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凌云
作为必不可少的寝具,枕头每天都和我们打交道。各种各样的枕头是我们这多彩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它不如衣服那样变化多姿,但却绝对不可或缺。一无所有的乞丐、穷光蛋在睡觉时恐怕也得找块砖头的聊以充当枕头。所以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下了“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诗句——描述的是古今相类的害相思病的少男少女睡不着觉跟枕头闹别扭的情形。史籍《吕氏春秋·顺民》也有“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的话,说的大概是高等士大夫怀揣心思时的神态。由此看来,如果评选“任芳任怨”奖的话,枕头实在是能够充当一分子的。
枕头有时候可以作为爱情或夫妻的代名词,如鸳鸯枕等。东汉时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三国时文学家曹植在他的《种葛篇》中也写道:
与君初婚时,结发思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
在这里同枕同席成了和美夫妻的象征。俚俗用语中“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同枕眠”,亦是此意。
但“枕席”也有它最为凄凉的一面——《淮南子·本经》:
冻饿饥寒,死者相枕席。
汉代桓宽的《盐铁论·周秦》写道:
赵高以峻文决罪于内,百官以峻法断割于外,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死的人相互枕压着,可见死人之众。
夫盛衰常理,过备无害,故汉高枕病,吕后问相……
说的是汉高祖刘邦重病时,吕后问未来丞相的人选。清代周济著《晋略·明帝纪》:“朕枕疾已久,常虑忽然。”拿疾病作枕头,形容疾病缠身或死期将近,实在体现了高超的修辞功夫。
不同时候,不同地方,还有不同枕头。
《诗经·唐风·葛生》: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这是妇人在坟前向死去的丈夫哭诉的,指的是殡殓时所用的尸枕和所盖的锦被。这种角枕大概和新疆出土的一种魏晋时代的鸡鸣枕相似。
《左传·襄公十七年》:
居倚庐寝苫枕草。
以示生活的清贫。而《礼仪·既夕礼》中提到的“寝苫枕块”,用土块作枕,则是用以表达丧亲之痛。
《西京杂记》:
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以服猛也。
这应是以虎作枕避邪、后世“虎枕”的起源传说之一。
在古代,有将珍贵的秘籍称作为“枕中书”的,这是因为古代的漆木枕或嵌玉枕大多中空,可以贮物,于是有人将那些简、帛一类的珍贵图籍放置其中,不离左右,故称“枕中书”。
《越绝书·外传·枕中》:
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邦宝。
说的是越王勾践将谋臣范蠡的治国之术用朱砂书写在绢帛上,当做国宝珍藏在枕匣中的故事。
上复兴神仙方术之士,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
与上面的治国方略不同的是,淮南王枕中藏的是珍秘的丹方以及点物成金的道术以投汉宣帝之所好,也反映了汉代神仙方术的盛行。宋人张商英在今本《素书》中也描述说,在晋代,有人盗掘汉代名臣张良的墓,在他的玉枕中就发现了极为珍贵的《素书》。是否真实,有待演者细心查考了。我想,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房中术》《老子》一类的帛书应该就是属于“枕中书”吧。
瓷枕篇
唐宋以降,由于中国陶瓷业的大发展,陶瓷枕出现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支。因为陶瓷枕使用起来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的感觉,所以下至百姓,上至士大夫、皇帝都有用瓷枕的习惯。陶瓷枕甚至被认为有“明目益睛,至老可以读细书”的神奇功效,身为清乾隆年间进士的文学家、画家及博古家的朱琰在《陶说》一书中曾引用《考睟余事》所述:
旧窑枕长二尺五寸,阔六寸者,可用。长一尺者,谓之尸枕,乃古墓中物。
有瓷石者,如无大块,以碎者琢成枕面,下以木成枕,最能明日益睛,至老可读细书。
很多人有疑问,古人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又冷又硬的枕头呢?据专家研究,人在入睡以后,头部的温度一般在34℃—35.5℃,比体温要低些,如果头部的温度过高,就不容易入睡,日常家庭中以荞麦、木棉或塑料泡沫为枕芯的枕头,出于所填物料不透气,不容易散发头部所产生的热量,所以在夏天多在其上垫上枕席,这样头部就感到凉爽容易入睡。古人对以上现象不一定能上升到科学的阐释,但古代的枕头大多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文献中即记载了不少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提到的“明木枕”,就是一种作为驱头火、明目、医治头昏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同样的,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性能,自隋代开始就进入了人们的居室。可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的盛夏,瓷枕便成了清热消暑的好用品,以致诗人以“玉枕”目之。如北宋词人晏几道就有:“罗幕夜犹寒,玉枕春先困”的词句。
北宋诗人张耒在其著《柯山集》卷十《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也写道:
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鬓冷泥丸惊奇。
说明了瓷枕具有清心明目的作用。(www.xing528.com)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他的词中写道: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酷暑之中好一副逍遥气派!
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头靠在陶瓷枕上倒是另一番感受: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
凉生枕簟泪痕滋。
伤心枕上三更雨。
宝枕生寒,翠屏向晓。
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枕上诗书闲处好,山前风景雨来佳。
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展现一串串残秋悲思情景!
另一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对瓷枕的感受又不一样: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山晚来收。红莲相依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一个“冷”字,描述睡卧瓷枕的感受,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无尽心思。
而后蜀君王孟昶:
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通过枕头让人看到的是色情。
陶瓷枕在两宋十分流行,诗人陈与义就有“铜炉瓦枕芒鞋里,此外惟须对此君”的诗句,说明当时逍遥文人对陶瓷枕的重视。
陶瓷枕上也留有当时人咏叹瓷枕的诗词,一件磁州窑瓷枕上就写道:
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志枕堪昼寝,一枕最幽宜。
写尽了瓷枕的妙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有“藤床铺晩雪,角枕裁韩玉”的诗。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的杨永德伉俪捐赠的第八十七号瓷枕,产自山西晋南地区,在枕面中央剔出长方框填黑,内用黑彩写诗两句:
峰前明月照藤床,窗内清风生石枕。
诗人通过这寥寥的14个字描述了南山之下,月上群峰,诗人枕在陶瓷枕上,有清风顿起的感觉,给陶瓷枕以很高的评价。
磁州窑址出土一件腰形枕,枕面用不规整的篆书写诗一首,描述的是瓷枕的凉爽:
绣顶聚金不胜情,夏使磁枕自凉生。
清魂内入游仙梦,有象纱厨枕水晶。
乾隆皇帝,这位风流才子留下了四万多首诗,创造了古今之最。其中咏颂文物的近达3400余首,咏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超过两百首。咏叹瓷枕艺术的也有一些,摘录一首以备考:
瓷枕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
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僧榻雨花乱,客车衾霜月寒。
卢生如识此,岂复叹邯郸。
◆第41辑第四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