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余脉蜿蜒东来从奉化入鄞州境内,主峰为金峨山(633.4米),向东自白岩山(628.6米)抵川堍山;又自百步尖东出至泗水岭,伏脉突起为福泉山(556.2米);自福泉山向东为乌头山、玉泉岭;自玉泉岭分为两派,向东南为阮山、倒岐山、入海为黄牛礁,向西北为鸣角楼山、上下画龙山,再向东北有太白山(656.9米)。这些山脉成为分水岭,使鄞州分属甬江和大嵩江两个水系,这些山脉形成一道大屏隙,使大嵩滨海的陆上交通相对闭塞,去宁波县城全靠翻山越岭至山西北面,然后再乘航船。
大嵩地区陆路交通分别有4条峻岭作为通道,由西向东分别是泅水岭(韩岭)、大嵩岭、玉泉岭(硖石岭)和瞻岐大岭。
民国时期,咸祥大嵩一带,有专事挑担谋生者,叫“担夫”或“脚力”。咸祥的担夫就近走大尚岭和硖石岭,翻越大嵩岭的叫挑“下水担”,跋涉硖石岭的叫挑“东吴担”,上磨肩胛、下磨脚底,担夫挑出去的是鱼、盐、棉,从下水或东吴航船里挑回来的是火柴、肥皂、蜡烛、火油、西药等“洋货”和南北果品。俗话说“百步无轻担”,这两条山岭单程至少15公里,一天来回30公里,肩上又挑着百来斤货,上岭时汗流泱背、直喘粗气,三步一站,五步一息。不论三九严寒,不管六月酷暑,一脚勿来,一脚勿去,其艰辛程度,可见一斑。
至于咸祥人上宁波求学、走亲访友或办事,走的也是这两条崇山峻岭。清早出发,中午前赶到下水或东吴,乘上“下水航船”的渡过东钱湖,船过莫枝堰进入中塘河,傍晚才可到宁波四眼碶码头;如乘“东吴航船”,那么就可以从东吴顺后城河,过宝幢、五乡、盛垫至宁波下茅塘码头;也有夜间起航的夜航船,第二天拂晓到宁波。新中国成立前这种航船都是靠摇橹兼拉纤、张帆作为动力的,新中国成立后才改为机动船。上路的赤黄人、塘溪人、管江人,多走韩岭这条古道,到东钱湖乘船,瞻岐人则翻越瞻岐大岭,到小白乘航船。
旧时,这几条古道上多凉亭(路亭)。这些凉亭多是民间自发捐资建造,质、木结构,亭内常备茶水、草鞋等,以供行人憩息。历代修建凉亭颇多,向与修桥、铺路相连,传为美德。建造凉亭的确是福泽行人的义举和善事。韩岭一座凉亭有一副楹联这样述说:“行行行,行行且止;坐坐坐,坐坐再走。”对于长途跋涉、筋疲力尽的行人来说,这是多么富有人情味的一句安慰语!
【大嵩桥】
从韩岭市至咸祥街一带有观音亭、支水亭、大桥凉亭、经堂前亭、六脚凉亭、秦泗塘茶亭、泗水亭、望月亭、自在亭、仁荫亭、福善亭、卫水亭(兜水阙凉亭)等。
从东吴经玉泉岭至咸祥街一带有夏原亭、忠义亭、玉泉亭、大嵩桥亭、卫水亭等。
从小白经小白岭、瞻岐至咸祥街一带有白华亭、真际四脚凉亭、揖让亭、种德亭、聚义亭、克祥亭、广德亭、护驾亭、半岭亭、东山亭、茶亭、众乐亭、仙迹亭、五眼碗茶亭、校场渡亭、北丰亭(大河桥头凉亭)等。
大嵩江是大嵩滨海的母亲河,贯穿滨海平原,并把平原一分为二。明嘉靖二十年(1541)在大嵩城西门街村建造了大嵩桥,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陆走奉化,水连象山。后来,又在桥的上游设鹳山(观山)渡和周湖塘(犊山)渡,在桥的下游设校场(关头)渡和虾爬袋(嵩江)渡,备舟楫以衔接两岸交通。
滨海平原濒临象山港,又有大嵩江蜿蜒其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它的水上运输优于陆上交通。单是大嵩江上就有大大小小的四个道头(码头),分别是大嵩街村的小道头,大嵩桥东侧的大道头,大嵩城东南的战船道头,虾爬袋的杉树道头。象山和桃花岛、六横岛的渔船在这些道头出售渔货,补充给芥,躲避风暴。三道桅的大帆船,可通福建厦门和上海、舟山、宁波,运去棉棉鱼盐薪炭茶,运回南北果品百货等生活、生产资料。战船道头停战船,杉树码头堆杉树(从福建来的过海杉树)。
横山码头设置于清顺治元年(1644),是鄞县连接象山的唯一渡口,对岸系象山的西泽码头,因此又称“西泽渡”,渡口直径距离7公里。象山人称咸祥是“小宁波”,因为咸祥地居滨海平原中心,日日有市集,且货物吞吐快,集散数量大。象山盛产畜牧家禽,诸如白鹅、山羊、黄牛,过渡到咸祥赶市,既能卖空,又能卖个好价钱。人往高处走,象山人羡慕隔海的咸祥市面繁荣,生活条件好,有很多人家把姑娘嫁到咸祥来,横山渡口,过往旅客也因此更多。
几百年来,横山码头,以木帆船过渡,遇大风就停航,来往既费时,又不安全。1928年开始改用汽船渡运。1962年,里蔡村山岩岭东沿江建军用码头,原横山渡口也迁至今址。1986年开通渡轮,初置载重100吨位,8车渡渡轮两艘对开。现在来往两岸的均为16车渡的渡轮,共有6艘渡轮,乘坐舒适,设备先进。一天40多个班次,客流量比20多年前增长10多倍,遇到双休日或节假日,排队过渡的车子常成长龙。
咸祥的公路是修建得比较早的。1927年,作为县城的宁波才开始修柏油马路、碎石马路等。1931年,县政府制订建设五年公路计划,就把盛垫至横山码头的公路计划在内。1933年动工,1935年1月建成,造价43万元。这无疑给咸祥的黎民百姓带来福音。可惜不久抗战爆发,为抗击日寇,毁坏公路,一段就是30年,一直到1964年才重新得以修复,路面为沙石黄泥路。
30年,似乎弹指一挥间,但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有很多咸洋人一辈子未到过宁波县城,给咸祥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要想富,先修路。1978年,咸祥至瞻岐的公路通车,全长7.5公里。
1980年12月,由咸祥起,经球山、大闸、岐化至姚家的公路通车,全长9.6公里。
1983年7月,横山码头至芦浦的公路通车,全长4.7公里。
1987年1月,球山至海带场的公路通车,全长2.5公里。
1988年10月,球山至球北的公路通车,全长1.5公里。(www.xing528.com)
至此,全镇村村通公路。
1989年12月起全线作为国防公路,改建为水泥路面。
2003年9月,宝幢至瞻岐公路通车,全长174公里,穿越3个隧道,打开了大嵩滨海平原的北大门。
2004年10月,公交620路从宁波市区直通咸祥,给古镇人民出行带来极大方便。
2006年4月,沿海中线鄞州段一期瞻岐段竣工通车,全长6.5公里。经大嵩、咸祥向西至奉化的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此段公路全长12.4公里。
2006年9月,象山港大桥的奠基典礼在象山举行。2010年,一座飞架两岸的跨海大桥将让天堑变通途。桥的一头是象山贤庠镇小蔚庄,另一头是鄞州咸祥镇里蔡村。当大桥建成后,古镇咸祥东通北仑,西接奉化,过象山港大桥,南至象山,北去宁波,将名副其实地进入历史的快车道。
(展翔)
大嵩江由西向东蜿蜓而来,把大嵩滨海平原一分为二。元末明初,江北的大嵩寨改称大嵩所,江南的咸祥围了官塘后也形成大型村落。咸祥的百姓去西北县城,习惯过渡大嵩江后,翻越大嵩岭和硖石岭,然后在下水或东吴乘航船至宁波。而大嵩江风急浪高,潮流湍急,舟楫过渡既不方便又不安全。
明嘉靖二十年(1541),咸祥的朱嵩津和大嵩的郑信两位太公”共捐家资,兼募于乡”,在古城大嵩的西门外,建造了大嵩桥,建成时为七洞八墩石桥。十几年后,桥圮,嵩津族父锐卿在原址再次建桥,锐卿系咸祥青道地朱氏巨富。
历经三百余载,至清光绪年间”趺倾栏鼓,行者色危”,乡人群议修葺,频岁捐募。大满街村俞树才和咸祥横山赵祥友两位老人,奔走于上海、宁波、杭州、慈溪,募得一万八千银元。卒推慈溪费冕卿为首,会稽道尹王庆澜、鄞县知事委若等委托大嵩名绅桑曾三负责修葺。民国庚申(1920)三月以二万八千金(银元)兴工,由宁波华兴营造公司承接造桥工程,历时四年,于癸亥冬(1923)竣工,共耗资五万余金。
按封建社会的有关法典:“京都桥梁,国工修之,其余皆所在州县营葺。”也就是说,建造或修葺大嵩桥的资金应该是县府衙门下拨的,而大嵩桥不论是肇建还是续修的资金,均是咸祥和大嵩的先辈们“捐家资,募于乡”,蝇集蚁助募得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先辈们为民造福,建设家乡,改变山河面貌功不可没,善莫大焉!
1923年落成的大嵩桥为五孔六墩石拱桥,整座桥雄伟稳重,气势宏大。“大嵩桥”桥名由慈溪籍的大书法家钱罕题写,分别镣嵌在主孔的两侧。主孔高15米,因而落潮时船可扬帆从桥下驶过,极大地方便了杭运。桥长105米,宽4.5米,桥面由128细磨石条铺成。石桥两侧的石栏及28只望柱均系梅园石制成,望柱上部雕有荷花、狮子和白象。雕刻精巧雅致,荷花庄重匀称,狮子侧头相望,栩栩如生,白象朴实天真,憨态可掬,它们成对地排列在桥的两侧。桥的两端北有20级、南有18级石阶,桥洞拱圈两边镌刻有大嵩乡贤翰芳先生撰写的几副对联。其中一联为“风雪晚归人,得句多从驴子背;夕阳斜渡鸟,余音长在布帆间”,当年大嵩江湖起潮落,桥下船进船出,桥上人来马往的景象跃然纸上。史载:“舟以帆过,人堪辞奔,为宁波石梁第一。”
人们常用“长虹卧波”来形容石拱桥的独特风格和美丽造型。我以为宁波内河上多数单孔的石拱桥美则美焉,但孔径跨度一般却不大,怎能算“长虹”?只有多孔石拱桥才可称“长虹”。可是多孔石拱桥又不多,就宁波市来说,即使号称“浙东第一桥”的余姚通济桥,也仅是一座三孔四墩石拱桥,其长度高度是不能与大嵩桥相比的,通济桥是以其历史悠久而闻名。宁海深甽倒也有一座五孔石拱桥,长虽长矣,但建造在山间溪滩,桥下水势不深,水波不兴,“长虹卧波”似感不足,但它也获得了“缑北第一桥”的美称。只有大嵩桥,才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长虹卧波”。当浓雾弥漫锁大江之晨,人站桥上时隐时现,恍若登上空中楼阁。当海上生明月之夜,望五个桥洞中水天一色的倒影,你会分不清天上人间。大嵩桥,不愧为宁波石梁第一。
大嵩桥有过昔日的繁荣和辉煌。它陆走奉化,水连象山,当年大嵩桥成为南北交通要道,桥上行人如织,摩肩接踵;江面舟楫成群,帆梢如林。桥北堍的大嵩街村,山珍海鲜排满街,竹木山货堆岸上。桥东桥西两个小码头上装货卸货的人们穿梭不停,油、盐、米、菜装下船,鱼、坏海鲜搬上岸,大嵩桥畔成了大嵩地区的货物集散地。宁波人以“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来赞夸三江口的繁华,故乡的人们则进一步引申自诩为“宁波江厦,不如大嵩桥下”。乡间民风厚朴,百姓安居乐业,俚语云“天下十八省,太平在咸祥”。
杨翰芳先生的弟子胡彤父曾有《咏大嵩桥诗》一首:“要津横头此江关,高矗晴空势莫攀。莫是卧龙腾跃起,乘云冲过剑门山。”
人们常用蝴蝶来比喻鄞州区的地域,我发现这只“蝴蝶”的两翅前端各有一座古桥,西端的古桥就是位于洞桥镇的百梁桥。她古色古香,是梁桥的典型,桥上有桥廊22间,堪称“中国廊桥”。东端的古桥就是大嵩桥,她气势挺拔,高大雄伟,是拱桥的典型。两座桥,两种桥型,一东一西,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为鄞州山河增色添美。
1976年,在建筑咸瞻公路时,大嵩桥桥面被拆掉,只留下六墩桥脚基石,改建成五孔联拱钢筋水泥桥,从此,再也见不到大嵩桥当年的雄姿了。由于改建后面目全非,不古不今,失去了参与评选“古桥”、“名桥”的资格。实在令人惋惜。近年来,因为掠夺性地使用,超负荷地运载,钢筋水泥桥桥面也巳破损,栏杆塌落,千疮百孔,以至大嵩小学的一个可敬可佩的小朋友发出了“大嵩桥危在旦夕”的惊呼。
重游大嵩桥,见桥南桥北两侧桥栏残存石狮、石象、石荷花各三,在北堍的东侧和南堍的西侧,尚镶嵌着写有“大嵩桥”的两块梅园石。北堍的一块已被垃圾掩埋了一半,且近不了身,走近南堍的一块,我竟发现刻着苍劲有力的“大嵩桥”三字的碑体下端有两只小巧玲珑的小白象浮雕。一任珍惜地抚摸,小白象始终默默无言。
【大嵩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