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山
堆山也称作掇山、叠山和假山艺术,它体量较大,故以就地取材为宜。堆山的材料有太湖石、房山石、英石、灵璧石、宣石、黄石、青石、石笋石、木化石、千层石、斧劈石等。古典园林中一般多采用湖石,其次为黄石。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苏州狮子林,由于湖石的石峰多像狮子形状,故命名此园为狮子林,狮子林以湖石假山奇、秀、幽、趣著称(图2-4)。
图2-4 苏州狮子林
1.太湖石
太湖石属于湖石,主要成分碳酸钙,是经过溶蚀的石灰岩。真正的太湖石产自太湖中的洞庭西山,其纹理纵横,脉络起伏,石面上多坳坎,玲珑剔透、扣之有微声,“瘦、漏、透、皱”四大特点能最好的表现太湖石的特点,如天然的雕塑品,观赏价值极高。
2.房山石
房山石属于湖石,也是石灰岩,产于北京房山一带。因其红色山上的作用呈土红色、橘红色、土黄色。有一定的韧性,外观比较沉实、浑厚、雄壮。
3.英石
英石属于湖石,主要成分碳酸钙,为石灰石经自然风化和长期侵蚀而成。原产于广东英德县一带,多见于岭南园林。英石可分为白英、灰英和黑英三种,灰色英石居多,以淡青灰色为主,有的间有白脉笼络;而白色英石、黑色英石少见。这种山石多为中、小形体,很少有大块的。大块者多用来做园林假山,或单块竖立或平卧成景;小块而峭峻者常被用以组合制作山水盆景。
4.黄石
黄石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产于长江边往上游的山上,由细砂岩受气候风化逐步分裂而成。因其表面有蜡油状釉彩,也称黄蜡石。黄石形体有棱有角,节理面近乎垂直,气势雄伟,浑厚古朴,质地细腻,温润如玉,色泽艳丽,具有强烈的光影效果。石色有黄、红、赭等。因产地分布较多广,现运用较多,如扬州个园。
5.青石
青石是一种青灰色的细砂岩,产自北京西郊洪山一带。青石的节理面不像黄石那样规整,不一定有相互垂直的纹理,却有交叉互织的斜纹。就形体而言,多呈片状,故又有青云片之称。
6.石笋石
石笋石主要产于我国浙江等地,因其外形修长如竹笋而得名,而且越长越好看。石皆藏于山土中,采出后直立地上(图2-5),在园林中常做独立小景,如扬州个园就用石笋石代表春山。常分为:白果笋、乌炭笋、慧剑、钟乳石笋。
图2-5 石笋石
(二)置石
石既可单独成为主体景观,也可作为植物或建筑的点缀,可以与水搭配组成自然趣味的山水景观。其应用方式有单独摆放、散点摆放或成组摆放,也可以堆成假山或用作泉溪驳岸等。石的形状也是千姿百态,表面纹理、色彩变化丰富,不同的地区和具体环境应具体对待。置石也用堆山的材料,分特置、对置、群置和散置几种形式。
1.特置
特置又称孤置或孤赏石,是由一块山石布置成独立的石景。它采用体量大,姿态古拙秀丽多变、轮廓线突出,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的山石、峰石为石材,常置于入口、建筑前、漏窗后面、路口、树下、水畔、草坪等地,起到点景、障景、对景等作用。特置山石可以卧于土中或水里,以成自然之趣;也可以与树木花草组合,别有风趣;更多的时候是设基座,置于庭院中摆设。其中具有瘦、露、透、皱美感的太湖石在江南园林中用的较多,如上海豫园内的玉玲珑,它与皱云峰、瑞云峰被称为“江南三大名石”(图2-6)。特置的山石上还常镌刻题咏。
2.对置
沿某一轴线在建筑物入口、道路等两侧作对称布置山石的手法称对置,其布局比较规整,给人严肃的感觉,常在规则式园林或入口处多用。这类山石的布置必须掌握构图上的平衡和在形态上的呼应。对置在北方的古典园林中用的较多,如豫园入口处对置的石狮。
3.群置(www.xing528.com)
图2-6 上海豫园玉玲珑
群置是用几块至几十块山石互相搭配成群布置,注重布局的群体效果,体现一种自然天成的野趣(图2-7)。群置时要有层次,主景、次景、配景分明,组景时要求石之大小、间距、高低不等,从而形成高低相间、疏密虚实、起伏曲折、顾盼呼应的山石景观。总之强调一个“活”字,形成丰富多样的石景,以点缀园林。
4.散置
以山野间自然散置的山石为蓝本,将山石零星布置在庭院、林间、坡地、池畔、河旁、草坪等处的方式称散置。散置对石材的要求相对比特置低一些,但要组合得好,将许多块小石组成相互联系、相互呼应、若断若续、有分有合的统一整体。自然界的散置山石分散在各处,有单块、三四块、五六块多至数十块,大小远近,高低错落,星罗棋布,粗看零乱不已,细看则颇有规律。如苏州耦园园门两侧,有机的散置几块太湖石,再配以黑松,组成了引人入胜的门景(图2-8)。
(三)堆山叠石的原则
叠石筑假山,要想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石不可杂 切忌不同的石料混堆,如黄石、湖石不能混用。每种石头所表现的精神内涵都不一样,如黄石表现出文理古拙、石性浑厚、气势端庄、雄伟。如扬州个园中的秋山,全是黄石,营造大自然之秋景观。
图2-7 群置山石
图2-8 苏州耦园园门
(2)纹不可乱 在施工时,要按石料竖纹、横纹、斜纹、粗纹和细纹进行堆叠,切忌横七竖八乱堆。堆叠时纹理要向同一方向,即直向与直向、斜向与斜向、横向与横向、粗对粗、细对细。湖石玲珑宛转,以瘦皱透漏为美,必须用色泽相近、形态相类拼缀成为一个整体,要求能够天衣无缝、生动自然。黄石纹理古拙,以苍老端重为美,必须注意两种纹理和两个面,即横纹和直纹、平面和立面,平面以横纹为主、立面以直纹为主。
(3)色不可混 在同一石种中,颜色往往有深有浅。因此应尽量选用色彩协调统一的石头,不能差别太大,这样能使人感到整个假山浑然一体。此外,置石也与要环境相协调。
(四)园林地形的处理手法
地形的处理在园林设计中占有主要的地位,也是最为基础的,即地形的处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园林设计的成功与否。所以,我们在理解了地形在园林设计中的功能作用基础上,应了解地形的处理手法。
1.功能性原则
地形的塑造首先要满足各功能设施的需要。如建筑等应多设置在高地平坦地形;水体应根据水景的不同类型来选择用地,如叠水应选择高地形,池沼则需要凹地形;植物配置时要增加空间纵深感,植物就应种在高地上,否则效果反之。
2.经济性原则
地球载体给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需的客观条件和环境,但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自然灾害也越来越多,我们人类必须竭力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再加上地球的土地都是有限的,所以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就地取材改造地形,尽量做到土方平衡,减少外运内送土方量及挖湖堆山,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景观效果。
3.因地制宜原则
地形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原有的地形进行规划设计。设计者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丘陵、山地、湖泊、林地等自然景观,结合基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然后再根据需要加以改造,合理安排各种坡度要求的内容,使之与基地地形条件相吻合。如拙政园全园的五分之三为水面,造园者采用了“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因地制宜的手法,这也是对地形的最佳利用。
4.美学原则
地形的营造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也应考虑景观的审美感受,通过一定的形式美法则来表现其观赏性,陶冶人们的情操和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另外,地形处理必须与园林建筑景观相协调,以淡化人工建筑与环境的界限,使建筑、地形、水体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