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东地质调查成果汇编:平原深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模式探索

华东地质调查成果汇编:平原深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模式探索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索平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创新成果表达与研究方法,为平原区第四纪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示范。平原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方面:针对盐城断裂带布设2条浅地震勘探剖面,在多次现场实验后确定主要参数:采用7~9m井深,0.3~0.6kg药量,5m道距、192道接收、5m偏移距,中间激发,16次叠加观测系统和主频为60Hz检波器接收。

华东地质调查成果汇编:平原深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模式探索

探索平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创新成果表达与研究方法,为平原区第四纪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示范。

(1)第四系多重地层划分方面:在沉积环境相对稳定区,注重年代地层与多种数据资料的综合分析,进而确定年代框架;在沉积环境变化强烈区,重视气候和事件地层等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全球及区域气候特征进行对比推断年代框架。对年代框架钻孔进行岩石地层、沉积环境及各数据指标的综合分析,以此为基础,推断标准孔周围钻孔的地层划分框架;随后,综合各类地层指标,结合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方法开展横、纵钻孔联合剖面的构建,分析测区沉积相的横向和纵向变化,并进一步厘定地层、岩性和岩相划分结果。

(2)岩相古地理恢复方面:岩相古地理恢复工作以区域钻孔综合地层与沉积环境类型分析为基础,以钻孔联合剖面展现的沉积物地层层序、岩相结构和区域沉积演化体系为框架进行沉积过程分析。本次岩相古地理图表达比例尺为1∶10万;成图单元为期或时;沉积相单位为亚相和微相;利用“沉积相平剖面法”表达更新世晚期以前沉积环境(详细研究岩相对砂层或黏土层等的控制,分析其空间关系,主要用于水文地质工作),利用“等时面法+优势相法”表达更新世晚期以后沉积环境(标志层主要包括特殊层即陆相硬黏土层、海相软土或砂土层等,主要用于工程地质工作),揭示沉积地质体的分布规律;沉积相三维空间变化由钻孔联合剖面补充。

(3)平原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方面:针对盐城断裂带布设2条浅地震勘探剖面(每条长约8km),在多次现场实验后确定主要参数:采用7~9m井深,0.3~0.6kg药量,5m道距、192道接收、5m偏移距,中间激发,16次叠加观测系统和主频为60Hz检波器接收。项目全程收集前人钻孔资料,共收集钻孔274个,选择107个钻孔(标准孔7个,控制孔35个,参考孔65个)进行地层三维结构的构建,构建联测区的钻孔联合剖面11条,岩相古地理图9张。单图幅要有似“井”字形钻孔联合剖面,且每条剖面至少有3个钻孔,至少有1对交叉剖面均存在标准孔。联测区每个地层小区至少2个标准孔。地质调查点除少量基坑剖面外均用槽型钻揭露浅表沉积物,揭露深度应以能够完成浅表岩相分析为标准(除耕土层外,至少包含2~3个岩性层),盐城-大丰地区槽型钻揭露深度约3m。调查点密度应结合工作区地质界线的复杂程度确定,初步推断沿海平原区调查点密度应为60~70个/100km2,本项目地质调查点密度为66个/100km2。(www.xing528.com)

(4)本项目率先建立区域浅表(0~3m)沉积物颗粒组分三维结构模型。本项目参考国家标准(SYT 5615—2004)中对松散沉积物柱状剖面的示意图格式,引入6个分层粒级组合对松散沉积组分由细至粗进行概化表达,建立展现区域颗粒粗细变化的浅表(0~3m)沉积物组分三维结构模型,创新了平原区槽型钻调查成果的表达形式,该成果直观反映了浅表不同沉积组分的空间变化特征,是客观地质内容的反映,克服了覆盖区传统地质图单一,难以反映地表下沉积组分分布规律的缺点,为农业地质、土地质量调查和表层水工环地质调查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孢粉学研究方面:率先拓展了孢粉-碳屑鉴定内容、利用特殊花粉形态进行古气候恢复,用碳屑浓度进行古火山演化研究,改进孢粉提取流程,并探索性地应用于大洋科学钻探(IODP1143)的古环境研究中。

(6)地质图图件表达方面:图内为“时代+岩相+岩性”的表达,各区放置代表性的槽型钻柱状图来表达本区浅表沉积地层特征,图幅内还需放置所有详细分层的钻孔层序柱状图;图外为第四系综合柱状图+第四纪标准孔综合柱状图+多个时期岩相古地理图+十字交叉钻孔联合剖面图+浅表(0~3m)沉积组分三维模型的表达形式。地质体特征取得了从一维到三维(点-线-面-体)的充分展现,使成果图件更方便被利用。在钻孔柱状图中,引入“氧化色与还原色”色系对各层进行表达,较客观地反映了地质体颜色,较好地实现了松散地层中的岩石地层结构特征的客观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