二课时“习”构成两个核心关键的“点”,第三课时“乐”把相关的“点”联通成线,组成了“学习乐”的中文核心意义群;另一方面,“It is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constant review?”则是学生在理解了“learn”、“review”和“pleasant”的基础上连缀成句,也构成了一个英文核心意义群;这两个核心意义群与《论语》原典又构成了良好的融通关系,这就是我们“点融通”教学的关键。从这样的单元教学思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点到线化合融通的系统性原则。(www.xing528.com)

第三,注重年级课程开发的有序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我们在确定国学经典品读教材编写的整体架构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这个问题。例如,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国学经典品读单位选择上,我们就安排了从《论语》的“句”到《孟子》的“段”,再到《道德经》的“章”,最后到《中庸》《大学》的“篇”这样逐步扩展品读容量,由此构建出良好的内文化融通的阶段性系统,也为跨文化融通的阶段性系统奠定稳健的根基。具体到每一部经典的教材设计我们又特别重视整体框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我们不仅按照《论语》文本顺序安排了十个教学单元,而且十个单元的教学主题还必须相对完整呈现《论语》的核心思想。为此,我们在上册根据文本顺序把《论语》20篇中的每1—3个相邻篇章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再根据这些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了为学、为政、孝悌、仁智、好礼、忠信、廉耻、尚义、交友、君子等10个单元教学主题。这十个教学单元主题的选择一方面完整呈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儒家“八德”,另一方面又严格遵照《论语》文本的逻辑理路,即“为学”是知,“为政”是行,“孝悌”是本,“仁智”是根,“好礼”是干,“忠信”是肉,“廉耻”是皮,“尚义”是花,“交友”是叶,“君子”是果。有了这样的内文化融通的系统框架,再来开展跨文化融通教学才可能构建出一个系统性的融通体系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