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沱期为一次区域性大冰期,冰川性海退较明显,陆地相对扩大,相带分野更趋明显。川口—双牌一线以北地区,自北而南可分为4个沉积环境区:①北区大陆冰川环境,除初始阶段有少许冰湖沉积外,主要为大陆冰川沉积,由灰黑色块状砾砂质泥岩组成,夹含砾不等粒砂岩及板岩透镜体。沉积厚度较薄,数十米至300余米内。②南区后缘冰海斜坡-重力扇群,沉积物以巨厚的含砾砂质板岩为主,夹少量纹层状绢云母板岩及白云岩。厚度较大,最厚者达2000m以上。沿走向常呈规模不一的厚度极大的冰碛水下重力流扇体(锥状体)分布。③陆棚冰筏环境,沉积物主要由灰—灰绿色板岩或砂质板岩组成,间夹含砾砂质板岩透镜体或薄层。沉积厚度小,一般厚仅数米,最厚小于50m。④深海欠补偿性饥饿盆地冰筏环境,沉积物由灰绿色纹带状板岩夹含砾砂质板岩透镜体组成,厚度仅4~6m。板岩具纹带构造,且常与下伏硅质岩或白云岩共生。川口—双牌一线以南地区,为活动性较强的斜坡-盆地环境,形成浊积成因的块状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砂质板岩、条带状板岩等。
南华纪期间,在新化云溪、望城麻田和湘乡雷祖殿,沿断裂有角砾状玻基玄武岩和粗玄岩流及玻屑凝灰质、凝灰熔岩流的裂隙式喷溢,在湘桂粤边境的英阳关一带,有细碧岩、角斑岩流喷溢。
南沱亚冰期涉及湖南全省,是一次区域性大冰期,规模可与长安冰期齐观。此期继承大塘坡间冰期格局,但冰川性海退较明显,陆地相对扩大,相带分野更趋明显。自北而南可分为4个相带。
1.冰内带
该带主要分布在花垣—大庸以北及湘东北局部地区,属于陆相冰碛相。
2.冰前内带
该带此期为冰前冰水平原混合相,主要见于怀化—溆浦—安化一线以北地区(FGN;图3-32),多处直接超覆在板溪群之上,且在中上部夹有大量的透镜状长石石英砂岩。除初始阶段有少许冰湖沉积外,主要为大陆冰川沉积,由灰黑色块状砾砂质泥岩组成,夹含砾不等粒砂岩及板岩透镜体。不显层理,砾石成分复杂,形态多样,冰溜遗痕普遍,为大陆冰川终碛经冰水改造之陆地冰川沉积。沉积厚度在数十米至300余米内,相对较薄,总体南厚北薄,其底多有刨蚀现象。故多为南沱后期—末期逐级退覆的冰川产物。
3.冰前外带
该带主体属冰海斜坡,以发育重力流沉积为特色。本带以巨厚的含砾砂质板岩为主,夹少量纹层状绢云母板岩及白云岩,与下伏大塘坡组整合过渡接触。总体沉积特征与长安冰期冰海沉积物相似,唯砂砾含量略高,砾石成分更趋复杂,大砾径砾石显著增多,所见最大花岗岩砾石达1.6m。总体颜色较深。本带最突出的特点是:厚度较大,最厚者达2000m以上;呈狭窄的带状分布;局部显示高密度重力流 块体流沉积特征(图3-33);沿走向常呈规模不一的锥状体分布。说明该带除冰源物质来源丰富外,还具有较陡的海底坡度,从而形成厚度极大的冰碛水下重力流扇体堆积。该类扇体带内中段溆浦一带较集中,特征明显。西段洞口、东段江西东桥等地亦有分布(FGW;图3-32)。
4.冰外带(www.xing528.com)
该带此期具下列主要沉积特点:
(1)主要由灰—灰绿色板岩或砂质板岩组成,间夹含砾砂质板岩透镜体或薄层。砾石分布不均,无一定规律可循。
(2)板岩层理不清楚,局部发育水平条带、纹带构造,且常与下伏硅质岩或白云岩共生。说明总体缺乏强的水动力分选。
(3)沉积厚度小,一般厚仅数米,最厚亦小于50m。
综观上述,本带应属欠补偿性盆地陆棚斜坡环境中的冰筏沉积(图3-32;OG)。
图3-32 新元古代南华晚冰期构造-岩相古地理略图
图3-33 洪江组砾石的成层分布及递变现象(左:谭家场;右:沅陵县用坪;冰前外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