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的问题和障碍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的问题和障碍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上文的分析显示,来自博物馆、学校、行政机构的新近变化拓展了馆校合作的可能空间,但中国的馆校合作远没有实现自身的潜能。这种专业能力的缺失,根植于中国博物馆与学校之间长期以来相互封闭的运行模式。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的问题和障碍

尽管上文的分析显示,来自博物馆学校、行政机构的新近变化拓展了馆校合作的可能空间,但中国的馆校合作远没有实现自身的潜能。馆校之间依旧存在相互隔离和封闭的现象,并作为馆校之间各自的惯习而延续。

1.制度供给的目标偏移

在当前馆校合作的制度供给框架中,除去宏观而笼统的描述外,意识形态教育是最主要的内容,缺乏对学生认知、审美、技能层面的制度供给。一方面,这可能与中国博物馆的构成结构相关;另一方面,则受制于更为宏观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从国际经验来看,学生在博物馆中获得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一般是以具体的学习作为依托的。现有意识形态教育则在其具体设计和效果上,都缺乏细致的分析和检验,无法确切得知其效力,而更多地代表了权力机构的意愿。同时,单纯此类教育的制度供给,可能不利于双方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也可能遮蔽博物馆其他教育职能的发挥,例如与针对专门领域的学生教育计划、学校课程的合作等。

2.馆校合作动机的偏离

中国馆校合作的主要动机是自上而下的,并非基于博物馆与学校各自对于服务功能以及学习效果的诉求。无论是中国新型博物馆的建设和自身转型,还是中国学校系统内部的教育改革,抑或两者之间可能的合作,都带有强烈的行政驱动色彩。这种外部制度的决策过程,是基于权力精英的自我输入完成的。对于博物馆而言,其学校教育服务职能受制于原有行为逻辑的影响,其可能更加容易接受陈列、展示、保存的角色定位。而对学校来说,自身资源条件的不足、教学实践的惯习、示范的缺失、合作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博物馆的刻板印象,都可能导致其没有足够的动机主动推行馆校合作。更重要的是,馆校合作的外部行政激励,无论是对博物馆还是对学校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例如,相较于馆校合作,学校优异的升学率、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内部教学的改良等,更容易得到行政部门的激励。在Kang等(2010)关于中国馆校合作的分析中,相关利益主体(尤其是博物馆工作人员)被描述为具有强烈意愿的主体,显然我们的分析与其存在差异。(www.xing528.com)

3.博物馆与学校专业能力与专业支持的缺乏

博物馆与学校专业能力的缺乏,以及第三方专业支持的缺失,是影响合作的重要因素。这种专业能力的缺失,根植于中国博物馆与学校之间长期以来相互封闭的运行模式。中国博物馆由于长期存在自我惯习,职能和现有人才储备更多侧重于专业领域及展览设计,在教育设计、课程理解等能力上存在不足。与之相对,学校系统应用博物馆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同样存在不足。对于学校教师来说,相对于其日常教学实践,博物馆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除此之外,在西方常常作为重要的第三方介入的大学和专业研究者,同样在中国存在缺失,这在上文的文献回顾中已经得到体现。

4.中国博物馆以及学校内部的异质性

中国博物馆以及学校内部的异质性,影响了馆校合作的一般性质的政策供给。虽然整体而言,中国公立学校具有基本相同的教育内容和管理架构,但其在区域、城乡、校际等维度上,仍存在巨大的质量和资源差异。与之相对,中国博物馆从其架构上来看,分属于科技、教育、文化、文物等多个部门管理;在其类别上,涵盖综合、艺术历史、自然科技等类别;整体数量较少,其布局在局域之间存在不均衡;不同博物馆内部的藏品、运行机制、人员的专业能力也呈现多样性。所有这些因素,为规范化的馆校合作政策供给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例如,需要解决教育均衡、合作范围、评估标准、主导机构等问题。这也说明从整体角度进行的分析,虽然提供了馆校合作的可能空间,但一旦进入行动场域,相关利益主体内部的复杂性便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