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境与意境的变化:从阅读的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水平

心境与意境的变化:从阅读的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水平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心境、意境不同之故。只不过是因为年龄的不同,读书的境界才有所不同罢了。这个阅读的中级水平跳出了“看热闹”的范畴,达到了“看门道”的境界。徐宗文先生更是将读书的三重境界概括为“为知、为己、为人”六个字。读书有诗意,读书的层次更有诗境。

心境与意境的变化:从阅读的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水平

不爱喝咖啡、吃榴梿的人,说咖啡苦、榴梿臭;爱喝咖啡、吃榴梿的人,说咖啡香、榴梿也香。同是一种食物,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我想,这是心境不同、爱好各异之故。

读书也是如此。君不见,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究其原因,心境、意境不同之故。

读书无止境,但读书有境界。

在这个教育平民化的时代,读书成了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然而,将读书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和长期需求,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我们差不多都是从幼儿园开始上学的,经过了一二十年,人生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人在原地打转,有的人则站在了“云端”,风景各异,感受不同,人生的境界也大不一样。而这种境界的不同,就是当初读书境界的差异造成的。

我想,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整理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就是要用生命和心灵去阅读。只有这样,少年读书,才能读出一片春郊新绿、翠柳扶风的青青之意;中年读书,才能读出一种沉思凝重、掩卷瞑目的回味之意;老年读书,才能读出一份空山月明、洗尽铅华的超然心境。

(1)古人用赏月来做比喻,将读书的境界概括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境界是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窥”得斑斑点点;

第二层境界是指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望”得一轮圆月;

第三层境界是指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玩”出一种品味。

(2)中国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的三段词来比喻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在学海中畅游,有困惑和迷茫,但目标明确,初心不忘;

第二重境界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读书时要有壮怀激烈的豪情和勇往直前的斗志;

第三重境界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在书山中自由登攀,在书海中尽情遨游,内心的体验变得更加强大。

他还将读书比作听雨,用一首南宋蒋捷的《虞美人》来比喻少年、壮年、老年的读书心境:“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他看来,读书就如同听阶前的点滴细雨,是一种韵味,是一种悠闲,是一种情致,更是一种乐趣。只不过是因为年龄的不同,读书的境界才有所不同罢了。

(3)也有人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归纳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读如少年涉世,所看的都是本原的世界。这个初级阅读阶段就是所谓的“被书所读”,属于阅读的“看热闹”层次。这种类似娱乐的境界,就是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的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的人物命运而悲喜。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读如中年历经沧桑,恍然有悟,走过的山水都变成了人生的轨迹。这个阅读的中级水平跳出了“看热闹”的范畴,达到了“看门道”的境界。读者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理性思考、理解文章背后的意义和意图,能够看出书本之外的奥妙。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三读如老年在夕阳下回首,那远方的山水都变成了心中的风景。超然物外,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豁然开朗,达到了“看风月”的层次。读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的左右,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灵魂得到了实质性的升华。

还有人将禅宗的三重境界引到了读书之中:其一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这个“寻”,就是读书的上下求索追问;其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个“无”,表明读书人已经从功利层次脱离出来,浑然忘物;其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说明此时已经完成了对有限时空的超越,达到了长空明月、天人合一之境界。

(4)徐宗文先生更是将读书的三重境界概括为“为知、为己、为人”六个字。

为知,是指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博学从而多才,增长自己的学问、见识和智慧。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有益于身心。

为人,是指读书要“为黎民百姓”“为天下苍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即周恩来少年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有学者将读书分为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读作者”,是一个“吞”的过程;

第二重境界是“认同感”,是一个“啃”的过程;

第三重境界是“找问题”,是一个“品”的过程。

(6)《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说,读书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看得懂别人的道理,并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

第二重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www.xing528.com)

第三重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地去用;

第四重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做到学以致用。

(7)读书有诗意,读书的层次更有诗境。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生活富有诗意。在闲暇时光,手捧一本书,享受阅读带来的惬意,可以使生活更充实、更富诗意。

捧起一本书,我便可去掉世间的嘈杂,把心融进书里;捧起一本书,不需要太多的奢华,只要一片安静和一抹阳光,就足够让我享受一番。

因为,我知道,捧起一本书,便能品味人生的精彩和做人的真谛;捧起一本书,就是捧起一方理想世界。

“文章者,案上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文章。”书卷如同大千世界、千山万水,读书读到心领神会处,书中的一人一物仿佛都置身于我们的眼前。此时此刻,我们既为书中人的快乐而欣喜,也为其悲伤而落泪。正所谓“自拥书城掩关坐,不知门外有车尘”。

读书的第一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书,须静心存真,守住心灵的宁静,耐住寂寞,甘于孤独,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春光明媚,小桥流水,一把椅子,一杯清茶,手捧一本书,清静优雅自显;冬夜寒冷,夜阑人静,万籁俱寂,一个人,一盏灯,手不释卷,幽静惬意立显。

读书的第二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沉醉于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书人合一”,阅读当下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读书的第三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籍记载了古今中外多少事,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而我们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更透彻,我们的心胸就会更宽阔、更博大。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至高读书境界。

读书的第四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读书永无止境。“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到最后,就会深感自己的渺小无奈和知识的博大精深。毕生学习,并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和生活习惯,融入血液、骨髓、基因和灵魂中去,它就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8)有人将读书归纳为“静、勤、省、悟、创”五重境界。

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就是静。因为,静心读书,是一种态度,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习惯。

读书的第二重境界就是勤。因为,勤才能厚积薄发,勤才能穿云破雾,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读书的第三重境界就是省。因为,一个不懂得“内省”的人读书效率不会高,自然对读书也不会有很深的感情,常常学不深、走不远。

印度著名哲学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说,实现世界和平的唯一途径是人类心灵的转变。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省其身,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也没有任何大师或权威可以提供帮助。

读书的第四重境界就是悟。因为,只有通过感悟,才能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促进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改变,让我们对人生和生命更有洞见。

读书的第五重境界就是创。因为,只要读书到达了“创新”的境界,并且为社会所认可,社会就会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以回报。正如卡尔·马克思所说,只要你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社会就会养活你。

(9)王国维在谈论读书的时候,曾经引用三句宋词来表述读书的三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的读书观更见读书人的真性情:“什么才叫作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取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

(10)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读书的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还将读书治学与修身养性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另一个理论。其一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二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其三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然,也有人将“读完书”作为一种任务。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阅读层次:许多人在“看”书,部分人在“翻”书,很少的人在“读”书。

读完一本书是真正的读书人。而能将一本书变成一句话或是一段话,能把书读薄的人一定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读完一本书后,通过自己的认知融入广阔天地,能把书读厚的则是大师。

(11)捧一本经典名著,读着读着,渐开三境:第一重境界就是达到忘形忘我,不再计较得失,不再流连于名利;第二重境界就是从书中悟出一些人生哲理,对“得”与“失”有了新的见解,如释重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第三重境界就是从书中找到与自身相似的人物际遇,然后看作者是如何面对失意,并从中学到反败为胜的本领。

我想,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

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

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有人说,书籍是人类前行的金杖。我想,的确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