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昙华林地名的由来,为人熟知的说法是与昙花相关。
“华”和“花”,汉字通假,传说当年(大约明清两代)在这条小街上家家户户门前种昙花,连绵望去花木成林,每到夏末秋初的夜晚,花开雪白,芳香一路,家家户户灯烛高悬,花影映着灯影,明灭在幽深古巷。
这个传说也很浪漫。
另一个说法不是传说是考据,据说这个地方曾经有一座佛寺叫昙华林。
最先提出这个设想的是郭沫若,抗战期间,他在武汉,时任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曾经在昙华林街湖北省立第一中学(今武汉十四中)住过将近一年。《洪波曲》中他写道:在文华书院(文华书院和湖北省第一中学对街)旁边看到“一处红漆柱子发黑了的乱石废墟”,猜想:“以前大约是什么佛教的建筑吧?这一段古我却没有工夫考过”——国难当头的时日他的确没有那个闲工夫“考古”。
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循着上述思路,查阅到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黄冈人刘溱文章《重游昙华林小记》,证实武昌城内(当时鄂州城内)确实有一座佛寺名叫昙华林而且离北城墙不远。
除上以外,还有民间人士也在考证这一个街区的历史源脉,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发现问世。
这里我想考据一下“昙华林”三个字与佛教的渊源,这样也就能够更好地论证它与佛教文化的密切关联。
武昌昙华林古贡院
佛教经典中提到有一种植物名叫优昙花,和平常我们所熟悉的昙花不同,梵文称“优昙波罗”(Udumbara),也有“优昙婆罗”、“乌昙跋罗”等多种翻译。这种花生长在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中国、印度、尼泊尔境内)、德干高原(印度境内)、锡兰(斯里兰卡境内)等地。
佛教经典著作《优昙婆逻经》得名于这种植物。
汉传佛教《法华经》提到:“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成语“昙花一现”的由来。
佛教经典称优昙花为“仙间极品之花”,传说它“三千年开花一次”,开后随即凋谢,每一次开花预兆吉祥,有圣人转轮法王即金轮王出世造福世间。
《法华文句》:“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www.xing528.com)
《慧琳音义》:“优昙花,梵语古译讹略也。梵语正云乌昙跋罗,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
优昙花在佛经典籍中也称“优昙华”。台湾星云大师《佛教与花的因缘》一文中解释说:“佛教和花也有很深的因缘。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散布坛场四周的称‘散华’。”
另外解释“林”与佛教文华的关系:佛寺的别称很多,诸如伽蓝、兰若、精舍、丛林、宝刹等,丛林就是寺院,来源于梵文“僧伽蓝摩”——
僧伽:众人;蓝摩:园林。
僧伽蓝摩即众人修行的园林。
佛教修行讲究与自然融和,当初佛祖在郊野菩提树下开悟,早期佛教徒修行和传教都在山野,后来才有固定的修行地就是寺院,也会在自然条件好的山林之间选址建造,寺院里边栽植花木,如菩提树和紫竹林,园子养芍药、玉兰、栀子花、茉莉花,池塘里养莲花,庙宇殿堂和山林园林(蓝摩)紧密相依,这就是佛寺称为丛林的来历。
举几个佛教与优昙花相关的例子:
宋代有一位应庵昙禅师(也称天童昙华禅师),湖北黄梅人(另一说是湖北蕲州人),中国禅宗六祖慧能之后临济宗高僧,历史上著名的禅宗传人,有佛经著作二十卷传世。
昆明市东郊有昙华寺,最早建于明崇祯年间,因为寺内一株树龄300年的优昙树而得名,后来植物学家考证其实是云南山玉兰树。优昙花生长地域很狭窄,中国内地可能没有。这座寺院至今还在,列为省级文物保护。
此昙花非彼昙花,一切和佛教有关的昙花也好昙华也好的人名和地名都和原产于墨西哥巴西等南美洲沙漠国家的肉质灌木昙花不相干,因为佛教诞生在2000年前,美洲昙花根本不可能从新大陆移栽到亚洲来,当年还没有哥伦布航海。
综合诸位名家学者的论证,“昙华林”名称的来历很简单,就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座佛寺名叫昙华林。至于是先有佛寺后有小街,还是先有小街后有佛寺?我倾向于前者,依据城市发展史规律推测,具体不细说了。
历史就是这样令人伤感,比较中国的古老,清同治年离今天并不算太久,一座建筑恢弘香火旺盛的佛寺在武昌北城墙根下销毁得悄没声息,留下“昙华林”这个名字让后来人猜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