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丝织品
隋唐时期,丝织业发展进入繁盛时期,在工艺、品种和花纹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隋代不仅有专门的染织生产部门,还专设丝绸生产机构,出现了分工很细的手工业作坊。唐代,无论是官营还是私营丝织业都很发达,产品种类甚多。少府监所属织染署所领织纴十作,内有八作:绢、絁、纱、绫、罗、锦、绮、繝,其中绢为丝织品的通称,为较粗的丝织物,又称绨;纱为绢中轻而细者;绫为细而薄之高级丝织物;罗为质地柔软、经纬线分明的丝织品;锦为用彩色经纬线织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丝织物;绮是素地织纹起花的丝织品;绸是织有锦文的丝织品。此外,唐代丝织品还有、练、缣、绶、帛、縠、缟、素、纤、纨、紃等品种,大体上以丝的生熟、质地粗细、颜色不同而区分[72]。丝织品的产地遍布全国,尤其以关东(河南、河北两道)、巴蜀(剑南道及山南道)及吴越地区为盛。[73]此外,唐代广东丝织业也有进步,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唐代,染织技术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除传统的染料,还出现了苏木等原产东南亚国家的染料。苏木由东南亚国家传入后,因为具有优良的媒染性能和便利的储存、操作等优势,被大量运用于染织技术中,也极大地影响了染料结构的变化。随着纺织技术的提高和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扩展,中国的海上丝绸贸易也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武德六年(623年),林邑国王“范梵志遣使来朝。八年(625年)又遣使献方物,高祖为设九部乐以宴之,及赐其王彩锦”。随后各国纷纷来朝,唐朝答“赐印绶金银缯各有差也”。随着来访节度使的增加,外传到国外的丝绸也日益增多,中国的丝绸外传不再是依靠赏赐和赠予为主,而逐渐转变为以贸易为主,进而在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丝绸贸易的集散地。据唐朝义净记载,他在室利佛逝学习梵文期间,室利佛逝已发展成为中国丝绸传播到其他国家的重要集散地,同时也成为南洋贸易的中心,可见当时东南亚国家甚至西方国家对于丝绸的需求量已经很大。[74]
2.陶瓷
中国是著名的陶瓷古国,陶瓷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石器早期,我国就已经发明了陶器,它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大约在东汉时期,陶器逐渐演变成瓷器,在英文中,瓷器和中国都同是“China”一词,充分说明了在外国人视野中瓷器的重要性。陶瓷是唐代新崛起的出口产品。当时邢州(今河北邢台)、越州(今浙江绍兴)、婺州(今浙江金华)、寿州(今安徽寿县)、岳州(今湖南岳阳)、鼎州(今湖南常德)等地的产品都非常出名。湖南、广东、浙江等地陶瓷生产还面向国外,大批青瓷和白瓷通过广州等口岸销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地区。903年,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法基在其《地理志》一书中,把中国陶瓷、中国丝、中国灯并列为三大名牌货。[75](www.xing528.com)
据日本考古学家三上次男介绍,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所到达的许多地方都有唐瓷出土。在埃及开罗南郊福斯塔特,发现大量唐瓷碎片,种类有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长沙窑瓷器等;在伊朗内沙布尔遗址,发掘出9世纪后半叶至10世纪前半叶唐朝邢窑、长沙窑、越州窑产品;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斑波尔遗址,发掘出晚唐越窑瓷器和长沙窑黄赫釉带绿彩花草纹碗残片;在伊拉克萨马腊遗址,出土过唐代瓷器残片;在印度尼西亚北婆罗洲沙捞越,也有9至10世纪越窑产品出土。三上次男特别指出:“长沙窑的瓷器在出土地的中国是很少听说过的,但却在中国以外的印度尼西亚和遥远的埃及、伊朗等地区都有发现。”[76]
3.茶叶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国,世界上关于茶的名称、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茶文化等基本上都直接或间接与我国的茶叶生产有密切关系。唐人陆羽因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而被后世称为“茶圣”,他在这本著作中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种茶叶、采制茶叶、饮茶的方法和技术。据书中所载,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至今至少已有4700年历史。从唐代开始,饮茶成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和社会时尚,并且对饮茶的茶具、环境、礼节、饮茶的操作方式都颇有讲究,形成了一定的规矩和仪式。大约从南北朝时期,就可能开始有茶叶陆续从南海丝绸之路传到东南亚国家,但这时茶叶还不是主要的输出物品。当时传到东南亚国家的茶叶还有另一途径,就是来求学的僧人。唐时来求法学佛的南海僧人在山中种植茶树,也有可能在归国时将茶叶带回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唐代中晚期,茶叶在越南已经很普遍,并在当时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成为中国茶叶输出的中转站,但这时的茶叶传播主要以官方的赠予或民间的互动交流为主,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商贸活动。[77]
除了丝织品、陶瓷、茶叶之外,出口商品还有铁、宝剑、马鞍、绥勒宾节(Silbinj,意为围巾、斗篷、披风)、貂皮、麝香、沉香、肉桂、高良姜等。[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