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时代交通运输发达

秦汉时代交通运输发达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社会发达的程度,交通运输是重要标志。因此,交通运输的水平是与文明的发展有密切联系的。秦汉时代的交通运输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船是水上主要运输工具。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秦汉时代的陆路交通,以首都咸阳、长安和洛阳为中心,已建立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水路交通包括内河和海上两部分。交通的管理发达的交通运输,除了路和工具外,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程度乃是决定性的因素。

秦汉时代交通运输发达

一个社会发达的程度,交通运输是重要标志。古代的中国,当现代化通讯工具尚未出现前,水、陆交通不仅担负着物资交流,人员来往的任务,而且是信息传递的惟一途径。因此,交通运输的水平是与文明的发展有密切联系的。秦汉时代的交通运输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交通运输工具 秦汉时代的交通运输工具,除驴、骡、骆驼等乘骑外。陆地有车,水上有船。

东汉铜车马(甘肃武威出土)

大体而言,车有马车、牛车之分。马车较小,用以载人,牛车较大,用以载物。但战争期间,马多用于战场,数量骤减,牛车也不妨载人。如西汉初就曾出现“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的情形。

车辆的种类很多,贫富等级的差别在车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皇家御用的车有玉辂、乘舆、金银、安车、立车等等供天子乘坐。1980年12月,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发现了两组大型铜车马。单辕,长2.5米,辕端缚衡,衡上缚轭。舆回近似方形,宽1米,进深1.2米。前有轼,后有辟门,上搭棚盖,绘有流云和几何形花纹。从这一具体形象中可以见到秦汉帝王车舆的豪华、舒服。

都市一般官吏及富有者所乘的为轺车、辎车和軿车。轺车本为一种立乘的小车,但近来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也有坐乘的。这种车无顶盖,四面无帷帐,可“四向远望”(《释名·释车》)故谓之“轺车”(轺者,遥也)。辎车和軿车,是有篷可以卧息,也可载重的车。西汉晚期,出现了用人力推的独轮车,称为“鹿车”。[340]又因这种车一人即可推运,所以称“木牛流马”即不吃草的牛马。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便利的运输工具。

船是水上主要运输工具。秦汉造船业相当发达。长江和珠江流域及沿海有很多造船基地。1974年底在广州发现的一处秦汉造船工场遗址。有三个平行排列的造船台,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滑道的宽距可进行调节,据研究,当时可进行成批的、规格化的生产。常用船的长度为二十米左右,载重约为五百斛至六百斛(25吨到30吨),少数船更要大,如“楼船高十余丈”(《史记·平准书》),当然,一般渔民所用之船多为小船,载一二人,十余人者大小不等。其他如竹筏、皮筏也为民间水上的交通工具

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 秦汉时代的陆路交通,以首都咸阳长安洛阳为中心,已建立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秦代所建的直道及连接各地的驰道,已将全国联系在一起,两汉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开拓和扩展,其中重要的有:飞狐道,建于东汉初。自今山西大同市附近,经河北蔚县一线伸延。当时主要是为防御匈奴、乌桓连年掠扰而由王霸督六千余弛刑徒所修建。回中道:西武帝元封四年(前187年)修。自汧(今陕西陇县南),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伐山开道,至萧关(今宁夏固原)。褒斜道:由关中入蜀本有一条子午道。但因其“途路涩难”(《全后汉文》卷98《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序》),故在汉武帝时又通褒斜道。此道为沿褒水、斜水由今陕西眉县附近越太白山达于今陕西褒城附近的山路。原计划水陆两用,后因水路难行,而成为陆路入蜀的主要通道。西南的五尺道,在汉武帝时又不断地拓修,终于“通道千余里”,便利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往来。岭南地区的陆路,在秦代以后屡有开辟:东汉建武二年(26年)卫飒为桂阳太守,凿通联系含洭、浈阳、曲江三县的“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后汉书·循吏列传》),建初八年(83年)大司农郑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于是夷通,至今遂为常路”(《后汉书·朱马虞郑周列传》)。(www.xing528.com)

陆路交通网中最为著名的,当是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自西汉张骞西域后。由中原通往西方的国际商道就开始通行。西汉时,自首都长安,过河西走廊出玉门、阳关向西走,有两条道,南道从鄯善,沿南山北坡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可至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坡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逾葱岭可至大宛、康居、奄蔡。东汉时,这条丝绸之路又进一步伸延,班超派出的甘英曾抵地中海东岸。由西域而转向西南,可至印度。东汉明帝时,曾派蔡愔、秦景去印度求佛法佛教由此而传入中国。此外,经昆明、永昌也可达于印度。秦汉王朝通过这些道路与全世界开始往来联系,对当时及以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均起了相当大的影响。

水路交通包括内河和海上两部分。秦汉时代内河航运以黄河、长江、淮河、珠江流域为干线,由大小支流及人工水渠相联接,组成水运网。黄河航道在秦汉时有重大意义。因为东方和南方的物资和粮食主要通过黄河漕运到京师。所以封建政府十分关心黄河漕运。汉武帝元光年间(前134年至前129年)曾令齐人水工伯表,发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南方的水道除天然河流外,秦时修的灵渠以及各局部地区所修的人工航道,便利了各地的往来。海上交通,在秦汉时也出现了新局面。近海航运的中心在齐地和会稽郡,以此为基地,北至辽东、乐浪,南至交趾七郡,沿海一带无不可至。远航的大船以会稽的东冶和南海的番禺(今广州市)为中心,东可以达今日之日本、琉球诸岛,南可达菲律宾、沙捞越、新加坡、马来西亚。至少到东汉时,航线已越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甚至达到红海。这是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交通的管理 发达的交通运输,除了路和工具外,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程度乃是决定性的因素。秦汉时已有一套与当时水平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亭,是为官吏往来设置的,在城市曰都亭,在乡村曰乡亭、或邮亭。大约十里一亭,供往来官吏食、宿、休息。亭也是基层行政组织,有亭长、亭侯。对人民实行监督、统治。亭的建筑,较一般居住的一堂二室稍大。汉代的亭,东到乐浪,西到居延十分普遍。官吏往来,到亭中息脚、食宿都很方便。

逆旅,一般平民旅行休息处为逆旅,逆旅多为私人设立。有些官吏也舍于逆旅。传说汉武帝还在逆旅中借宿过。[341]

驿,也称邮或置。为传递公文所设。大约三十里设一驿,自首都至全国各地各交通地点均设驿;驿有马,相互传递,日夜兼程。《汉书·贾邹枚路传》载:自河内至长安,凡三十里有驿,奏行不过二日,即可还报。河内去洛阳百二十里,洛阳去长安九百五十里,共一千七百里,奏行二日还报,则每日行五百里,其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之所以如此迅速地传递公文,是由于有一套严密的传送制度。从文献记载和秦汉简牍资料可知:在各县政府所在地设传,备有传舍、传马,传之间有驿。驿,传之间一站站传送,其间还有亭。两邮亭之间的距离和要走的时间都有明确规定,每次递送的情况均需记在所送的文书上。这样,送文书的人就不敢稍有怠慢。目前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就有不少递送文件的记录。反映了当时信息的传递是相当迅速的。[342]

汉陶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