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珠宝玉石品种及销售实务

常见珠宝玉石品种及销售实务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常见的珠宝玉石1.钻石顾客在选购钻石时,多数是为了订婚、结婚、表达爱意等,而大多数顾客对钻石了解不多,因此购买时难免出现疑惑。钻石具有高热导率,热导仪就是利用钻石的这一性质将钻石与仿制品加以区别。当将钻石置于热导仪探头下,仪器的红色显示灯会闪烁并发出蜂鸣声,而绝大多数仿制品由于热导率不高而无反应。

常见珠宝玉石品种及销售实务

(一)珠宝玉石基本特性

自然界中发现的矿物已超过3 000种,但可作为宝石原料的仅230余种,而国际珠宝市场上的主要中高档宝石只有20多种,可见矿物岩石必须具备一定特性才可能成为宝石。这些特性包括以下几点。

1.美丽

美丽是宝石价值的首要条件。宝石的美由颜色、透明度、光泽、纯净度等因素构成。宝石的颜色有彩色和无色之分。彩色宝石要求颜色艳丽、纯正、均匀。对于无色宝石(钻石除外),颜色便不是评价的主要因素了。

宝石应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纯净度。彩色宝石虽然不能达到清澈透明的外观,但较高的透明度将会提高宝石的总体观赏性。而无色宝石的透明度和纯净度是体现宝石美感的主要因素,如无色水晶,但对于某些宝石来讲,并不是透明度和纯净度越高越好,如对某些具有特殊光学效应(星光效应、猫眼效应等)的宝石,则要求相关包裹体较为丰富,因为当纯净度和透明度不太高时,其特殊光学效应才能更明显。光泽是宝石表面反光的一种视觉效果。无色的钻石能成为宝石之王,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光泽,在阳光下光芒四射,给人以光彩夺目、灿烂辉煌的感觉

有些宝石不以颜色来确定价值,但具有特殊光学效应,如星光效应、猫眼效应、变彩效应等,这些特殊的光学效应具有特殊的美感,因而使宝石价值倍增。

2.耐久性

宝石不仅应绚丽多姿,而且需要经久不变,即具备一定的硬度、韧性和化学稳定性等。

3.稀有性

宝石以产出稀少而名贵。这种稀有性包括品种上的稀有和品质上的稀有。如紫晶因为品种的稀有性而影响其价格,最初只见于欧洲大陆,被人们视为珍宝,价值很高,但当在其他国家大量发现以后,价格则不断下降。如拉长石在品质上稀有,曾经以其稀有的变彩效应备受人们珍爱,但自加拿大、俄罗斯发现拉长石资源后,它就变成普通宝石品种了。所以在美丽、耐久和稀有这三个方面同为最佳或其中一两个方面最为突出的品种才能称为宝石。其中一两个方面最为突出的宝石在价值上会有所差异。

(二)常见的珠宝玉石

1.钻石

顾客在选购钻石时,多数是为了订婚、结婚、表达爱意等,而大多数顾客对钻石了解不多,因此购买时难免出现疑惑。面对顾客的疑惑,珠宝首饰销售人员如果能运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向顾客解释说明钻石品质,并使顾客体会到拥有钻石的乐趣,无疑会提高钻石饰品的销量。

钻石的珍贵在于它的美丽、耐久和稀少。钻石的美主要表现在它对光所产生的独特效应。在灯光下转动钻石,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钻石的晶莹剔透,同时可看到火彩。钻石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莫氏硬度为10,而按照绝对硬度来衡量,钻石的硬度是红宝石的140倍,水晶的1 000倍,所以它具有极强的抗刻划、抗磨蚀的能力。

钻石形成于地球150~200km的深部,平均开采数百吨矿石才能采到一粒1ct的钻石。而每年钻石的总产量中仅1/4可达到宝石级,其余大部分均为工业级。

钻石的颜色可分为开普系列(无色至浅黄色、浅褐色或浅灰色系列)、彩色系列(黄色、褐色、红色、粉红色、蓝色、绿色、紫罗兰色、黑色等)。钻石为典型的金刚光泽,成品钻石表面具有耀眼的光芒,有经验的人可在众多无色宝石如水晶、托帕石等中按照光泽将钻石识别出来。钻石色散强,色散值为0.044,表面可看到柔和的以橙色、蓝色为主的火彩。而合成立方氧化锆、钛酸锶、合成金红石等人工宝石的色散高于钻石,表面色散颜色过于艳丽,呈细碎的五颜六色的光芒。其他仿制品如玻璃、水晶等,则色散低,表面很少出现彩色光芒。钻石的硬度高,成品钻石在10倍放大镜下可见平滑的表面及尖锐的棱角,腰围往往不抛光,有时腰围可见原始晶面。相应的仿制品棱角较圆滑。钻石的解理较发育,在粗磨过程中如果用力过猛,会在腰围沿解理面产生裂纹并向钻石内部延伸,其外观像胡须,称为“须状腰”,有时可见“V”形缺口,而仿制品往往趋向贝壳状断口。在放大检查时,常可见钻石内部具有不同颜色的矿物晶体、云状包裹体、点状包裹体、羽状纹、生长纹等。透视试验中将圆钻型切工的宝石台面向下,放在一张有线条的白纸上,透过宝石观察纸上的线。若为钻石,光线不能通过亭部刻面,因此透过钻石看不到纸上的线条,而大部分仿制品的折射率不同,透出的现象也不一样,通常能看到线条。钻石具有高热导率,热导仪就是利用钻石的这一性质将钻石与仿制品加以区别。当将钻石置于热导仪探头下,仪器的红色显示灯会闪烁并发出蜂鸣声,而绝大多数仿制品由于热导率不高而无反应。这是一种快速简便又较为准确的检测方法。

钻石的品质评价遵循4C标准,即颜色(Color)、净度(Clarity)、切工(Cut)、质量(Carat Weight)。在国内市场上,每一粒20分以上甚至15分以上的钻石在摆上柜台前都要按照4C标准进行分级。

珠宝销售人员面对的主要是镶嵌钻石。镶嵌钻石的颜色分级,由高到低共分D-E、F-G、H、I-J、K-L、M-N、<N七个级别。镶嵌钻石颜色分级应考虑金属托对钻石颜色的影响,应注意加以修正。准确的颜色级别需在实验室条件下才能确定。

镶嵌钻石通常只能从冠部观察它的净度特征,钻石边缘的瑕疵有可能被金属托架所掩盖,所以镶嵌钻石的净度由高到低分为IF、VVS、VS、SI、P五个等级,每个等级不再进行细分。一般切工比例好的钻石表面明亮,光芒耀眼。当切工比例不太好时,同样质量的两粒钻石,台面过大的会显得“个儿大”,但火彩会减弱,钻石看上去呆板无生气;台面过小的火彩强烈,当转动钻石时五颜六色的光芒十分明显,但钻石看上去会显得较小。

镶嵌钻石中裸钻的质量大多直接被标在金属托架上,业界习惯用“克拉”(ct)来表示钻石的质量。1ct=0.2g=100p,实际称重时要求天平精确度为0.000 1g。

2.红宝石与蓝宝石

红宝石呈深浅不同的红色,蓝宝石呈浅蓝色至深蓝色,还有绿色、黄色、无色等多种颜色。红宝石、蓝宝石具玻璃光泽至亚金刚光泽,因此成品宝石表面明亮。两者均具多色性,透明至半透明。红宝石具荧光效应,所以在强太阳光下红宝石的颜色会更加明亮艳丽。红宝石和蓝宝石都可具六射星光,偶见十二射星光,部分蓝宝石还会有变色效应。红宝石、蓝宝石的硬度仅次于钻石,所以成品宝石表面可以磨得很光滑,棱角分明。红宝石、蓝宝石的密度比较大,所以在同等质量的宝石中,红宝石、蓝宝石的体积显得略小。进行放大检查时,红宝石、蓝宝石中经常见包裹体,主要有色带指纹状包裹体、生长纹、双晶纹等。

3.水晶

水晶是二氧化硅晶体,内部可含丰富的包体,常见包体有负晶、流体包体及固态包体。水晶因含微量元素不同而产生不同颜色,通常根据颜色可分为水晶、紫晶、黄晶、烟晶、芙蓉石、双色水晶、绿水晶等;依据特殊光学效应,又可划分为星光水晶、石英猫眼;依据包体特征,又可分为发晶、水胆水晶等。

紫色的水晶叫紫晶,成分中含有微量的铁。通常紫色分布不均匀,常见色带。

黄晶是一种黄色的水晶。成分中含有微量的铁和结构水。常见的颜色有浅黄色、黄色、金黄色、褐黄色、橙黄色。黄晶一般具有较高的透明度。黄晶在自然界中产出较少,相对价值较高,常同紫晶晶簇伴生,市面上流行的黄晶多数是由紫晶加热处理而成或为合成黄晶。

烟晶是一种烟色至棕褐色水晶,成分中含微量的铝,也称茶晶。烟色分布不均匀,透明度从半透明至不透明,并含有丰富的气液包体,加热后可变成无色水晶。

芙蓉石是一种淡红色至蔷薇红色石英,也称蔷薇水晶。成分中含有微量的锰和钛。单晶体少见,通常为块状,透明度较低,多为云雾状或半透明状。芙蓉石的颜色不太稳定,加热可褪色,长时间日晒,颜色会变浅。

双色水晶是一种紫色和黄色共存一体的水晶,紫色和黄色分别占据晶块一部分,两种颜色的交界处有着清楚的界限,也叫紫黄晶。双色是由水晶内的双晶所致。

绿水晶是一种稀少的绿色至黄绿色的水晶,其颜色与二价铁有关。市场上几乎不存在天然产出的绿水晶,它们是紫水晶在加热成黄水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中间产物。

当水晶中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纤维状包体时,其弧面形宝石表面可显示猫眼效应,称为石英猫眼。

当水晶中含有两组或两组以上定向排列的针状、纤维状包体时,其弧面形宝石表面可显示星光效应,一般为六射星光,也可有四射星光。

发晶是包含了不同种类针状矿石包体的天然水晶体。晶体中含有纤维状、草束状、针状、丝状、放射状的金红石、电气石、角闪石等固态包体,这些包体常呈细小的针状、纤维状定向排列,犹如发丝。由于包体颜色不同,所形成的发晶也不尽相同,常见颜色有黑色、金黄色、铜红色、银白色、绿色等。

水胆是透明水晶晶体内部含有的较大的液态包体。这种水晶的形成是由其晶体生长速度较快,与它混在一起的岩浆热液、水溶液等被包裹所致。

4.翡翠

翡翠是以硬玉矿物为主的由多种细小矿物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它的主要组成矿物是硬玉,次要矿物有绿辉石、钠铬辉石、钠长石、角闪石、透闪石、透辉石、霓石、霓辉石、沸石铬铁矿磁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等。翡翠的颜色多种多样。翡翠常见的颜色有白色、无色,以及各种不同色调的绿色、红色、黄色、紫色、黑色、灰色等。

通常从颜色、透明度、结构、净度、切工、质量六个方面来评价翡翠。

1)颜色

颜色是翡翠质量评价的关键,通常从浓、阳、正、和、匀五个方面来进行翡翠颜色的评价。

(1)浓指翡翠颜色的饱和度要高。同一色调的饱和度越高颜色越深,饱和度越低颜色越浅,好的翡翠呈浓淡相宜的翠绿色。

(2)阳指翡翠颜色的亮度要高,颜色鲜艳的翡翠给人青春勃发的感觉。

(3)正指的是翡翠色调要纯正,不含其他色调。如纯正的绿色翡翠应为正绿色或翠绿色,紫色翡翠要求呈纯正的紫罗兰色。

(4)和指翡翠不同颜色分布的和谐与否。翡翠也会出现不同颜色的组合,如“福禄寿”等。

(5)匀指翡翠的颜色分布的均匀程度。翡翠是同种或不同种矿物的集合体,颜色多呈点状、丝状、团块状分布,很难达到均匀。所以翡翠颜色越均匀,价值越高。(www.xing528.com)

2)透明度

翡翠的透明度又称“水头”。绝大部分翡翠都是不透明至半透明,透明者极为罕见。翡翠越透明表明其品质越高。

3)结构

翡翠的结构是指组成翡翠的矿物颗粒的大小、形态及颗粒间的结合方式,它直接影响翡翠的“水头”、光泽、硬度等。颗粒细小、结合紧密的翡翠显得温润细腻,属高档翡翠;反之,颗粒粗大、结构松散的翡翠,质量明显下降,属低档翡翠。

4)净度

净度是指影响翡翠美观程度的因素,包括脏色和裂隙等。裂隙的存在影响翡翠的美观,净度越高翡翠的品质越高。

5)加工

翡翠的加工是指翡翠的选材设计、切割比例、雕刻工艺及抛光工艺等几个方面。对于素面翡翠,要求切割比例适中、抛光优良;而对于玉雕制品的质量评价来说,工匠们的巧妙构思、娴熟技艺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6)质量

翡翠制品的价值不受质量的严格限制,但是在颜色、质地、透明度及质量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体积越大则价值越高。

5.祖母绿

祖母绿常见的颜色有深绿色、蓝绿色、黄绿色,在同为绿色的单晶宝石中,祖母绿的绿色明亮、纯正、柔和,通常解理、裂隙比较发育。成品祖母绿常用无色油浸润,防止裂隙进一步扩大,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因此佩戴祖母绿时应远离高温。同时,祖母绿不能用超声波首饰清洗仪清洗。

祖母绿的品质主要取决于颜色、净度、质量大小。优质的祖母绿应为鲜艳纯正的翠绿色,不同程度的黄色、蓝色、灰色、褐色等杂色色调都会降低祖母绿的颜色质量,同时颜色需均匀。此外,由于生成环境的原因,祖母绿中内含物十分丰富,裂隙十分发育,因此高净度和大颗粒的祖母绿尤其可贵。

6.碧玺

碧玺的颜色比较丰富,有红碧玺、蓝碧玺、绿碧玺、端色碧玺、双色碧玺、三色碧玺等。一般来讲,碧玺的鉴别特征比较明显,不容易与其他宝石相混。碧玺有着浓郁的颜色、明显的多色性、较高的双折射率值(导致刻面棱重影现象明显),内部常见气液包体。且碧玺具有热电性,在受热或太阳的辐照下其表面可带有电荷,这些电荷对空气中的带异性电荷的灰尘具有吸附作用。因此,在店铺的陈列品中,碧玺表面往往比其他宝石吸附着更多的灰尘。

7.软玉

软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次要矿物有阳起石、透辉石、滑石、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镁橄榄石白云石、石英、磁铁矿、黄铁矿、镁铁尖晶石磷灰石石榴石、金云母、铬尖晶石等。

软玉的颜色有白色、青色、灰色、浅至深的绿色、黄色至褐色、墨色等,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软玉矿物颗粒细小,结构致密均匀,所以软玉质地细腻、润泽且具有较高的韧性。

软玉主要用来做雕件和各种饰品,其质量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来评价。

(1)颜色。要求柔和、纯正、均匀。软玉中历来以羊脂白玉最为珍贵,是极为稀少珍贵的软玉品种。

(2)质地。要求致密、细腻、坚硬、光洁,油润无暇,少有裂隙。

(3)光泽。品质好的软玉为油脂光泽。

(4)块度。块度越大越好,要求完整、无裂。同样颜色、质地和块度的软玉,带皮的籽料价值较高,其次为山流水和山料。

(5)净度。软玉要求瑕疵越少越好,瑕疵主要包括石花、黑点、裂隙等,这些都将影响软玉的品质。

8.珍珠

珍珠除含有大量的无机成分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有机成分。不同种类和质量的珠母贝所养殖的珍珠,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有差异。珍珠所含的无机成分质量分数占91%以上,主体是碳酸钙,此外还含有铜、锌、铁、镁等十多种微量元素;其有机成分的主体是壳角蛋白和各种色素等。珍珠的颜色是其体色、伴色和晕彩综合的颜色,颜色的描述以体色描述为主,伴色和晕彩描述为辅。珍珠的体色又称为本体颜色,也称背景色,是珍珠对白光选择性吸收所产生的颜色,取决于珍珠本身所含的各种色素和微量金属元素。伴色是漂浮在珍珠表面的一种或几种颜色,可能有的伴色包括白色、粉红色、玫瑰色、银白色或绿色等。晕彩是在珍珠表面或表面下层形成的可漂移的彩虹色,是加在其体色之上的,是从珍珠表面反射的光中观察到的,由珍珠次表面的内部珠层对光的反射、干涉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特有色彩。晕彩可分为晕彩强、晕彩明显、有晕彩和无晕彩。

(1)根据珍珠的体色,可将珍珠颜色分为五个系列。

白色系列:纯白色、奶白色、银白色、瓷白色等。

红色系列:粉红色、浅玫瑰色、浅紫红色等。

黄色系列:淡黄色、米黄色、金黄色、橙黄色等。

黑色系列:黑色、蓝黑色、灰黑色、褐黑色、紫黑色、棕黑色、铁灰色等。

其他:紫色、褐色、青色、蓝色、棕色、紫红色、绿黄色、浅蓝色、绿色、古铜色等。

(2)珍珠可按珍珠的成因和水域进行分类,分为天然珍珠和养殖珍珠。

天然珍珠是天然贝、蚌类体内形成的珍珠,包括天然海水珠和天然淡水珠。天然海水珠即海珠,是在海洋贝体内产出的珍珠。天然淡水珠是由淡水中河蚌类体内产出的珍珠。

养殖珍珠是用人工培育的方法,在贝、蚌类体内形成的珍珠。按照产出水域特点分为海水养殖珍珠和淡水养殖珍珠两种。市面上出售的珍珠多以养殖珍珠为主。

(3)珍珠的质量从颜色、大小、形状、光泽、珠面质量及匹配性六个方面来评价。

颜色是珍珠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但因各地民俗、种族、爱好、文化背景和市场需求的不同,对颜色的喜好也不尽相同。颜色的流行趋势也会影响不同颜色珍珠的价值。一般而言,珍珠颜色的价差不会太大,但某种颜色的市场需求和稀缺性会较大地影响它们的价格。即便如此,颜色价值的权重也只占珍珠价值的10%~20%。黑色珍珠在一段时间内市场价格也很高,其后市场极为流行,也刺激了生产商的大量养殖而使市场价格趋于平稳,价格最终受控于市场的供求关系

珍珠的大小指单粒珍珠的尺寸。正圆形、圆形、近圆形养殖珍珠以最小直径来表示,其他形状的养殖珍珠以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来表示。珍珠的大小与价值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而言,越大越贵重,这是因为大颗粒的珍珠甚少,一般以小颗粒居多。中国旧有“七分珠,八分宝”的说法。一般珍珠按照直径大小可分为六级,直径在2.0~5.0mm之间,称厘珠;直径在5.0~5.5mm之间,称小珠;直径在5.5~7.0mm之间,称中珠;直径在7.0~7.5mm之间,称大珠;直径在7.5~8.0mm之间,称特大珠;直径在8.0mm以上称超特大珠。

珍珠的形状是指珍珠的外部形态,其形状以球形为主,如圆形、椭圆形、水滴形等。此外还有不规则状的异形珍珠。

珍珠的光泽是指珍珠表面反射光的强度及映像的清晰程度。珍珠光泽的产生是其多层结构对光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珍珠光泽的强弱主要决定于珍珠层的物相组成、有序度及厚度,也受贝体的健康与否和海水温度高低及珍珠生长时间长短、速度快慢等因素影响。一般而言,珍珠质层越多珠层越厚,文石排列有序度越高珍珠光泽越强,珍珠表面更显圆润,同时具有很好的弹性并且表面瑕疵很少。光泽差的珍珠看上去暗淡无光,伴色和晕彩不明显。光泽是决定珍珠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珍珠评价中,光泽和珠面质量分别占有25%的权重,因此,光泽和珠面质量不仅是选购珍珠的主要参考因素,也是珍珠贸易中价格高低的决定因素。

珍珠的珠面质量评价要素为瑕疵和光洁度。珍珠的瑕疵是指导致珍珠表面不光滑、不美观的内外部缺陷,光洁度则指珍珠瑕疵多少的总程度。珍珠表面常见的瑕疵有腰线、隆起、凹陷、沟纹、破损、缺口、斑点、针夹、划痕、裂纹及珍珠症等。珍珠瑕疵的观察,一般以肉眼观察为主,无需借助任何放大设备。当对单粒珍珠进行瑕疵评定时,根据其数量、大小、种类和位置来分级。但如果对一串珍珠项链进行瑕疵评定时,则要进行综合考虑。

珍珠可以制成多种饰品,如项链、手链、耳饰、戒指等。若所鉴定的是由单粒珍珠做成的饰品,可就单粒珍珠来评定饰品等级。但如果所鉴定的是由多粒珍珠组成的饰品,则必须将整件饰品的珍珠作统一评定,而并非只取其中一颗来决定整件饰品珍珠的品质。对整件饰品珍珠来说,同样必须依照珍珠的光泽、光洁度、形状、颜色、大小来区分等级的高低,并且要求整件饰品的珍珠都整齐划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