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湾陶器: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销陶瓷

石湾陶器: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销陶瓷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湾陶器又称“广钧”,是广东古代著名的石湾窑主要产品之一,其窑址在广东佛山石湾。目前已发现的佛山石湾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宕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个别器物上装饰有贴塑的人物和动物,这些可视为石湾陶塑的滥觞。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仿钧釉色以蓝、红为主,并逐步发展成为石湾陶的传统特色品种。正因为其水陆路交通的便利,使石湾陶器能远销海内外各地。

石湾陶器: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销陶瓷

石湾陶器又称“广钧”,是广东古代著名的石湾窑主要产品之一,其窑址在广东佛山石湾。目前最早的窑址属于唐代,明清时最为鼎盛。其产品主要有器皿和陶塑两大类别,特点是胎体厚重,胎色灰暗,釉层厚而光润。其产品中模仿河南宋代钧窑的蓝釉、红釉、玫瑰紫釉尤为著名,俗称“钧蓝”、“钧红”和“钧紫”,“广钧”之名由此而来。

石湾地区的制陶业,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目前已发现的佛山石湾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宕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32)在此后的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址和墓葬中也多有陶器出土。(33)

在石湾地区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黄釉陶坛,其中有一些附有精美的施釉陶塑装饰。(34)在该地区的大帽岗、小帽岗等地还发现了不少唐代半倒焰式馒头窑窑址,这是目前石湾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窑址。(35)因而石湾窑的历史起点多定于此。窑址中出土了匣钵、擂盆、垫环等窑具,以及施青釉和酱黄釉的碗、碟、盆、坛等日用器。个别器物上装饰有贴塑的人物和动物,这些可视为石湾陶塑的滥觞。窑址出土的器物,与同时期周边地区唐墓所出土的器物是完全一样的,从而证实了该地区墓葬出土的陶器,大多是由石湾窑生产的。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的南海海上贸易交通通道,在宋代因造船术的进步、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而更趋发达,陶瓷器的大量外销,从而也刺激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石湾窑也不例外。在邻近地区发现了一些宋代龙窑窑址,出土的器物有壶、坛、罐、盘、碗等;胎质坚致、造型轻巧,装饰技法有雕塑、刻划、点彩等;釉色以青釉、酱黄釉为主,还有黑釉、白釉等。龙窑比之馒头窑更为进步,其优势在于一是产量大幅提高,二是烧造质量更稳定。由此可见石湾窑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明清两代是石湾窑的繁荣鼎盛时期。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首先是从宋末到明初,大批北方的窑工为避战乱而逃到了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烧制陶瓷的经验:以石湾《霍氏族谱》为佐证:“霍氏原籍山西,南宋前迁于广东南雄,宋咸淳九年(1273年),再迁佛山石湾。”“霍氏三世祖原山公烧制瓦窑一座,土名萃岗村,窑名文灶,东西俱十六丈七尺,南北俱二丈五尺。”又石湾《侯王庙碑记》也记载了一批宋末元初从北方迁移到广东石湾的氏族(36),当中也有部分原是北方的窑工。其次是经济发展的因素:一是海外贸易的繁荣需要大量的陶瓷器出口;二是石湾当地的手工业发展,大量加工后的废料成为陶器配釉的廉价材料。因而刺激了石湾陶业的大发展。此时的石湾窑成功地仿制了全国各大名窑的釉色,并创制出独具特色的窑变釉。

此期石湾窑的产品除畅销两广地区外,还行销海外。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从东南亚诸国传世的大量石湾陶产品中,包括华人建筑用陶和收藏品,可得到实物的证明。此外,15—16世纪盛行于越南的多彩釉陶瓷器,以佛教祭器为主,胎体厚重,装饰手法以阳刻、贴塑、雕刻等技法为主,在牙黄色底釉上加黄、绿、蓝、红等彩釉,其总体风格与石湾窑产品极为接近,反映出两地陶艺有一定的交流和影响。

明代初期的产品主要有日常生活用器和香炉、烛台、观音佛像土地公等等,产品受佛、道意识的影响较重。从明中期开始,大量出现了以捺塑方法制作的花盆、鱼缸、花凳以及影壁等陶塑产品。同时还出现了琉璃瓦、琉璃瓦脊和琉璃臂脊等产品。

清代初期至中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包括宗庙祠堂、佛道庙宇等)的装饰要求不断提高,石湾窑的瓦脊等建筑装饰构件高度发展,出现了题材多样化和工艺复杂化的局面。并在清中期出现了专门生产瓦脊的堂号(工场),如“文如璧”、“吴奇玉”、“全玉成”、“美玉”、“英玉”、“钧玉”等。此时整个石湾陶业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从业人员增多,产品种类和产量增加,因而出现了以产品类型分类的“行会”作为民间的、自发的管理机构,严格规定不许跨行业生产。主要行会有“茶煲行”、“大盆行”、“缸行”、“古玩行”、“花盆行”等。据统计,至清末,各种行会多达26个。在清代还出现了专业的陶釉行,专门研制各种基本和特殊釉色,供各器物行使用。此时的釉色品种多达数十种,使传统的单色釉和仿钧釉更加丰富多彩,几乎历代各种名窑的釉色都能仿制。

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由于社会的变革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变化,使瓦脊需求量急剧下降,因此许多生产瓦脊的艺人和堂号纷纷改为塑造单个陶塑制品,俗称“石湾公仔”,为石湾陶业创出了一片新天地。此时涌现出大批的陶塑名家,如黄炳、黄古珍、陈祖、陈渭岩、冯秩来、刘佐朝、潘玉书、霍津、廖作民、廖坚、区乾、刘传等。

因此,石湾陶器的发展过程,笔者以为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明中期至清早期为初创期,这时期以仿古器皿为主,主要有洗、瓶、壶、盘、尊、三足炉等。仿钧釉色以蓝、红为主,并逐步发展成为石湾陶的传统特色品种。清中至清晚期为鼎盛期,此期器皿类仍继续烧造,而且器型较前复杂多样,釉色也较前期大为丰富,除钧蓝、钧红(俗称石榴红)外,还出现了钧紫(俗称葡萄紫或玫瑰紫)、茄皮紫、山稔红、石榴红、素三彩、哥釉、汝釉等釉色。陶塑制品成为了主流产品,包括人物、动物、象生陶器,以及瓦脊、窗花等建筑用陶等等。清末至民国为低谷期,此期由于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大批石湾陶艺工匠被迫转行或出走港澳、国外,导致整个石湾陶业陷入低谷。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是创新发展期,此期石湾陶艺的各种器型、釉色和陶塑题材都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在自然资源方面,石湾位于佛山之西南,周围丘岗连绵,可耕地少,陶土丰富。因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它北距古代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港口——广州仅20公里,水陆路皆可通达。西南有东平河可入西江。沿江向西可达肇庆、高要、郁南、德庆、封开梧州南宁;向北可达清远英德、曲江、韶关、乐昌;向东北可达佛山和广州。正因为其水陆路交通的便利,使石湾陶器能远销海内外各地。并且到了近现代陶土资源难以为继之时,仍能从周边的清远、番禺、东莞、肇庆等地区采购陶土,保证其陶业的持续发展。

在烧造工艺方面,石湾窑使用的是龙窑。广东使用龙窑的历史相当早,在惠州博罗县园洲梅花墩和广州增城西瓜岭,分别发现了属于春秋和战国时期的目前广东已发现最早的龙窑遗址。(37)到唐中期以后广东各地基本全都使用龙窑。石湾窑在宋代以后全部都使用龙窑。龙窑亦称“长窑”,因形似卧龙而得名,在南方多见。窑长条形,依平缓的山坡而建,下端为火膛,中部为窑室,上端为出烟口(排烟坑),以首尾高差产生自然抽力而省去烟囱。火焰为平焰式。其优点是造价低、热利用率高,能快速升温和降温。石湾龙窑在民国初期以前是没有烟囱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工业陶瓷和卫浴陶瓷生产的兴起,需要提高煅烧的温度,于是开始在窑尾加建烟囱,以加大抽风力度,使窑温提高至1300℃左右。石湾窑历来以木柴为燃料。其施釉方法有涂釉、搪釉、泼釉、挂釉、填釉、雕釉、刮釉等多种,因不同器物的需要而采用不同技法,或多种技法相结合,以达到千变万化、艺术效果突出的目的。其器物基本上是上釉后一次烧成,仅少数是多次烧成。

石湾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善于模仿各名窑的产品,包括仿龙泉窑哥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唐三彩等,其中以仿钧最著名。

石湾陶器除遍仿各大名窑的釉色外,其器物造型有各类器皿和各种生动传神的人物、动物陶塑,品类和题材极为丰富。

石湾陶不仅注重“仿”,更注重创新。

在器型方面,石湾陶器总的来说可分为器皿类和陶塑类两大类别,注重观赏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器皿类包括瓶、坐墩、盘、花盆、花几、碗和文房用具等。其中瓶的类型最为丰富,包括有仿古的梅瓶、琮式瓶、橄榄瓶、蒜头瓶、玉壶春瓶、双耳瓶,以及花插、壁瓶、胆瓶、长颈瓶、瓜棱瓶、双鱼瓶等;坐墩有鼓形、方形、八角形、六角形等。陶塑类有人物、鸟兽鱼虫、瓦脊壁画、山公盆景。人物的题材有历史人物、传说人物、戏剧人物、僧道人物以及现实生活中各阶层人物,其塑造特点是生动、传神,衣纹衣褶自然而富于动态,手和脸部露胎。鸟兽鱼虫的题材包括现实与传统的两类。现实的有马、牛、羊、鸡、鸭、鹅、狗、猪、猫、猴、狮、虎、豹、象、鹿、鹰、鸽、喜鹊鹦鹉鹌鹑猫头鹰、兔、鱼、龟、蛇等等。传说的有龙、凤、麒麟饕餮等等。其数量在陶塑中是仅次于人物的第二大题材,艺术手法是写实与夸张相结合,根据题材的特点来选择釉色或素胎,力图达到生动传神、动感十足的效果。瓦脊(又称花脊)是装饰在屋脊及其两头的各种陶塑作品,包括人物、动物、鸟兽鱼虫、花卉、亭台楼阁等等,其题材多取材于戏剧故事,如“八仙过海”、“群仙祝寿”、“六国大封相”、“杨家将”等。也有少数是以近代史中的大事件为题材的,如“林则徐销烟”、陈连升父子在鸦片战争中尽节不屈的故事等。壁画则多为园林装饰,具有浮雕的效果,题材多为花鸟图案。山公盆景又称微塑,是山水盆景的装饰配件,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是石湾窑独有的传统工艺。内容有渔、樵、耕、读、书、画、棋、琴、饮酒、吟诗、观瀑、听涛、垂钓等,多与鸟兽、亭台楼阁相结合。其艺术特点是重形而不强求神,纹理较其他品类简单。(www.xing528.com)

在胎体方面,石湾陶器的胎质比较复杂。石湾陶的原料有陶泥、瓷泥、砖泥三种。为了加强可塑性,并减少烧裂、变形等问题,还要掺入大约百分之几的河沙。这些原料主要采自省内的东莞、中山、番禺、佛山、三水、清远、阳江、高州等地,其中东莞和番禺多产瓷土。较常使用的主要是番禺瓷泥、东莞黏土花都陶泥和本地赤泥。它们或单独、或混合使用,因而胎质和胎色均有所不同。而泥土的调配则是根据泥质的性能和所制造的器物来决定的。如大件的普通器物多用赤泥;小件的精致器物多用白软泥;精细的雕塑品,是用番禺泥和东莞(白软)泥,掺入4%的沙制作而成;鸟、兽等陶塑品,多用本地赤泥制成褐色素胎。

图100 石湾窑翠毛釉梅瓶/明(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101 石湾窑石榴红釉和合二仙像/清(广东省博物馆藏)

在釉彩方面,石湾陶器的最大成就,在于它继承了钧窑窑变的工艺,并把之发扬光大、流传至今。所谓“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钧窑的色彩以青釉中带紫红窑变最具特色,其窑变紫斑姿态万千、美不胜收,古人曾以“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生时”来形容。而广窑仿钧以蓝釉窑变最为著称,有在蓝釉中出现放射状白点的“雨洒蓝”(又称“雨淋墙”),犹如丽日晴空中突降骤雨,在蔚蓝中隐现点点葱白;又有在蓝釉中掩映点点淡青的“翠毛釉”,因酷似翠鸟的羽毛而得名(图100)。这两种蓝釉窑变釉多用于瓶类器皿。石湾窑的石榴红仿自钧红,釉面带棕眼,出筋或转折处露黄釉,这些特点却为钧窑所无。这种红釉多用于动物和人物陶塑,泛黄处正巧与动物皮毛肌体的纹理或人物的衣纹相吻合(图101)。此外,广钧还有仿钧的天蓝、月白、葡萄紫和玫瑰紫(此两种俗称“钧紫”)等釉色。造成广钧和钧瓷二者釉彩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胎体的差异:钧瓷是瓷胎,烧成温度和烧结度高,并且是先烧好素胎再施釉,二次烧成后因胎质坚实而使釉色更为鲜明莹润。二是窑炉结构的不同:钧窑使用的是馒头窑,保温性能好,但烧成时间长,窑室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石湾窑使用的是龙窑,窑室内温度分布均匀,但升温与降温都较快。钧釉是高温釉,在合理的烧成制度下,因馒头窑的冷却过程缓慢而更有利于分相釉的形成。而广钧釉是低温铅釉,龙窑的降温速度较快,冷却凝固后釉面玻璃相较强、釉的透明度自然更高。三是施釉方式不同:钧瓷为先施铁釉,再局部施铜釉,烧出天蓝釉中泛紫红斑的效果。广钧则是整个器物施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釉,各种釉在高温中互相熔融和垂流,形成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四是釉料组成的不同,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钧釉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以铁为着色剂,乳浊感强,属分相釉,其特点是高硅低铝高磷,不含钴。硅铝比大、含磷高更有利于分相釉的形成。而石湾釉料的硅、铝比例差距不如钧釉大,磷的含量仅为痕量,蓝釉和紫釉掺入了氧化钴,玻璃质感和透明感强。石湾陶的釉料分两大类,一种是植物灰釉,另一种是矿物釉。植物灰釉是用普通的稻草灰、谷壳灰、杧桔灰、桑枝灰、松木灰、杂木灰等选择其中的一种或数种作为基础材料,再根据需要加入河泥、石灰、玻璃等物料组成,加入石灰的为石灰釉,加入玻璃的为玻璃釉。矿物釉是用玉石、玛瑙、石英、石灰、蚧壳、含金属矿物等选择其中的一种或数种经粉碎研磨后再加入金属氧化物颜料组成,称石釉或宝石釉。石湾最著名的蓝釉是以稻草灰、氧化钴、玻璃粉制成的,若不加玻璃粉则会烧成黑色;红釉是以石灰釉为基础,加入硼砂、瓷器粉、白石、玻璃、铜屑等制成;紫釉则在红釉的基础上加入谷壳灰、玉石和少量的钴配制成。正是由于各种植物和矿物灰屑的混合调配,使石湾陶的釉色变幻多彩、独具魅力!

从审美效果的角度看,石湾陶以俏、俗的题材和造型,夸张而传神的艺术手法,以展现动态美为主,更贴近生活和民众。在石湾陶器早期的作品中,仍以仿古器皿为主,但其窑变的釉色如雨淋墙、翠毛釉等,已是以动态之美取胜。而石湾陶最具代表意义的产品——陶塑,则更是以形象生动传神、动作表情夸张、釉色浑厚朴拙、造型多彩多姿而著称。石湾陶塑以人物为最主要的形式,其艺术特点是“以形传神”,创作灵感来自生活中的普罗大众,具有平民化的特质和岭南文化的气息,犹以捕捉生活中的动态瞬间见长。如清末陈渭岩的“孩童拾贝立像”(图102),从小男孩的着装,即刻便能反映出岭南水乡、天气炎热、农家小孩等信息,同时作品也把小童拾到蛤贝时的愉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石湾陶塑还利用陶泥韧性大、可塑性强的特点,把人物的表情或动作往往塑造得比较夸张,使陶塑这一静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动态的美感。动物陶塑也是石湾陶塑主要的品类之一,其造型美观,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和独特个性,对各种动物的特点、习性、精神状态甚至思想感情都观察入微,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末名家黄炳塑的“素胎金丝猫”(图103),胎毛生动自然;双目炯炯有神地直视前方,双耳竖起,尾巴紧张地曲卷。把猫扑捉老鼠前的瞬间动态表现得惟妙惟肖。珠三角水乡常见的各种家禽也是石湾陶常见的题材。清末黄古珍塑造的“仿舒釉卧鸭”别具一格,毛色写实,静卧中仍双目炯炯,形态生动活泼(图104)。

图102 石湾窑陈渭岩塑“孩童拾贝立像”/民国(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103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清光绪(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104 石湾窑黄古珍塑“仿舒釉卧鸭”/清光绪(广东省博物馆藏)

拥有逾千年生命力的石湾陶器,是在不断地创新、吸取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以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以俏和俗的题材,夸张而传神的艺术手法,富于动态的美感,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陶苑奇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