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策略:子女质量对数量的影响

家庭策略:子女质量对数量的影响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育决策是家庭决策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家庭的生育决策除了生育成本与效用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影响。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决定“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一般认为,家庭对子女质量的追求会挤占抑制家庭的生育意愿,减少孩子数量。但在西部调研农户中,普遍教育水平低下的背景下,是否能形成子女质量对数量的替代关系呢?

家庭策略:子女质量对数量的影响

生育决策是家庭决策的重要内容。生育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包括生育时间、生育子女数量、生育间隔、性别偏好等,在微观上不仅代表了家庭从“产生期”到“扩展期”的过渡,影响了家庭之后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长度,也直接影响着家庭其他诸如劳动供给决策(尤其是女性劳动供给)、教育投资决策、消费分配决策等,以及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来的家庭内部夫妻关系、代际抚育关系的演变;在宏观上,无数家庭构成整个社会,无数家庭的生育决策构成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过程。因此,要研究家庭决策,应从家庭生育决策的讨论开始。

一般认为,家庭是理性的,家庭决策都是基于对成本约束与效用获得的考量。而中国家庭的生育决策除了生育成本与效用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采取了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使得1949年至1953年间我国人口迅猛增长。我国对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50年代中央提出的“节制生育”政策,主要采取节育、流产、结扎手术等措施和办法抑制人口的快速增长。1973年在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上,中央提出了“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到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表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 中正式提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一胎化”政策。此后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以此为方针,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鼓励“一胎化”、奖励独生子女家庭等优惠政策[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等情况的出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开始转变。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始实施。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中,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即“全面二孩”计划生育政策。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决定“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www.xing528.com)

与之相关,201 5年1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蓝皮书通过社会调研整理了关于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二孩生育意愿和生育计划、中国社会质量、城乡困难群体、北上广中等收入群体等社会热点项目的分析报告。在人口与生育方面,蓝皮书认为在2016年以及整个“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要加大劳动力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让人口质量红利替代人口数量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指出,育龄人群的生育水平、生育意愿和生育计划都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本章将在当前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调整的背景下,讨论农户生育决策应对策略。基于对计划生育政策和子女养育成本的考量,家庭生育孩子的数量受到约束,因此产生了家庭对子女数量与质量的决策和选择。这里子女的质量更多地是指子女进入成年之后给家庭带来的效用,体现为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甚至性别差异带来的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情感效用等的差异性。一般认为,家庭对子女质量的追求会挤占抑制家庭的生育意愿,减少孩子数量。但在西部调研农户中,普遍教育水平低下的背景下,是否能形成子女质量对数量的替代关系呢?或者更进一步的,对子女质量的哪一方面追求会更显著地抑制家庭生育意愿呢?是受教育水平提高带来的就业层次、社会地位提高,还是更健康或性别偏好带来的体力劳动供给增强、经济收入增加?这些都需要更深入地分析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