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分因子与植物景观的关系

水分因子与植物景观的关系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湿生植物由于长期需要大量水分且不能忍受干旱,这一类植物需要生活在水中,茎秆多为中空或者海绵状,能够有效过滤水分。湿生植物通常喜欢较为荫蔽的环境且生长发育需要潮湿的环境如沼泽类植物。

水分因子与植物景观的关系

水除了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也是植物的构成成分,植物体内含水量可达80%,甚至可以到达90%以上。水是很多物质的溶解剂,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盐必须由水作为媒介才能被植物吸收,同时水也可以调节温度变化,水的比热容较大,可以平衡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变化,使得植物能够保持生命形态,维持物质循环。

1.水对园林植物的调节适应

长期处于不同环境的植物对水的需求也不同,同时也对水分有了不同的适应性和生活习性。根据这些习性,大致可以将植物分为水生、陆生、旱生三大类,这些植物在结构形态上也不尽相同。旱生植物可以长期耐受干旱少雨的环境,如仙人掌类植物,为适应沙漠环境减少水分蒸发,叶子退化植物外表皮革质。而湿生植物由于长期需要大量水分且不能忍受干旱,这一类植物需要生活在水中,茎秆多为中空或者海绵状,能够有效过滤水分。

水生植物:可以生长在水中的植物都可以称为水生植物,由于水生植物的植株一部分会在水中生活,需要从淤泥中吸收营养同时也需要进行光合作用,为适应弱光、缺氧、温度低且温变小,土壤黏性大的环境特点,水生植物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与挺水植物三大类。

陆生植物:在陆地上生长的植物,包括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通常喜欢较为荫蔽的环境且生长发育需要潮湿的环境如沼泽类植物。而中生植物则对水湿环境要求适中,大部分的植物种类都属于这一大类,分布广、数量多,可以忍耐部分干旱或潮湿的环境。

旱生植物:完全能够忍耐长期干旱,并且能够维持体内水分平衡和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类型。它们共同构成了草原荒漠为主的植物景观。如多浆植物、仙人类植物、龙舌兰、芦荟等。

2.水因子与植物景观

水生植物与景观:生活在水中的水生植物与陆地植物形态差异较大容易形成有特点的植物景观。如菱角、浮萍一类植物就是漂浮在水中,无根的一类植物,金鱼藻一类的植物则是在水下生长的沉水植物。在园林植物景观中可以选用的水生植物有菱、莲、睡莲、萍蓬、凤眼莲、慈姑、水芋、席草、蒲草、水葱、荇菜、水芹等(图2-6)。

图2-6 水生植物景观(www.xing528.com)

湿生植物与景观:湿地生态系统现为植物生态景观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园林植物造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减少人工干扰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园林植物造景,是我国造园师们研究的主要领域。所选用的植物通常为可以适应干旱又能耐积水的植物,这一类植物大都有较发达的通气组织。可选用植物有莎草科、泽泻科、香蒲科、天南星科及雨久花科。木本类植物可以选择的有落羽杉、水杉、水松。还有一类特殊植物为海滩红树林,红树林处于淡咸水交界处,有较强的陆生特性,是水陆两生的特殊植物,同时也是检测环境污染的一种植物(图2-7)。

图2-7 湿地景观

旱生植物与景观:通常的旱生植物是指生于年降水量300mm及以上的地区可以忍受或躲避干旱环境的能力,除了生理循环能力较低以外还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常见的植物可选择仙人类和多肉多浆类植物,木本的选择上可以使用紫藤槐树、椿、构树、旱柳、榆树柏木等(图2-8)。

图2-8 旱生植物景观

3.植物景观对城市水分的调节

城市中原始植物群落较少,多是人工园林绿地景观组成的植物景观群落。这些植物景观在城市中起着较大的水分调节作用,它们能够截留降水、畜养水源,对降落的雨水进行分配,从而调节城市生活环境。由于城市环境较原始生态环境相比,自我协调能力较差,下雨时尤其内陆城市易形成城市内涝等灾害,通过植物景观分流的一部分水分大大减少了雨水对地下管道的直接压力同时也减弱了地表径流对表土的影响。

通过研究表明,城市植物景观的结构越复杂,植物景观群落面积越大对水分的分流影响最大,这些园林植物景观可以在城市水循环过程中可以极大地调节城市湿度变化,同时国家建立海绵城市的构想也要求园林植物对于城市水环境的重要调节作用,通过合理的建造城市植物景观,可以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