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公园规划分析

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公园规划分析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越境而过的宁杭高速公路与沪宁、沪杭高速公路共同组成环线,形成长三角旅游圈,下渚湖湿地公园将成为长三角旅游圈中重要的一个景区。本次规划外围保护地带约12.5 km2,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控制范围面积约49 km2。湿地公园规划用地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下渚湖及其周边区域,防风山及其周边区域,塔山及其周边区域。

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公园规划分析

(一)区位评析

1.区位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思路

区位主要是指规划区在区域环境中的位置与地位,是对规划区的宏观空间环境的描述。对区位的分析与评价可以从地理区位、交通区位、经济区位、旅游区位等方面着手。

地理区位表明湿地公园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公园用地的一些自然属性。如公园所处的经度和纬度、在自然气候带中、在植物区系中所处的位置等等,这些自然地理区位属性决定了公园的自然面貌、湿地类型、景观形态、植被群落类型、动物资源等多种生态要素。

交通区位决定了游客进入湿地公园的可达性。交通的便捷与否直接体现了客源地与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湿地公园的距离因子,没有便捷的交通条件,没有理想的可进人性,再优美的环境和价值再高的旅游资源也没有旅游开发的意义。在考虑交通区位条件时,对于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依托城市的距离有一个大致的限定:以依托城市为中心,以150 km为半径的范围内首先考虑旅游地的开发。除了交通区位条件外,道路本身条件也很重要,有无主干公路或通过旅游地或与旅游地相邻、有支线公路进入等因素对旅游地的开发都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区位对湿地公园的经济收益具有重大影响。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的国家与地区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类型、品位、功能特征要求较高,往往与客源地依托城市间的距离不被特别看重。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客源市场较充分,在旅游地的消费水平较高,从而更加有利于旅游地的经济效益和成本回收率等。如中国的沪、宁、杭地区和北京市及其郊区的旅游地属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旅游区位反映了该旅游地与周边旅游地的空间位置关系。与周边旅游地的差异性、互补性以及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品位高低最终决定了该旅游地的开发潜力,是旅游开发的内部因素。

2.下渚湖湿地公园的区位

(1)地理区位。德清县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隶属浙江省湖州市,东望上海、南接杭州、西枕天目山麓、北靠环太湖经济圈。下渚湖又名风渚湖、防风湖,分上渚、下渚,位于德清县三合乡境内,莫干山脚下。本次规划的下渚湖湿地公园位于德清县武康镇的东南部和三合乡的北部地区,北纬30°30′~30°35′,东经120°00′~120°10′之间,面积约36.5 km2

(2)交通区位。规划区地理位置优越,距莫干山风景区约40 km、距杭州50 km、上海211 km、南京273 km。宁杭高速公路越境而过,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公园景区。

(3)经济区位。长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对于身处长三角腹地的德清,长三角都市圈及其影响范围对其旅游业发展更有特别的意义。长三角区内的沪宁杭及周边城镇的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的富裕是发展下渚湖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依托。

(4)旅游区位。越境而过的宁杭高速公路与沪宁、沪杭高速公路共同组成环线,形成长三角旅游圈,下渚湖湿地公园将成为长三角旅游圈中重要的一个景区。就德清县来说,下渚湖位于德清旅游的金三角(金三角是指以武康、乾元和下渚湖三者构成的一个三角地带,这个三角地带是德清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也是德清旅游的核心与重心,这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将对整个德清旅游发展产生带动和支撑作用),可借助武康的接待设施的建设,使武康在短期内承担起旅游集散中心和接待中心的职责,从而缓解湿地公园的压力

(二)下渚湖湿地公园自然条件概况

1.用地范围及组成

下渚湖湿地公园规划用地范围北至09省道,东以东苕溪和环湖路为界,南到湘溪港和规划中的临杭大道,西临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建设用地界线,总面积36.5 km2;其中核心景区范围约11.5 km2

在湿地公园规划用地范围以外,依据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考虑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合理划定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地带及总体规划控制范围。本次规划外围保护地带约12.5 km2,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控制范围面积约49 km2

湿地公园规划用地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下渚湖及其周边区域,防风山及其周边区域,塔山及其周边区域。东部下渚湖地区为河网湖塘密集的水乡平原,水资源较为丰富,下渚湖西倚防风山,北界余英溪,南界湘溪导流港,连通京杭运河,曾是水上交通主干道,现在是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

中部防风山是古防风文化的故里,是古防风国遗址所在地,其又名“封山”。旧有“封山十景”,分别为防风古碑、竹林听雨、古梅胜景、封山石室、百丈深潭、潘老仙踪、朝阳俯瞰、看渚浪花、落霞飞虹、奇松待鹤。防风山上多30年以上的常绿阔叶。林、植被良好,林木茂盛。山下有防风祠,每年举办祭祀防风的防风节。山上有伽蓝殿、蝙蝠洞,在建蝙蝠寺。

西部是以塔山为中心的低山丘陵区,山上植被良好,以毛竹、常绿(落叶)阔叶林及灌木林为主,有两片省级公益生态林。山上云岫寺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是浙江省一座重要的寺庙,慈禧太后御赐寺名,可见云岫寺当年的香火一定十分旺盛。现存的云岫寺基本保留旧寺庙的框架,也具有一定的规模,要恢复当年的盛景有一定的基础。

2.地质地貌条件

德清县处于浙西北低山丘陵区与浙北平原区边缘,地势西高东低,坡度自西向东逐渐平缓。下渚湖地区属丘陵平原区,西部为塔山和防风山,山地由丘陵侵蚀剥蚀地貌构成,山体为天目山脉北支余脉,海拔25~500 m,山脊线走向北东,顶峰馒头状,地形坡度平缓,沟谷开阔。山体以沉积岩为主,火山岩次之。其中塔山位于景区与城市接壤处,与二都乡杨家山、鸭啄山,秋山乡虎山、狮子山相连接,主峰麂角顶,海拔267 m。东部是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势平坦,河流交织成网,湖荡星罗棋布。局部地区有低山丘陵点缀,海拔一般为2~5 m。沉积物以河流冲积、洪积而成的沙砾、细砂土、亚砂土、亚黏土为主,下层有海积淤泥质亚黏土层。

3.气象水文气候条件

规划区属于北亚热带东亚季风盛行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5~16℃,年极端最高气温42.4℃,年最低极端气温-15℃。受湖面及湿地影响,下渚湖地区形成了独有的湿地景象:晴天,山明水净,远近景物一览无遗;阳光照耀之下,波光潋滟;微风轻拂之中,鹭鸟时而悠然飞翔,时而信步湖畔。阴天,远山似有若无,湖面烟雾迷蒙,水岸边白鹭点点,渔家炊烟袅袅,犹如水墨入画。

4.风向条件

规划区属季风气候,冬夏季的风向转换十分明显,秋冬季以东北风和北风为主,春夏季以东风和东南风为主。

5.降水量条件

规划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79 mm,降水量的月、季分配丰枯不匀。夏半年(4~9月)受东南季风影响,雨水充沛,降水量700~1300 mm,占全年65%~72%;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受西北季风影响,雨雪稀少,降水量在370~510 mm之间,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8%~35%。全年蒸发量在800~850 mL之间。灾害性天气以洪涝较多,主要是由区域降水和湘溪港客水形成洪水

6.日照条件

规划区年均日照时数为1750.3 h,全年以夏季日照最多,达591.8 h。

7.水文水质条件

下渚湖属东苕溪支流湘溪流域,水源来自天目山溪,经余英溪、湘溪渠入湖,再汇入东苕溪。除东苕溪干流外。其余均属地区性溪流,源近流短,汇水面小,溪流湍急,下游常有泥沙淤积。湘溪圩区设有排洪闸门,水位达到1.76 m以上关闭排涝。其水位高低受各排涝站控制,常水位1.5 m,历史最高水位达到3.36 m,历史最低水位-0.11 m,次低水位0.34 m。下渚湖主湖区面积约1890亩,平均水深1.5~2 m。地表径流系数0.467,径流深670.9 mm,全年径流集中在4~10月份。由于下渚湖流域外围水域的水质恶化及下渚湖养殖业的发展,下渚湖水环境质量大幅下降,目前水体水质为V类,且仍呈下降趋势。

8.自然资源条件

德清山水毓秀,环境优美,物华天宝,特产富饶,素有“名山之胜、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的美誉。下渚湖湿地公园用地范围属平原水乡,土地肥沃,湖泊港湾星罗棋布,为全县粮食、蚕茧、名特优水产品、畜禽的主要产区。

水文资源:下渚湖地区属河网密集的平原区,水资源丰富。下渚湖源出湘溪,起着蓄水、分洪、调节水位的作用,其核心区保留了鸟类栖息和野生芦苇茂密的湿地生态系统。下渚湖的神奇在于湖面或开阔如洋,水天一色;或狭窄如港,汊道曲折。遍布湖荡的岛屿、沙渚、土墩形态各异,约600多个,湖中有墩、墩中有湖、港中有汊、汊中有港、水网交错,因此有“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之称。

9.植被资源条件

规划区西部塔山、防风山上植被良好,以常绿(落叶)阔叶林及灌木林为主,在二都集镇西街和云岫寺周围有两片国家级公益生态林,面积约312 hm2。东部为河网湖塘密集的湿地,以湿地水生植被为主。下渚湖内大小土墩上长年生长着茂密的翠竹,茂林幽深,清秀高雅;野生的芦苇,沿湖成片,深入则密不可测。湿地公园用地的森林植被区划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地带,原生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植物种类繁多,仅高等植物就有500余种。其中水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三尖杉、浙江樟、红豆杉、天目木姜子、天目木兰、紫荆厚朴、凹叶厚朴、浙江楠等属国家一、二、三类保护植物。豸山岛上还生长着一大片古樟树群,最老的大樟树已有上百年树龄。

10.野生动物

下渚湖地区属东洋界动物区的东部丘陵平原地区,以农田动物群为主,如鹌鹑麻雀青蛙、鲤鱼、泥鳅鲶鱼等,约377种,其中白鹤鸳鸯、獐等为珍稀动物。下渚湖中渔栅连绵,鱼虾翻跃,丰腴的水草丛丛簇簇,招来百鸟栖息。野鸭、白鹭、沙鸥等飞禽随处可见,还有水雉、红嘴黑水鸡、翠鸟等,并且品种还在不断增加。据资料显示,目前下渚湖地区的水草丛和沼泽地栖居着野生珍稀鸟禽大约有160余种,属被保护的野生鸟禽有20余种,数量较多,如小白鹭、苍鹭、鸬鹚、翠鸟、野鸭等,仅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小白鹭数量就达一万多只。大量野生鸟类、禽类集中在和尚山、道观山一带觅食、栖息、繁殖,因此这里被定为野生鸟类保护区。

(三)景观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

1.景观规划的指导思想

立足湿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综合运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基本理论,科学处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通过新颖独特的构思和科学合理的布局,努力创造生态系统稳定、旅游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湿地公园。

2.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定位

(1)湿地公园的一般目标与定位。

①目标。

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和基础,以开展生态旅游为导向,充分利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布局,适度开发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度假、休憩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从而最终实现湿地公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www.xing528.com)

规划目标一般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以3年到5年居多,远期目标一般是5年以后。根据湿地公园规划的发展阶段,近期和远期的目标和任务会有所不同。

②定位。

定位问题其实就是公园发展方向性的问题,也是公园性质的问题。湿地公园定位主要有区域定位、功能定位、等级定位等多方面的内容:

区域定位:区域定位反映了该湿地公园所服务的主导区域,这和湿地公园所处的区位、客源依托城市、规模大小、功能设置、旅游项目性质与内容等多种要素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下渚湖湿地公园处于湖州,位于长三角地区较为居中的位置,用地面积很大,旅游项目内容较多、功能较为齐全。因此,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影响区域定位于长三角地区,这样的定位是合理的。

功能定位:功能定位主要指湿地公园规划的主导功能。根据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及所发挥的作用有生态型湿地公园、水利型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型湿地公园、环保型湿地公园、游憩型湿地公园多种类型,把握好湿地公园的主导功能,找准湿地公园性质是湿地公园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等级定位:目前湿地公园通常有省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等类型。国家级湿地公园一般由国家林业局建设部相关部门认可,其称谓有“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不同等级的湿地公园,其公众影响力和相关部门所规定的设立要求和条件都有所不同。

(2)下渚湖湿地公园的目标与定位。

①目标。

总目标:以下渚湖生态湿地为核心,以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和江南水乡民俗风情为依托,融自然野趣的湿地、秀美的山水、积淀深厚的历史景观和质朴现代的田园风光为一体,创建成具有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旅游休闲等功能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具体目标:

国家级湿地公园有效开展湿地资源保护、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通过建设省级乃至国家级湿地研究中心、科普教育基地提升知名度,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

环境一流的生态型、文化型休闲旅游区围绕生态湿地和防风文化作“文章”,借助相互依存的山、林、湿地和历史人文景观,建设生态环境一流、特色鲜明、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态休闲区和旅游度假地。

“城市绿心”下渚湖湿地公园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绿心,有较强的生态调节功能。塔山将是“城市之肺”,为城市提供氧源,下渚湖湿地将是“城市之肾”,为城市排污解毒。

近期目标:

建立健全湿地公园管理体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专业队伍加强对全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依据规划整合现有的自发性旅游接待开发,严格规范经营活动,依法对其加强管理。

通过植被恢复、水系疏通等措施,维护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

完善公园现有接待管理中心建设,在重要入口处形成明显的入口标志。

重点建设公园核心区,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体系和接待服务体系

在省级湿地公园的基础上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

远期目标:

建成特色突出、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风景名胜区。

通过科学保护资源,有效发挥“城市绿心”的功能。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环境一流的生态型、文化型休闲旅游区。

②定位。

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展现下渚湖湿地“幽、野、秀、古”的景观风貌,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生态型湿地公园,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最佳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四)景观规划理念与原则

1.规划理念

湿地公园的规划理念要充分体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相互协调建设等方面的特色。

(1)生态保护理念。在湿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中,应充分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湿地环境的完整性和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以确保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区域外部条件,构建稳定的生态格局,注重与外部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中心保护,外围发展,在湿地公园内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山体、陆地、水岸和湖泊湿地有机相连,强化场地山水相依的自然地形结构骨架;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逐步丰富物种多样性,乡野气息浓厚的原生自然景观;成为湿地公园发展的巨大潜力;保护内部水系自然布局肌理,展现下渚湖湿地原生地貌特征。

(2)协调发展理念。区域协调发展,在杭州旅游圈乃至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中找准定位,以自身的特色吸引客源。因此规划注重整理场地肌理,完善河、港、湖、墩、山和植被之间的生态系统,同时提炼出特色鲜明的自然元素,并深入挖掘各元素的内涵,塑造别具一格的景观形象。

协调湿地公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空间关系、和谐过渡和相互依存关系协调公园区域内部的发展,中心保护、外围发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旅游资源之间的发展关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为补充,突出自然生态湿地“幽、野、秀”的典型特征和人文历史景观的“古”;相互协调建设不光是指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还包括湿地公园当地社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共同发展。

2.规划基本原则

对于湿地公园规划原则,已有很多学者做了讨论。基本上大的原则框架不变,根据生态旅游的特点,应着重强调以下规划原则:

(1)自然生态安全原则。生态安全原则包括了“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原则、合理分区原则、环境容量控制原则、统一原则等多项内容,同上述原则相比,生态安全原则内涵更为丰富。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取积极的保护策略,通过不同层次生态系统的建立健全,完善区域生态结构,增强物科均多样性,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地球之肾”在提供人类必需的动植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水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

湿地公园生态安全的核心是自然资源的生态安全。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等,这些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水资源是湿地公园众多资源保户的关系因子,湿地的存在是以水的存在为基础的,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严禁破坏、污染水资源是湿地公园生态安全的首要内容。

在湿地公园规划上,还应注重以下几点措施:

严禁在核心区内开发旅游。

控制和限制缓冲区内建设,应严禁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严格控制旅游环境容量,规范生态旅游行为。

将旅游设施的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并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在生态旅游开发时要尽量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项目的选择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原生韵味和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传统文化特色,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不要把城市现代化建筑移置到旅游景区,保证当地自然与人的和谐意境不受损害,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与“精品”。

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规划立足湿地资源的保护,保护与发展辩证统一,以发展促保护,通过综合发展提升整体效益;积极利用科学技术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科技营造新景观。建立与城市的有机联系,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2)社区发展受益原则。社区参与并使当地居民受益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之一,也一直是生态规划强调的主要方法之一。只有倡导社区参与,湿地公园和社区利益实现“双赢”,才能获得当地居民对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发展的支持。利益公平分配是社区参与的关键,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环境素质教育也是社区参与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居民保护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自觉性。只有社区参与,湿地公园的规划成果才能更好地反映和体现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愿望,才能真正达到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