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销陶瓷:大航海时代的文化交流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销陶瓷:大航海时代的文化交流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平台,使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掀开了影响深远的中西文化互动和交流的新篇章。而此时的中国和欧洲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599年利玛窦定居南京,并在此建立了第四个传教驻地。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皇帝允许在中国领土安葬的外国人。继利玛窦之后来华的德国科隆人汤若望,成为第一位与中国朝廷关系密切的传教士。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销陶瓷:大航海时代的文化交流

随着新航线的开辟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东方和西方的距离也在不断地拉近。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平台,使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掀开了影响深远的中西文化互动和交流的新篇章。

在马可·波罗以后,中国与欧洲的交往急剧减少。至16世纪葡萄牙人东来,才重新变得频繁起来。而此时的中国和欧洲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因经历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而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当时罗马教廷为了扩大教会势力,派出一批批传教士来华。这些传教士经澳门入肇庆、韶州(今韶关)、南昌、南京以及北京等地,传播天主教,以期“使中国人基督教国家的大众一起承认和崇拜真神上帝”。(25)同时他们也一边学习中国文化,一边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被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经历让西方人开始真正了解中国,他也同时为中国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口。因为他的到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机械钟表、西方油画,第一次听到西洋音乐……更重要的是,当时西方的许多科学、技术,被他介绍到了中国。他还是让中国人知道地球是圆的第一人。

1583年(万历十一年)9月,利玛窦与另一传教士、被后人称为西方汉学之父的罗明坚(Michele Ruggleri,1543—1607年)一起进入中国,在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传教驻地。利玛窦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并和罗明坚用中文起草了第一部《祖传天主十诫》。经过了几次尝试,利玛窦和罗明坚没能建立起新的驻地。罗明坚被教皇召回罗马,教皇另外安排使节去见中国皇帝,而利玛窦和麦安东神父继续留在肇庆传教。1589年(万历十七年)广东新任总督把传教士驱逐出肇庆。经过多方努力,利玛窦得以被派往韶州,在那里他建立了第二个传教驻地。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利玛窦和中国一名被派遣到朝鲜边境的将军一起,初步尝试进入北京。但到达南京后,又不得不返回了驻地。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利玛窦在南昌停留,在那里建立了第三个传教驻地,并出版了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论》。在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利玛窦被任命为中国传教的主管。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利玛窦和礼部尚书王忠铭一起到达北京,但由于朝鲜战乱而被迫离开。1599年利玛窦定居南京,并在此建立了第四个传教驻地。

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利玛窦再次出发前往北京,但是被当权宦官马堂在途中抓住,关押在天津,直到1601年。同年,利玛窦作为欧洲使节被召命带进紫禁城。从此,他一直拥有明朝朝廷的俸禄,直到临终。

在1602—1605年(万历三十至三十三年),利玛窦出版了第三版中文世界地图,起名为《两仪玄览图》,以及其他著作《天主实义》、《天主教要》和《二十五言》等。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利玛窦与朋友徐光启合作,出版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回的译本。1608年印刷《畸人十篇》,并在同年开始编纂他的历史著作《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两年后的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5月11日,利玛窦因病卒于北京。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皇帝允许在中国领土安葬的外国人。

继利玛窦之后来华的德国科隆汤若望,成为第一位与中国朝廷关系密切的传教士。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年),字道未,耶稣会士、学者。出生于科隆贵族家庭,在意大利学习数学、物理、神学和天文学。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前往中国传教,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到达澳门,在那里学习中文。1623年(天启三年)进京,将伽利略的文章翻译后收集成《远镜说》一书,也把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论述欧洲开采和冶金技术的巨著《论矿冶》(De re Metallica)译成中文,取名《坤舆格致》。1627年(天启七年)被派往陕西管理教务。1630年(崇祯三年)经徐光启推荐,汤若望奉召第二次进京,接替刚刚去世的传教士邓玉函任职历局,协助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后来他又完成了测算日食月食的《交食说》。明朝政府为阻止清军入关,他受朝廷命令制造火炮。清军入关后,他投归清朝,后被御封为钦天监监正。1644年(顺治元年)清兵占领北京,需要颁布新的历法,汤若望把《崇祯历书》压缩改编,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获得顺治皇帝颁行,命名为《时宪历》。这就是沿用至今的阴历。汤若望深得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帝的信任,1655年(顺治十二年)受封为通政使,晋一品,封赠三代。顺治皇帝死后,康熙登基,辅政大臣鳌拜反对西洋学说,1664年(康熙三年)发生“历狱”,汤若望被判凌迟死刑。1665年(康熙四年)京师地震,免死羁狱,获孝庄太皇太后特旨释放。1666年8月15日(康熙五年七月十五)病死。1669年(康熙八年),康熙皇帝给汤若望平反。

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不断攻读中国的儒家典籍,并翻译成西文寄回他们的祖国出版发行。最早翻译中国经典古籍的,是被称为西方汉学之父的罗明坚。他于1581年(万历九年)9月至10月间边研究中国文学,边翻译了《三字经》。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利玛窦在韶州(今韶关)传教期间,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寄回意大利出版。1626年(天启六年),比利时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us Trigault)把《五经》翻译成拉丁文在杭州刊行。中国的儒家思想,正是通过这些传教士们的研究和翻译,不断地被介绍到西方国家。(www.xing528.com)

此外,利玛窦的《中国传教史》和其他不少传教士的著作都对中国的教育、私塾和科举制度作了详细介绍。

中国的印刷术工艺美术和音乐也在这时不断地被传教士介绍到西方。

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者还把原产于美洲的一些农作物,如番薯、马铃薯玉米、花生、向日葵烟草等,引种到他们的殖民地,然后又从这些殖民地传入中国,使中国的农作物更为丰富。

17—18世纪,中国的园林艺术由传教士介绍到欧洲,在欧洲文化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中国园林以其模仿自然山水、追求悠然安逸的特点而与当时风靡欧洲的洛可可精神相吻合,由此而引发了欧洲的中国园林热。

医学方面,西医学和西药学在明末时已开始传入中国。进入清代,其影响进一步扩大。西医医院首先在澳门、广州等地建立,并不断增多。1825年(道光五年),美国人伯驾(Peter Parker)和英国人哥利支在广州创办眼病赠医所,继而由伯驾扩充为眼科医局,后发展和改名为仁济医局、博济医馆、博济医院。博济医院即现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即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是中国第一家综合性西医医院。鸦片战争之前,传教士已开始在中国办医学教育。鸦片战争之后,西医学校进一步增多。这些学校多集中在广州、上海等地。1835年(道光十五年),伯驾在广州为自己的三名中国助手开办了一个医学班,开创了中国西医教育的先河。1866年(同治五年),美国医生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在广州创办华南医学校,附属于博济医院。孙中山先生曾于1886年在此就读。西医医院和学校在广州的创办,一方面培养了一批广东的医护人才,另一方面推进了西药在广东的使用和销售。1870年(同治九年),英国商人在广州开设了屈臣氏药房。清朝末年,博济医院的几位医生出资,委托罗开泰开设了广州第一家由华人创办的西药房——泰安药房。西医的传播,推进了中西医相结合的发展。在17世纪中期,中医中药学也通过传教士的推介,开始在欧洲传播。1658年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编译了介绍中医中药的著作《中医津要》。该书在1682年由荷兰医生克莱改名为《中国临床》出版。

此外,清代还有许多西洋器物,如眼镜、钟表、望远镜缝纫机洋酒、洋烟、西洋农作物物种、香皂、玻璃杯、洋布等,随同海舶进入广州港,对广东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习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6)

中国的瓷器,在此时随着新航线的开辟更加大量外销到世界各地。在欧洲,人们对中国瓷器的钟爱和追捧,也导致了对中国瓷器的研究和仿制。18世纪初,年仅18岁的炼金师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Johann Friedrich Bottger)在奥古斯都大力王(Augustus the Strong)即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的强迫下,被带往德累斯顿为他炼金子。伯特格尔被关在德累斯顿的监狱中,进行着毫无结果的实验。此时德累斯顿的一名科学家艾伦弗里德·瓦尔特·冯·契恩豪斯(Ehrenfried Walter von Tschirnhaus)花了至少20年尝试发现纯正瓷器的秘诀,尽管确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不足以让他在可靠的基础上制造出瓷器。他发现了伯特格尔的才能,并建议伯特格尔与自己合作,这一探索至少比炼金术更有希望。仍然受到监视的伯特格尔于1705年来到梅森,开始与契恩豪斯一起合作。1706年瑞典人攻占了萨克森,他们的实验被迫中断一年(伯特格尔也出于安全因素搬至较远的城堡)。1707年9月,伯特格尔被带回德累斯顿,并为他在一座城堡中建立了一间实验室。1708年1月,他研究成功了瓷器的实用配方。1709年,德累斯顿实验室开始生产瓷器,在1710年莱比锡复活节集市上出手了第一批产品。此时,奥古斯都已经在迈森成立了一家皇家瓷器工厂,1710年6月,所有的工作都被移至这家工厂。德国梅森瓷器至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一直都是欧洲优质瓷器的典范,被称为“白色的金子”。梅森之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也相继生产出优质的硬质瓷器。由此也导致了18世纪以后欧洲从中国进口瓷器的锐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