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简史:经济社会形态及婚姻制度

甘肃简史:经济社会形态及婚姻制度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同样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工具有石质和骨质,常见石斧、石刀等农业工具,并发现了加工粮食的石杵和石臼。沙井文化先民的主要经济支柱是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不占主要地位,狩猎业仍是重要的辅助经济手段,人们以狩猎来补充肉食,扩大食品来源。男子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女子则降居于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当时的婚姻形态已为一夫一妻制,少数比较富裕的家长过着一夫多妻的生活。

甘肃简史:经济社会形态及婚姻制度

(一)青铜时代经济

农业 齐家文化时期,先民们过着农业定居生活,他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四坝文化时期,人们在农业生产中除了使用石质斧、刀、锄、磨等工具外,还使用了铜质的镰、刀、斧等农具,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同样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工具有石质和骨质,常见石斧、石刀等农业工具,并发现了加工粮食的石杵和石臼。沙井文化遗址中有石刀、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石臼、石杵,还有陶、石纺轮和麻纺织物的出现,这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青铜时代,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有了显著增加,当时人们以粟作为主要粮食。

狩猎、畜牧业 齐家文化晚期,狩猎和牧羊业愈加发展,是食物来源的重要补充。畜牧业是四坝文化中相当繁荣的生产部门,牲畜是人们的重要财产,某种意义上可代行货币的职能。辛店文化时期人们在经营农业、畜牧业的同时,还经营狩猎,以补充生活资料的不足。沙井文化先民的主要经济支柱是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不占主要地位,狩猎业仍是重要的辅助经济手段,人们以狩猎来补充肉食,扩大食品来源。

手工业 农业的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为一部分人脱离或部分脱离农业生产从事手工业生产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制陶业远远超过了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先民已经掌握了采矿、冶炼、制模和镕铸等一系列冶金工艺流程,能够熟练制作工具和装饰品,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四坝文化的铜器以模铸为主,可能出现了一批技术熟练的专门工匠。辛店文化的冶金技术比齐家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能制作小型工具,还能铸造铜容器,进入冶炼取铜的阶段,在冶铜工艺发展上是一个很大的飞跃。齐家文化的纺织业比较发达,是一项较普及的家庭手工业。沙井文化遗址中出土不少皮革标志着制革业有了一定发展,还出现了麻毛纺织物。

商品交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生产领域的扩大,社会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在物物交换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非金属货币——贝币。(www.xing528.com)

(二)社会形态

父权制社会的发展 在父权制社会中,一个父系大家族包含三代到四代同为一位父亲的后嗣近亲,也包含这些人的妻子儿女,有时还包含女婿以及被纳入家族的其他人。按父系血统来确定继承权,财产由子女继承。男子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女子则降居于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当时的婚姻形态已为一夫一妻制,少数比较富裕的家长过着一夫多妻的生活。

部落间冲突加剧 青铜时代,部落间的掠夺战争比较频繁,发掘的遗址中出现了外部落俘虏被杀害后被随意处置的文化遗存。

贫富分化加剧 从墓地陪葬情况看,齐家文化已经出现贫富分化,财富分化、贫富不均的现象比较明显。四坝文化也存在贫富分化现象,墓地有大量殉牲。寺洼文化各墓随葬品多少不均,多者达70 余件,少者仅有1件。由于贫富分化的加剧,在氏族社会内部已孕育出凌驾于一般氏族成员之上的权力集团,这类死者的墓中往往有丰富的随葬品,大量的殉牲,有的还有铜或玉石制作的权杖,表明他们聚敛了一定的社会财富,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是氏族和部落内部的贵族和首领,掌握着军事指挥权并支配役使其他氏族成员,甚至对少数地位低下者和战俘握有生杀大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