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硬笔书法教育最具有普遍性、最亟待解决的就是学生执笔、坐姿和运笔的规律性问题。其一,执笔轻松稳定。这一规律指执笔时手部肌肉和关节轻松自然,硬笔状态稳定。李世民在《指意》中提出:“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执笔是书写的准备阶段,手部具备轻松和自然的感受,硬笔达到稳定的状态,就已经为书写做好了准备。其二,坐姿协调自然。蔡邕《笔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意恣性,然后书之。”书写之前,身心要惬意自然,这一点历史上已有高度共识。其三,运笔沉着灵活。这一规律的含义是运笔时疾涩、快慢、轻重相结合,既游刃于心又灵活多变。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谈道:“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可见运笔不但只是快速灵活,还须稳健沉着。
(一)执笔、坐姿、运笔的不合规律现状
对于执笔、坐姿、运笔来说,不合规律的要领会带来“写字重、写字累、写不快、写不好”的感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这些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初学阶段的小学生缺乏规律化的训练,致使错误的理解和习惯根深蒂固。
执笔过紧或不稳。常见的问题有如下几种:
第一,拇指、食指、中指执笔过重。由于用力过度,绝大部分学生中指的生理外形有明显变化。小学低年龄段学生初学执笔,由于生理发育和书写熟练程度不足而导致的执笔过紧,本属于正常现象,但若不加以纠正,久而久之会养成错误习惯,直接导致书写的不灵活以及生理上的疲劳。
第二,五指的执笔方式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学生们常见的错误表现在使用拇指的内侧和食指的指尖执笔,硬笔前端压在中指第一个关节,无名指和小拇指蜷缩于手掌心。这样的现象将导致拇指和食指缺乏灵活使转的能力,中指第一个关节缺失运动效能,无名指与小拇指丧失稳定重心的效用。
第三,硬笔的倚靠位置、倾斜角度存在较大错误,学生执笔习惯于将硬笔倚靠在合谷穴或者食指第二个关节位置,笔杆与纸面的夹角停留在30°或者60°左右。这样的现象是由于学生没有接受合乎规律的训练而任由自己的喜好执笔所导致的,通过对学生的询问调查笔者发现,学生们往往觉得夹角小笔杆稳而夹角大感觉笔尖灵活,但这两种夹角都违背硬笔书写特征规律,夹角过小会产生滞笔现象,夹角过大将导致笔尖不稳。
第四,没有经过执笔规律化训练的学生往往出现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僵化板滞的问题。这导致的结果是书写速度变慢,笔画质量降低,书写感受偏累。
第五,执笔位置过低。执笔的高低对书写规律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低年龄段学生初学写字,由于手指发育不完全以及书写能力偏低,往往会执笔较低,因为这样会有稳定和准确的错觉,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训练,势必养成错误习惯,执笔过低会造成书写笔画过短和下笔不灵活的后果。
坐姿缺乏协调自然,直接影响书写。常见的问题有如下几种:
第一,写字时两只手臂打开角度不合理,这一点对于书写性和身体的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近60%的学生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常见的错误是手臂与身体垂直或者平行,直接影响着书写的准确性。
第二,肘关节与桌面之间的关系不准确,这一点对于规律中的轻松性意义重大,但往往被大部分教学所忽略,所以近90%的学生肘关节压在或者远离桌面。压在桌面上会使得肘关节受力,变得不轻松,也会使身体距离桌面过近,致使坐姿僵板。远离桌面将带来手臂的不稳定,影响书写准确性。
第三,写字时上半身倾斜角度问题严重,这一问题对规律中的轻松与灵活有着较大的影响,常见的错误现象是身体朝向桌面倾斜过大或者身体僵直。朝向桌面倾斜过大会使手臂、颈肩部位受力,产生不灵活和疲劳的感觉。身体僵直会使得上半身肌肉紧张,大大增加疲劳感。
第四,写字时头部、身体、纸本歪斜现象明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出现这方面问题。执笔过低遮挡眼睛的观察、由左至右的横向书写方式,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书写过程中如果没有正视的观察角度,不但影响眼睛对字的准确观察,也会让身体感觉不舒适。
第五,脚部姿势不准确。由于教学过程中的忽略、桌椅高低不符合学生的生理条件以及学生的随意,导致许多学生的脚部伸出桌外、蜷缩于凳子之下或者两脚交叉。这些现象会直接影响稳定性和灵活性。
运笔缺乏灵活与沉着。常见的问题有如下几种:
第一,运笔使转部位不明确。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在《论书》中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这段话虽然指的是毛笔,但对硬笔来说更应该如此,因为手指离笔尖最近,并且手指的关节最多、最灵活,所以一定是手指作为主动方顺势带动手腕运转来写字。为此本人和团队对所有参与研究的学生进行了调查,90%的学生不明确手指的主要使转作用,只是单纯依靠手腕运转来写字。这样的错误直接影响书写的灵活性,同时又造成生理的疲劳感。
第二,笔尖接触纸面普遍过重。规律性训练的缺失、执笔过低和过紧、铅笔书写颜色过轻、手指使转的不灵活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笔尖接触纸面的力度太大会对书写的灵活性造成本质性影响。
第三,运笔过程中手部关节和肌肉普遍僵化,使转力度与幅度偏大,笔画间连贯使转缺乏柔和性。这一问题在低年龄段学生群体内尤为突出,书写能力不足、规律性运笔训练的缺失是重要的成因,沉着灵活地运笔也会因此而大受影响。
上述不合规律的现实状况所带来的后果绝不仅是生理上的近视、身体发育不良以及疲劳感,还会直接影响书写质量和感受,致使硬笔书法应有的艺术特点和书写体验得不到展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只有大力研究和推行规律性的教学,从学生初学硬笔这个时期抓起,培养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习惯,才能避免这些不合规律的现象。(www.xing528.com)
(二)执笔、坐姿、运笔的规律性现状
执笔轻松稳定。具体细节如下:
第一,执笔的时候先要做到手臂的各部位关节和肌肉放松。放松后的肌肉和关节才会产生轻松性,有利于书写的准确与速度。
第二,拇指、食指的指腹部分捏住笔杆,食指稍微靠前,拇指稍微靠后。拇指靠前食指靠后符合正常的手指生理结构,反之手指便会用力。两根手指的指腹部分捏住笔杆会产生稳定性和轻松性。
第三,笔杆垫靠在中指第一关节前方的指甲内侧部分。垫靠在这个位置是为了让中指的第一个关节在书写的时候得以使转,有利于书写的灵活。
第四,执笔高度保持在距笔尖2.5—3厘米范围之内。实际教学证明这个执笔高度适合小学生的手指生理发育特点,可以保证书写的准确、轻松和灵活,同时不至于因为执笔过低而影响学生的观察。
第五,笔杆和纸面之间呈40°—50°状态,斜靠在食指根关节部位。硬笔的这个倾斜角度可以保证执笔的稳定性。
第六,无名指与小拇指自然弯曲依次垫在下面,起到支撑作用。这两根手指虽然不直接参与书写,但它们弯曲程度和垫靠位置的准确,为执笔的稳定性起到帮助作用。
第七,手掌中心保持空心状态。这个要领被称为“掌虚”,掌心空的状态有利于手指灵活地使转。执笔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轻松稳定”的简洁规律术语进行教学提示。
坐姿协调自然。著名硬笔书法教育家黄若舟指出:“现在有许多学生在写字时,身体弯曲,胸部紧靠桌子,头部歪在左臂,靠近笔尖,这种不正确的姿势不但字写不好,而且危害生理,引起驼背和近视。正确的姿势,跟写毛笔字一样的,要头正、身直,胸不靠桌、手臂撑开,而足放平。”这为我们研究坐姿规律指明了方向。具体细节如下:
第一,两只手臂自然打开,与身体之间形成近似等边三角形,肘关节稍稍离开桌面。两只手臂与身体形成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目的有两个,这样可以使手臂舒展,产生协调的自然体验,有利于书写的准确与稳定。肘关节稍稍离开桌面以后,学生的身体自然不会再倚靠桌面,肘关节也不会再受力,对规律中的灵活性、轻松性有较大帮助。
第二,后背自然挺起并略微向前倾斜,与垂直方向形成20°左右的夹角。人体正常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学生写字时身体不能太直或者太倾斜,20°左右的夹角可以使身体的重心转移到椅子上,充分解放上半身,形成轻松和自然的正确感受。
第三,头部和身体正对着纸面,书写过程中左手(以右手写字为例)根据书写的状态挪动纸张。纸张挪动以后,学生的头部不需要跟随笔尖不断移动,对规律的灵活性和轻松性帮助明显。
第四,两只脚自然打开与肩同宽平落在地面上。这一要领不但关乎脚部,同时还可以避免坐姿前倾和后仰,书写的轻松性、自然性、稳定性、灵活性也就随之而来。坐姿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协调自然”的简洁规律术语进行教学提示。
运笔沉着灵活。具体细节如下:
第一,下笔轻。这一要领的含义是笔尖接触纸面的力度要轻。笔尖的轻会带来书写的灵活。
第二,手指松。手指运笔时呈放松状态,依据不同笔画的特点,向不同方向移动使转。手指是运笔的关键,只有放松的状态才有可能书写灵活,对笔画书写中所产生的变化更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第三,动作柔和。运笔时手部力量和动作幅度都要小,伴随而来的是书写的灵活与沉着。运笔的训练要结合笔画的书写,对小学生来说这部分的训练耗时较长,需要循序渐进和长期积累。运笔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沉着灵活”的简洁规律术语进行教学提示。
执笔、坐姿、运笔的教学不是一日之功,教师不但需要树立以养成良好习惯为要务的教学目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合乎规律的教学要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