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华光礁1号”的发掘,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出水文物保护的研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关注于“华光礁1号”船体、出水瓷器和铁器的保护。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文物保护专家编制了《华光礁1号出水陶瓷器、铁器及木船构件脱盐保护方案》。(209)
出水陶瓷器保护方面,国家博物馆文保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拣选取样、分析检测、脱盐实验等前期工作,制定了保护方案。针对西沙海域打捞出水的一批瓷器进行脱盐保护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210)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海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则以“华光礁1号”等古代沉船出水瓷器为实验对象,详细设计了瓷器保护方案,主持实施了相关的陶瓷保护项目。(211) 针对“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陶瓷器表面的黄白色沉积物,研究者使用X 射线荧光(XRF)、X 射线衍射(XRD)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和化学组分确定,最终选择3%的苹果酸、5%的二乙三胺五乙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作为出水瓷器文物表面黄白色沉积物的清洗去除试剂。(212) 在清洗沉积物的实验过程中,还注意对 “华光礁1号”出水瓷器的保护性损伤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每种清洗剂都会对瓷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清洗能力越强的试剂对陶瓷本体的损伤也越大。在实际文物保护过程中,研究人员切实认识到了这一问题。(213)
铁器保护研究方面,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者首次尝试将恒电流脱氯技术应用于“华光礁1号”出水铁器腐蚀产物及有害盐脱除,验证了电化学脱盐法适用于完全矿化铁质文物的可行性,为脱盐规律研究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214) 对于“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铁器和馆藏的明清铁炮的保护研究,海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实验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案,具体则按照清理、除锈、脱盐、封护等四个步骤进行。(215)
华光礁1号船体保护方面,由于沉船船体在海底环境下长时间埋藏,木制结构含有大量盐类,且呈饱水状态,打捞出水后如自然干燥,木材表面极易形成沉积层,形状结构则发生收缩、变形和开裂。因此,需要先对样品进行材性分析和盐性分析,之后对木构件进行可溶性盐脱除,最后使用聚乙二醇渗透填充后,置于真空冷冻干燥装置中脱水。(216)
出水石质文物保护方面,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海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的青年学者联合开展研究探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对海南省博物馆馆藏西沙群岛出水石雕文物结垢物和材质本体进行偏光显微、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的分析后,工作人员对石质文物表面病害进行了具体分析。(217) 在具体的去除方法上,他们提出了乙二胺四酸二钠络合剂结合纸浆贴敷法、喷砂法来去除石质文物凝结物的方案。(218) 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则通过实验研究尝试使用激光有效清洗西沙出水的石质文物表面的黄色铁氧化物色斑。(219)
(1)莫稚:《一九五七年广东省文物古迹调查简记》,《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9期,第60页。
(2)曾广亿:《海南黎、苗自治州发现古代文化遗物》,《文物参考消息》1958年第1期。
(3)杨式挺:《海南自治州文物普查散记》,《广东文博》1983年第2期。
(4)王克荣:《海南岛的主要考古发现及其重要价值》,《海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第1-8页。
(5)王克荣:《海南省的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44-250页。
(6)王海平:《海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81~89页。
(7)郝思德、王大新:《海南省近五十年文物考古工作概述》,《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347-358页;王大新、郝思德:《海南考古六十年》,《海南省博物馆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0-56页。
(8)郝思德、王大新:《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年第4期,第3-11页。
(9)赵焕庭:《西沙群岛考察史》,《地理研究》第15卷第4期,1996年12月,第56-57页。
(10)郝思德:《南海文物》,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第38-49页。
(11)许永杰、范伊然:《中国南海诸岛考古史》,《中国文物报》第5版,2012年9月28日。
(12)许永杰、范伊然:《中国南海诸岛考古述要》,《江汉考古》总第122期,2012年第1期,第40-47页。
(13)范伊然编著:《南海考古-资料整理与述评》,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
(14)广东省志文物志编辑室编:《广东省文物事业纪事(1949-1990)》,广东省志文物志编辑室,1993年。
(15)海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海南省志·文化志》,海南出版社,2011年。
(16)海口市博物馆:《海口文物志》,海口市博物馆编印,1993年;许荣颂编:《定安县文物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朱运彩编:《文昌县文物志》,文昌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8年;黄志健、阎根齐编:《文昌市文物志》,海南出版社,2013年;郭克辉主编:《琼山县文物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琼海县文化局:《琼海县文物志》,琼海县文化局编印,1987年;乐东县文物志编写小组:《乐东县文物志》,1987年;郑瑶新:《东方市文物志》,《东方文史》第十三辑,海南省东方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2013年;顾时光主编:《万宁文物通览》,海南出版社,2016年;张林彬主编:《儋州文物概览》,广东旅游出版社,2013年;澄迈县文物普查办公室编:《澄迈县文物志》,澄迈县文物普查办公室,1987年;昌江地方志编委会:《昌江县志》,新华出版社,1998年。
(17)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2016),文物出版社。
(18)杨式挺:《海南自治州文物普查散记》,《广东文博》1983年第2期。
(19)冯永驱:《三亚地区考古调查》,《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234页。
(20)郝思德、王大新、孙建平、黄万波、顾玉珉:《海南“三亚人”遗址1992年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第13卷第2期,1994年5月,第117-125页。
(21)郝思德、黄万波编著:《三亚落笔洞遗址》,南方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22)王大新:《昌江县混雅岭动物化石地点》,《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67-268页。
(23)郝思德、王大新:《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年第4期,第3-11页。
(24)郝思德、黄兆雪:《昌江县红林石制品和化石地点》,《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314页。
(25)李钊、李超荣、王大新:《海南的旧石器考古》,《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8年,第167-172页。
(26)李钊、李超荣、王大新:《海南的旧石器考古》,《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8年,第167-172页。
(27)王明忠、李超荣、李浩、刘德成、李钊、蒋斌、方小玲:《海南省新发现的旧石器材料》,《第十二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10年,第235-238页。
(28)黄兆雪、李超荣、李浩、何国俊、韩飞、王明忠、李钊、王邦义:《海南省昌江县钱铁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12年,第241-246页。
(29)李超荣、李浩、许勇:《海南探宝》,《化石》2013年第4期,第67-75页。
(30)杨式挺:《海南自治州文物普查散记》,《广东文博》1983年第2期。
(31)王海平:《海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81-89页。
(32)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等:《广西柳州白莲洞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报告》;谢崇安、张小骅:《试论白莲洞石器时代遗存-兼论相关的问题》,均见《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43-170页。
(33)邱立诚等:《广东阳春独石仔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考古》1982年第5期,第456-459页。
(34)宋方义等:《广东封开黄岩洞洞穴遗址》,《考古》1983年第1期,第1-3页;宋方义等:《广东封开黄岩洞遗址综述》,《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
(35)郝思德、王明忠:《海南史前文化遗存经济生活初探》,《南方文物》2004年第4期,第28-34页。
(36)陈光良:《海南原始居民蠡测》,《海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293-298页。
(37)黄兆雪、李超荣、李浩、何国俊、韩飞、王明忠、李钊、王邦义:《海南省昌江县钱铁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12年,第241-246页。
(38)李超荣、李钊、王大新等:《海南昌江发现旧石器》,《人类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66-69页。
(39)郝思德:《三亚落笔洞洞穴遗址文化初探》,《南方文物》1997年第1期,第94-99页。
(40)颜家安:《海南岛第四纪古生物及生态环境演变》,《古地理学报》第8卷第1期,2006年2月,第103-115页。
(41)颜家安:《海南岛史前采集渔猎经济及其技术的发展》,《农业考古》2005年第1期,第123-130页。
(42)《海南岛凤鸣村新石器时代遗迹调查》,广东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印,1951年11月。
(43)容观夐:《海南岛黎族区发现的新石器》,《考古通讯》1956年第2期,第38-41页。
(44)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毛道乡发现新石器》,《考古通讯》1957年第4期,第52-55页。
(45)曾广亿:《海南黎、苗自治州发现古代文化遗物》,《文物参考消息》1958年第1期。
(46)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南岛原始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第121-131页。
(47)王少霞、陈奋飞:《浅谈陵水新石器时代遗址》,《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二辑》,南方出版社,2012年,第48-52页。
(48)何声乐:《海南琼海发现的磨制石斧》,《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一辑》,南方出版社,2011年,第72-73页。
(49)孙建平、李超荣、李浩、黄梅雨:《海南省三亚市发现石器时代的遗物》,《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12年,第235-240页。
(50)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南岛原始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第121-131页。
(51)王克荣:《海南岛的主要考古发现及其重要价值》,《海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第1-8页。
(52)杨式挺:《广东新石器时代文化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史前研究》1986年Z1期,第63-82页。
(53)王海平:《海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81-89页。
(54)何翔、张健平:《海南原始文化遗存及其面貌》,《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第1-7页。
(55)郝思德、王明忠:《海南史前文化遗存经济生活初探》,《南方文物》2004年第4期,第28-34页。
(56)郝思德、王大新:《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年第4期,第3-11页。
(57)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东方市荣村遗址试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4期,第12-23页。
(58)丘刚:《海南古遗址》,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
(59)丘刚:《海南岛贝(沙)丘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海南省博物馆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1-39页。
(6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2016年第7期,第3-18页。
(6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考古》1993年第7期,第649页。
(62)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陵水县博物馆:《海南陵水县移辇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的发掘》,《考古》2016年第8期,第116-120页。
(63)陈光良:《海南原始农业初探》,《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152-156页。
(64)王海平:《海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81-89页。
(65)颜家安:《海南岛原始农业起源的几个问题》,《古今农业》2005年第3期,第33-42页。
(66)颜家安:《海南岛史前采集渔猎经济及其技术的发展》,《农业考古》2005年第1期,第123-130页。
(67)郝思德:《馆藏有肩石器选介》,《文物天地》总第312期,2017年6月,第8-12页。
(68)郝思德、王明忠:《海南史前文化遗存经济生活初探》,《南方文物》2004年第4期,第28-34页。
(69)陈光良:《海南原始居民蠡测》,《海南大学学报》2003年03期,第293-298页。
(70)丘刚:《海南岛贝(沙)丘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海南省博物馆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1-39页。
(7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2016年第7期,第3-18页。
(72)吴妍:《海南史前农业活动研究取得新进展》,《化石》2016年第4期,第76-77页。
(73)本书用“原始农业初兴”来描述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之间的过渡阶段。
(74)郝思德:《海南新石器时代考古若干问题的探讨》,《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一辑》,南方出版社,2011年,第20-32页。
(75)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海南省的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44-250页。
(7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2016年第7期,第3-18页。
(77)《海南岛凤鸣村新石器时代遗迹调查》,广东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印,1951年11月。
(78)容观夐:《海南岛黎族区发现的新石器》,《考古通讯》1956年第2期,第38-41页。
(79)王海平:《海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81-89页。
(80)颜家安:《海南岛原始农业起源的几个问题》,《古今农业》2005年第3期,第33-42页。
(81)陈光良:《海南原始居民蠡测》,《海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293-298页。
(82)王亦平、贺务云:《海南与两广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第114-117页。
(83)王育龙、王少霞:《海南远古追踪》,《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55-60页。
(84)凌纯声:《树皮布印文陶与造纸印刷术发明》,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63年。
(85)邓聪:《史前蒙古人种海洋扩散研究——岭南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东南文化》2000年第11期,第6-22页。
(86)邓聪:《海南树皮布的几个问题》,《琼粤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南出版社,2002年。
(87)李露露:《海南黎族的树皮布》,《文物天地》1997年第01期,第42-43页;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岛黎寨调查纪实》,云南出版社,2003年。
(88)王静:《史前石拍与海南岛树皮布》,《百越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6-262页。
(89)王翠娥:《略谈海南黎族树皮布制作工艺》,《南方文物》2006年第1期,第101-102页。
(90)高泽强:《海南岛树皮布历史溯源》,《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144-151页。
(91)吴春明:《“岛夷卉服”、“织绩木皮”的民族考古新证》,《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71-77页。
(92)谭其骧:《再论海南岛建置沿革——答杨武泉同志驳难》,《历史地理》1989年第6期,第118页。
(93)吉开将人:《南越印章二题》,《中国古玺印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0年,第131-133页。
(94)吉开将人:《作为一个历史世界的岭南及北部越南》,《琼粤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95)黄展岳:《“朱庐执刲”和“劳邑执刲”——兼论南越国自镌官印》,《考古》1993年第11期,第1024-1028页。
(96)孙慰祖:《“朱庐执刲”银印的赐主与受主——兼议“朱庐”、“珠崖”之辩》,《上海博物馆集刊》2012年12月,第179-195页。
(97)杨式挺:《“朱庐执刲”银印考释——兼说朱卢朱崖问题》,《岭南文物考古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年,第357-366页。
(98)贾宾、郝思德:《蛇纽银印 镇馆之宝——馆藏“朱庐执刲”印鉴赏》,《文物天地》总第312期,2017年6月,第13-14页。
(99)李勃:《试谈海南古代青铜器的来源》,《新东方》总第205期,2014年第3期,第21-27页。
(100)丘刚:《海南岛青铜器源流初探》,《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一辑》,南方出版社,2011年,第1-7页。
(101)梁明燊:《广东临高县出土汉代青铜釜》,《考古》1964年第9期,第476-477页。
(102)杨耀林:《海南岛发现汉代铜釜》,《文物》1979年第4期,第92页。
(103)张林彬:《儋州出土青铜鼓釜考略》,《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二辑》,南方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86-190页。
(104)王育龙:《馆藏青铜鼓、釜之浅议》,《文物天地》总第312期,2017年6月,第15-20页。
(105)曹量:《海南岛古代铜鼓初论》,《海南大学学报》2016年04期,第130-139页。
(106)曹量、王育龙:《海南岛铜鼓发现情况述略》,《艺术百家》2014年12月;《海南岛发现古代铜鼓述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8卷,2015年第4期,第280-285页。
(107)曹量、王晓平:《海南岛古代青铜乐器研究》,《中国音乐》2016年第3期,第70-79页。
(108)涂高潮:《海南青铜文化及其相关问题》,《海南省博物馆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88-96页。(www.xing528.com)
(109)李静生:《海南铜鼓修复暨铸造相关问题探讨》,《殷都学刊》2014年第4期,第116-119页。
(110)曾广亿:《海南岛汀迈古瓷窑调查记》,《考古》1963年第6期,第345-346页。
(111)曾广亿:《广东博罗、揭阳、澄迈古瓷窑调查》,《文物》1965年第2期, 第19-22页。
(112)李居礼:《海南陵水县发现印纹硬陶》,《考古》1987年第3期,第278页。
(113)何纪生、李居礼:《陵水县移辇村海滩发现唐宋时代陶瓷器》,广东《文博通讯》1979年第8期。
(114)郝思德、王大新:《澄迈县福安清代窑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338-339页。
(115)杨式挺:《从考古发现探讨海南岛早期居民问题》,《岭南文物考古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年11月,第351-356页。
(116)涂高潮:《雷州窑存续年代的探索》,《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一辑》,南方出版社,2011年10月,第59-63页。
(117)王明忠、邹飞:《海南古代陶瓷发展史概述》,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
(118)丘刚:《海南古遗址》,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沈志成、沈艳:《海南文物记事》,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
(119)沈志成、沈艳:《海南文物记事》,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
(120)王育龙、何国俊:《海口市琼山区唐代旧州城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12年)》,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353页;旧州城城址文物考古调查队:《海口旧州城城址考古调查的初步收获》,《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二辑》,南方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4-17页。
(121)郭克辉:《珠崖郡治今何处?——琼山县文物普查队在遵谭区东谭乡发现与珠崖郡治有关的历史残迹》,《海南日报》1985年6月5日;郭克辉主编:《琼山县文物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4页。
(122)李琳:《汉代珠崖郡治城址考》,《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第72-77页。
(123)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琼山市文化广电体育局:《海南琼山市珠崖岭古城址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4期,第24-32页。
(124)阎根齐、欧少娟:《珠崖岭城址辨析》,《文教资料》2006年2月号下旬刊,第41-43页。
(125)海南省博物馆、定安县博物馆:《明清时期定安县衙考古的初步收获》,《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一辑》,南方出版社,2011年10月,第52-58页。
(126)王育龙主编:《环海南岛明清时期海防设施考古调查报告》,南方出版社,2014年。
(127)陈奋飞:《海南陵水县古代沿革及古城址考略》,《大众文艺》2018年第15期,第38-39页。
(128)郝思德:《海南古墓葬考古概述》,《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二辑》,南方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13页;王育龙、高文杰著:《海南古墓葬》,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
(129)曾广亿:《海南岛东汉瓮棺墓发掘考略》,广东《文博通讯》1979年第10期。
(130)杨式挺:《海南自治州文物普查散记》,《广东文博》1983年第2期。
(131)广东省博物馆:《三亚市郊区古代伊斯兰教徒墓群》,《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35-236页。
(132)郝思德、王大新:《陵水县福湾开发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及汉唐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09页。
(133)郝思德、王大新:《陵水县军屯村汉唐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221页。
(134)张林彬主编:《儋州文物概览》,广东旅游出版社,2013年9月,第27-28页。
(135)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东方市荣村遗址试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4期,第12-23页。
(136)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口市博物馆:《海南海口金牛岭明清墓地发掘简报》,《南方文物》,2001年第3期,第13-20页。
(137)郝思德、王明忠:《海南琼山美秋宋代积石墓》,《南方文物》2003年第1期,第5-8页。
(138)郝思德、蒋斌:《海南陵水发现明代墓葬》,《南方文物》2003年第2期,第84-86。
(139)郝思德、张林彬:《儋州市洋浦宋代石棺墓》,《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07-308页。
(140)郝思德、王明忠:《西环铁路叉亚段改造工程沿线新石器时代及汉唐宋元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336页。
(141)郝思德、王大新、蒋斌:《澄迈县南宋灵照墓》,《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336-337页。
(142)蒋斌、郝思德:《海口市安久村南宋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48-349页。
(143)郝思德、王大新、王明忠、蒋斌、李钊、张昆荣、符洪洪、张聪、韩飞:《海南省海口市丘濬墓园遗址2007年度考古发掘简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第10期,第15-24页;海南省博物馆、海口市文体局:《丘濬墓园的考古发掘及其主要收获》,《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一辑》,南方出版社,2011年10月,第40-45页。
(144)郝思德、王明忠:《文昌市湖美村南明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49-350页。
(145)何国俊、王育龙:《陵水县汉代瓮棺葬》,《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271-272页。
(146)曾广亿:《海南岛东汉瓮棺墓发掘考略》,广东《文博通讯》1979年第10期;《陵水县出土一批古代文物》,广东《文博通讯》1978年第2期。
(147)杨式挺:《海南自治州文物普查散记》,《广东文博》1983年第2期。
(148)王育龙:《海南古墓葬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一辑》,南方出版社,2011年10月,第33-39页。
(149)陈奋飞:《海南陵水地区古代墓葬简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4期,第70-73页。
(150)阎根齐、梁小平:《论海南明代高官的墓地》,《岭南文史》2007年第2期,第27-34页。
(151)陈达生、(法)克洛蒂娜·苏尔梦:《海南岛穆斯林墓地考》,《回族研究》1993年第2期,第50-57页
(152)王翠娥:《海南古代穆斯林墓葬与海上丝绸之路》,《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78-82页。
(153)武洹宇:《海南穆斯林古墓群双墓碑现象研究》,《海南大学学报》第25卷第3期,2007年6月,第247-252页。
(154)胄纂:《正德琼台志》,海南出版社,2006年;[清]明谊:《(道光)琼州府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王国宪总纂:《[宣统]琼山县志》,海南出版社,2004年等。
(155)何纪生:《琼海县会山公社加琶岭发现明代铜炮》,广东《文博通讯》1979年第8期。
(156)郝思德:《海口市秀英清代炮台》,《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页。
(157)王育龙、王明忠:《海南洋浦神头港区的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海南省博物馆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74-83页。
(158)海南省博物馆、中山大学南中国考古研究中心:《明清时期环海南岛(西部地区)海防军事设施调查的初步收获》,《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一辑》,南方出版社,2011年,第46~51页;王育龙:《环海南岛(西部地区)明清时期海防设施》,《中国考古学年鉴(2012)》,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353页。
(159)王育龙主编:《环海南岛明清时期海防设施考古调查报告》,南方出版社,2014年。
(160)王育龙、蒋斌:《海南洋浦盐田遗址》,《海南省博物馆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4-87页。
(161)李水城:《海南儋州峨蔓盐丁村古盐田考察纪要》,《南方文物》2014年第1期,第127-129页。
(162)王仁湘:《且晒且煎 兼备生熟——海南万宁盐墩村海盐生产传统工艺调查》,《东方考古》2015年12月,第315-318页。
(16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海南洋浦盐田调查简报》,《南方文物》2019年第1期,第80-83页。
(164)支艳杰、王育龙:《“崖州煮海”史迹初探》,《南方文物》2019年第3期,第222-229页。
(165)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4年第10期;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广东省博物馆:《东沙群岛发现的古代铜钱》,《文物》1976年第9期;何纪生:《谈西沙群岛古庙遗址》,《文物》1976年第9期,第28-31页;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北礁发现的古代陶瓷器》,《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1982年;王恒杰:《西沙群岛的考古调查》,《考古》1992年第9期;王恒杰:《南沙群岛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第9期;陈仲玉:《东沙岛南沙太平岛考古学初步调查》,《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二分,1995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海南省博物馆:《海南文昌宝陵港沉船遗址》,《福建文博》1997年第2期;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科学出版社,2006年。
(166)范伊然编著:《南海考古——资料整理与述评》,科学出版社,2013年。
(167)羊泽林:《从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上的青釉褐彩器看福建釉下彩瓷的生产及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第11-20页。
(168)孟原召:《西沙群岛海域出水元代青花瓷器初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1期,第68-82页。
(169)赵嘉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古代外销瓷——中国水下考古的工作与发现》,《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第1-10页。
(170)林国聪:《我国水下考古中所见的龙泉青瓷》,《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第37-47页。
(171)蒋斌:《试谈西沙出水龙泉窑瓷器——以1998年西沙水下考古调查为例》,《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二辑》,南方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45-150页。
(172)孙键:《南海沉船与宋代瓷器外销》,《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第4期,第32-45页。
(173)陈信雄:《岛屿、岛港考古与历史重建——以西沙、东沙与澎湖马公为例》,《福建文博》2010年第4期,第5-20页。
(174)尧迟月:《西沙群岛出水景德镇明代青花瓷器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75)郝思德:《从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文物看海上陶瓷贸易》,《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29-35页。
(176)何翔:《“海瓷”考》,《从西沙华光礁出水瓷粉盒看古代妇女的妆容习俗》,《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66-70页。
(177)王静:《从西沙华光礁出水瓷粉盒看古代妇女的妆容习俗》,《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42-47页。
(178)王静:《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出水瓷的装饰艺术》,《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二辑》,南方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40-144页。
(179)刘爱虹:《“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陶瓷器概览》,《文物天地》总第312期,2017年6月,第41-48页。
(180)广东省博物馆:《东沙群岛发现的古代铜钱》,《文物》1976年第9期,第31-34页。
(181)熊伟:《西沙群岛出水的“洪武通宝·二钱”》,《陕西金融》1999年第5期,第62-63页。
(182)张书裔、何健:《西沙群岛打捞出明代铜锭》,《中国钱币》1998年第4期,第47-49页。
(183)郝思德:《南海文物》,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第145-150页。
(184)李钊:《华光礁1号未见出水铜钱之探析》,《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36-41页。
(185)高文杰:《西沙珊瑚礁出水清代石雕及建筑构件》,《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48-54页。
(186)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第9-22页。
(187)何纪生:《谈西沙群岛古庙遗址》,《文物》1976年第9期 ,第28-31页。
(188)郝思德:《略谈西沙文物所传递的历史信息》,《海南省博物馆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64-73页。
(189)韩振华、李金明:《西、南沙群岛的娘娘庙和珊瑚石小庙》,《南洋问题研究》1990年第4期,第85-95页。
(190)陈进国:《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5期,第1-34页。
(191)侯毅、吴昊:《南海历史遗迹与文物的保护、发掘与利用》,《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22期,2017年第7期,第77-85页。
(192)李钊、韩飞:《海南渔民开发南海之考古遗迹述略》,《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期,第97-99页。
(193)林果:《水下考古中的技术运用》,《福建文博》1997年第2期,第52-57页。
(194)崔勇:《水下考古技术的发展概况——介绍几种水下调查发掘技术》,《福建文博》1997年第2期,第50-51页。
(195)蔡敷龙:《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般程序——以海南洋浦LNG站线项目为例》,《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一辑》,南方出版社,2011年10月,第79-83页。
(196)蔡敷龙、韩飞:《水下考古的潜水规程》,《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二辑》,南方出版社,2012年11月,第43-47页。
(197)徐海滨:《略谈水下摄像与照相在考古中的应用》,《福建文博》1997年第2期,第44-46页。
(198)李滨:《在水下遗址发掘测量中所使用的一些摄影记录方法》,《福建文博》1997年第2期,第47-49页。
(199)韩飞:《水下考古摄影概述》,《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一辑》,南方出版社,2011年10月,第84-89页。
(200)韩飞:《西沙水下考古调查方法举要》,《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00-105页。
(201)冯雷、朱滨:《水下考古调查中的遥感探测技术及其应用》,《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成果》,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年3月,第340-349页。
(202)林唐欧:《水下考古绘图初探》,《南海学刊》2018年第1期,第41-47页。
(203)张聪:《浅谈水下考古绘图方法》,《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06-110页。
(204)孙键:《揭秘华光礁1号沉船》,《华夏地理》2007年第10期,第158-169页。
(205)赵嘉斌:《西沙华光礁1号南宋沉船遗址》,《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24-25页;王浩:《西沙群岛水下考古之行——“华光礁1号”南宋沉船发掘纪实》,《武汉文博》2008年第1期,第34-37页;蒋斌:《华光之舸楫齐扬—华光礁1号船体出水始末》,《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26-28页。
(206)包春磊:《南海“华光礁1号”沉船水下考古试析》,《南海学刊》第1卷第3期,2015年9月,第55-59页。
(207)龚昌奇、张治国:《华光礁1号宋代古船技术复原初探》,《国家航海》2018年第1期,第71-87页。
(208)袁晓春:《南海“华光礁1号”沉船造船技术研究》,《南海学刊》2018年第2期,第61-69页。
(209)《华光礁1号出水陶瓷器、铁器及木船构件脱盐保护方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内部资料,未刊印发表。
(210)马燕如:《一批特殊的西沙出水陶瓷器脱盐保护方法概述》,《文物保护与修复纪实——第八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211)李乃胜:《海洋出水瓷器保护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6月;包春磊、贾世杰:《“华光礁1号”出水陶瓷器的保护与修复》,海南出版社,2016年11月。
(212)包春磊:《华光礁出水瓷器表面黄白色沉积物的分析及清除》,《化工进展》2014年第33卷第5期,第1108-1141页。
(213)李文静、陈岳、李乃胜、李斌、罗武干:《“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瓷器“保护性损伤”量化评估的ICP-AES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第35卷第3期,2015年3月,第772-776页。
(214)杨传森、王菊琳、张治国:《华光礁出水铁器腐蚀产物及脱盐研究》,《化工学报》2011年第63卷第9期,第2583-2587页。
(215)符燕:《华光礁1号船体及出水文物的现状与保护修护》,《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89-94页;叶帆、符燕著:《海南出水铁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海南出版社,2016年。
(216)刘东坡:《海洋出水南宋古沉船饱水木构件的定形保护》,《东方博物》2015年第2期,第115-119页。
(217)包春磊、贾世杰、刘爱虹、符燕、张治国:《西沙群岛出水石雕文物结垢物分析及处理》,《应用化工》2017年第4期,第805-808页;包春磊、刘爱虹、贾世杰、符燕:《海洋出水石雕文物的病害特征及处理》,《博物馆》2017年第2期,第38-45页。
(218)张治国、刘婕、田兴玲、李乃胜、包春磊:《海南出水石质文物表面凝结物的清洗技术研究》,《石材》2013年第12期,第38-42页。
(219)王昊、付永海:《海洋出水石雕文物表面污染物激光清洗实验研究》,《应用激光》2018年8月,第623-62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